作者:洞見·Allergy
來源:洞見(ID:DJ00123987)

曾有人問作家畢淑敏:“您是怎樣度過人生低潮期的?”
她的回答是:“安靜地等待。”
每個人都會經曆低谷,在人生的低潮期我們會失落、傷感、無助、甚至絕望。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沉默。
唯有沉默,才能讓迷茫的自己變得清醒,讓浮躁的内心回歸平靜。
01
曾聽人說,有一種黑熊,在冬季來臨時,就會躲進洞穴睡覺,直到春暖花開的時節才出洞。
因為它知道,寒冷的日子裡食物稀缺,加上四處白茫茫,它一身黑色,根本無處藏身。
人生亦是如此,每一個低谷,就像是在過冬。
比起四處尋求安慰,更重要的是學會獨自挨過黑夜。
前不久,朋友小楊被公司變相辭退,讓他備受打擊。
臨走時,他忍不住向關系好的同僚訴苦。
可他剛開口,同僚就打斷他說:“哥們兒,我這會兒有點忙,要不咱們改天一起吃個飯,你再說?”
小楊一下子就沒有了訴說的欲望。
他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苦澀地笑道:“沒事兒,你先忙。”
回到家,他想從妻子那裡尋求安慰,卻聽到妻子抱怨他無能。
他隻能強忍住悲傷,默默走進衛生間抽了根煙。
小楊說,他從來沒有像那一刻那麼難過。
就像有句話說得那樣:“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于别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當你身處低谷,與其向别人訴苦抱怨,不如做好自己的擺渡人。
生活不因為你喊疼,就對你手下留情。
他人不會因為你喊苦,就為你負重前行。
02
作家馬丁曾說:“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援,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人在低谷,學會沉默,就是最好的沉澱。
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曾面臨過人生的低谷時期。
1998年,董卿受邀主持一檔新節目《相約星期六》。
由于董卿主持風格清純活潑,在節目中大放異彩,受到很多觀衆的喜愛。
1999年,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發展,董卿跳槽到剛剛成立的上海衛視。
結果到了才發現,自己的工作内容隻是簡單的串聯主持。
最初的一腔熱血,換來的是投閑置散。
盡管當時的處境有些慘淡,董卿卻不争、不吵、不抱怨。
她用沉默代替消沉,在安靜中修煉自己、沉澱自己。
她開始在家研讀《紅樓夢》和唐宋詩詞 ,同時還報考了華東師範大學,專攻中文系古典文學。
這段時間的學習,不僅讓董卿積累了大量的古文學識,也幫她理清了前進的方向。
這才有了後來在《詩詞大會》、《朗讀者》上的精彩呈現。
很喜歡作家三毛的那句話:
“世間的人和事,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我們隻需要把自己修煉成最好的樣子,然後靜靜的去等待就好了。”
人在低谷,沉默,是一種韬光養晦的低調,更是一種厚積薄發的沉澱。
對于強者而言,每一個低谷,都是前行路上難得的修煉場。
03
知乎上有人提問:“你越來越沉默的原因是什麼?”
其中一個回答說:
“有時候,你被人誤解,卻不想争辯;
有時候,你被人找茬,卻不屑反擊;
有時候,你不是不知道,隻是不想說,于是選擇了沉默。”
2018年,北京奧運開幕10周年,數千條評論湧入劉翔的微網誌:
“十年了,中國人民欠你一句對不起。”
前段時間,東京奧運會落下帷幕,“欠劉翔一個道歉”這個話題再次出現在熱搜上:
“48次的比賽,36次的冠軍,而大家卻隻記住了兩次退賽。”
面對這些遲來的道歉,沉寂了多年的劉翔,才出來微笑着回應:
“真沒事,人都會成長。年輕時說過的一些話,我可以了解。”
曾經,無論外界對劉翔的斥責多麼強烈,劉翔都始終保持沉默。
不回應,不接受采訪,誰都找不到他。
甚至在輿論頂峰,也未曾替自己解釋過一句。
當時的教練孫海平,在采訪中說:
“劉翔退役後,我們會邀請他參加一些活動,但他都禮貌拒絕了......劉翔在公衆面前越來越沉默......”
人一生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很多被誤解、被質疑的時刻。
經曆得多了,就會明白,與其痛苦地糾結别人的看法,不如選擇沉默,做好自己。
那段沉默的時光,劉翔回到學校攻讀博士學位,還參加了馬拉松,與姚明一起拍了公益微電影。
努力讀書、運動、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就是對那些質疑最好的回應。
尼采曾言:“誰終将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沉默,是把自己還給自己,是把坦蕩揉進歲月。
當一個人懂得了沉默,他便擁有了一顆強大而豁達的内心。
吞下去的是委屈,長出來的,是寬廣的心胸和格局。
04
法國作家加缪說:
“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過得很順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
有很多人在低谷期,總想求助于外界,卻忘了強大自己,才能與生活硬碰硬。
與其處處訴說,不如淡然于心;與其日日挂懷,不如試着看淡。
在沉默中,豁達處世;在沉默中,蓄積力量;在沉默中;找回自己。
有事不聲張,有苦自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