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早前有些耳聞:是說,西晉時期河南汲縣的盜墓賊盜掘了戰國時魏王墓葬,出土了數十車的竹簡史書。它所記載的史料與《史記》的相關記載大不相同。是以,有人以此為證,來證明《尚書》的錯誤,質疑《史記》的權威。其中争議最大,也是影響最大的就是的堯舜傳位的史實。本人比較“迷信”《史記》,對此傳聞就當傳聞,即使梁宏達的言之鑿鑿,并沒放在心上。

然而,前幾天看到一個視訊,一個叫“李師弟”的美女學者将這個“梗”又拿了出來,引來衆人圍觀。評論區、彈幕也是一片嘩然。
所謂衆口铄金,難道《尚書》《史記》都是錯的,《竹書紀年》記載的是真實?
還是先看看《竹書紀年》與《史記》關于這段“曆史”的分歧吧。
首先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
從黃帝開始,傳位隻有一個标準“聖德”。黃帝有25個兒子,但黃帝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于孫子高陽,因為“高陽有聖德”,高陽就是颛顼帝。颛顼沒有把帝位傳于兒子窮蟬,而是傳于“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的族子高辛,高辛就是帝喾。帝喾雖然賢能但在選擇繼承人上有些差池,“不善”的摯繼位。但不久摯就“崩”了,由有“聖德”的堯繼位,天下恢複祥和。
堯帝長壽,但晚年為沒有“聖德”的子嗣焦慮,對兒子丹朱的評價是“兇頑”“不肖”。堯是想選一個“至孝”的人。曾一度想讓身邊的“四嶽”踐位,被謝辭。堯無奈,下令到民間尋找。于是一個叫“虞舜”的人進入了堯的視野。
舜是颛顼兒子窮蟬的後代,當時已是一般平民,處境很糟糕:“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但堯看重了舜的“能和以孝”,在一家四口有三口讓他死的家裡,依然能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堯不惜将兩個女兒嫁給他一試。果然舜待兩個女兒“如婦禮”,于是“堯善之”。之後,堯對舜進行了長達20年的培養:
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由此舜順利畢業,堯把天下禅讓給了舜。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後來,舜的兒子商均也難當大任,舜把帝位傳于禹。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堯舜禅讓的故事。
再看《竹書紀年》關于堯舜傳位的記載:
堯之末年,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舜在堯年老的時候囚禁了堯,并且控制了丹朱,不讓他們見面,以這種形式成功篡位。
禅讓變成了篡位?如若果真如此,真的很颠覆!
以此,梁宏達稱之為“驚世駭俗”,李師弟打出了這樣的标題是:解密颠覆三觀的曆史真相。
但這是真的曆史真相嗎?
李師弟也有佐證: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其實李師弟所講的内容梁宏達也講過:
不要懷疑,他們說的都沒錯,這句話确實是韓非子說的,記載在《韓非子·說疑》中。
但話從口出,就能證明是韓非子的觀點嗎?本人有個特點,遇到有疑問,會自己去刨根問底,搞個明白。既然此話出自《韓非子•說疑》,那麼從此文中尋求答案就找到了根本。
《說疑》提現了韓非子說理條理嚴密、議論透徹的特點,層層推進,論證君王能夠分辨“臣之所言”的真僞,就能辨識“賢不肖如黑白”。
文中列舉曆史上不可用之臣與可用之臣的衆多類型,接着談到“聖王明君”與“亂主”在用人賞罰方面的差別,關于堯舜傳位的“梗”就是在這部分出現的:
聖王明君則不然,内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是在焉,進而舉之; 非在焉,進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而奸邪并退,故一舉而能服諸侯。
首先褒揚了“聖王明君”正确的用人政策:對的就弘揚,錯的就處罰。進而舉例說明:
其在記曰:五王之所誅者, 皆父兄子弟之親也,而所殺亡其身殘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國傷民敗法類也。
“其在記曰”是說古書記載。
堯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與後面的五觀、太甲、管蔡都被誅殺,因為他們是“害國傷民敗法”之人,罪有應得。
在這裡,韓非已經為丹朱、商均定性,沒有人君之德,又怎麼能說出“舜逼堯,禹逼舜”這樣的話呢?下面才真正切入問題的中心:
亂主則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國,故小之名卑地削, 大之國亡身死。不明于用臣也。
與“聖王明君”相反,昏聩的君王不了解臣子的真正意圖與行徑,就委任其國家大事,其結果是小則國家被削弱,大則身死國滅。原因是在任用臣子上出現了差錯。
接着韓非子用大段篇幅論述了奸臣結黨營私的種種,而昏君則“主不能理其情,因以為賢。” “主說(悅)其言而辯其辭,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
昏君單憑奸臣說好聽的話就認為他是天下少有的賢士。
而奸臣呢?高官厚祿,由此得勢,黨羽越來越多,就有了篡位的野心。
韓非在這裡描繪了一個黨羽怎樣鼓動奸臣謀反的場景:黨羽順着奸臣的意思說:
"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 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 "
意即,古代所謂的聖君明王,并不是按父子兄弟的次序傳授王位,而是靠内部結黨營私,外部依靠地方勢力,威逼殺死君王而奪取利益的。
奸臣暗喜,興沖沖地說,“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曰:。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 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 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
黨羽為了取悅主子,鼓動主子謀逆,拿舜、禹、商湯與周武王說事兒,說此四王都是弑君篡位,卻得到了天下的贊譽。四王都有貪得天下的野心,采用暴亂的行徑。他們擴充自己的疆域,威震天下,天下歸服。
這些話奸臣愛聽,黨羽接着說:
"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齊,司城子罕取宋, 太宰欣取鄭,單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晉,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
這是講的春秋之時各諸侯國的謀逆之事。
韓非講到這裡,描寫了一個奸臣聽到此言的表情動作:
奸臣聞此,然舉耳以為是也。
“舉耳”:豎起耳朵;
“以為是”:覺得此話有理,愛聽,點頭稱是。
《說疑》的有關内容就分析到這裡,因為我們要找的答案有了結果。
一、“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雖然出現在《韓非子•說疑》中,但表達的不是韓非子的觀點。
二、這是韓非子借此來說明一些小人為了讨好主子,可以随意拼接曆史故事;而奸臣要謀逆并不在乎故事本身的真實性,隻要有人說,就找到謀逆的理由。
三、持韓非子佐證《竹書紀年》堯舜傳位之事的觀點可以休矣!奸臣尚且聽見很長時間才“舉耳以為是”,專家們為什麼知憑這隻言片語,沒搞清楚來龍去脈就點頭稱是,并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廣而告之呢?
本人對《竹書紀年》沒有研究,但相比較起來,本人更願意相信司馬遷嚴謹的治史态度,後面本人會讓司馬遷自己來“親自說說”是怎樣編寫《五帝本紀》的,捍衛《史記》的尊嚴與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