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在中國經典名著《聊齋志異》裡有篇故事《葉生》,可以說是整部小說中的點睛之作。故事大意是這樣的:說是在河南淮陽有個姓葉的秀才,文章詞賦,在當時首屈一指,卻始終未能考中功名。後遇縣令丁乘鶴,很欣賞葉生的才華,便讓他在官府讀書。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到了開科考試的時候,葉生取得科試第一名。丁公對葉生的前途寄予極大希望,沒曾想在鄉試中落榜。葉生感到辜負了丁公的期望,此後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很同情他,并約他在自己任職期滿進京時,帶他一起北上。葉生感激,從此閉門不出。

  後因丁公冒犯上司被免官職,他寫信給葉生,希望他能同自己回鄉,繼續考取功名。而葉生因病重沒有回複。丁公不忍獨自離去,在淮陽駐留數日等待。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幾天後,忽聽看門人通報葉生前來。丁公大喜,便與葉生回到家鄉,并讓兒子拜葉生為師。丁公兒子天生聰慧,再加上葉生的精心輔導,一路青雲考取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丁公子上任時帶着恩師葉生,并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後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時,終于考中舉人。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當葉生衣錦還鄉來到家門時,竟讓妻子吓得面如死灰。妻子站在遠處說他已去世很久,而他的棺木因家裡貧窮及兒子年幼還未入土。葉生聽完這話,不禁悲傷。他進屋看到自已的棺材果真還停放在那裡,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妻子隻看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悲痛地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大哭。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丁公子聽說後,立即乘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又送了很多錢财給葉生的兒子,并為他請了老師教讀。後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葉生》是《聊齋志異》中科舉題材方面的一篇優秀作品。小說情節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義,真實地再現了明清以來讀書人的生存狀态。小說以更凝重的筆觸,深入到葉生屢試不第的痛苦心靈。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葉生雖“文章詞賦,冠絕當時”,卻久困名場,好不容易遇到知己丁乘鶴,雖預試奪魁,但鄉試落榜,這在他已十分痛苦的心靈上,又蒙上了有愧于知己的陰影,終于痛上加痛,飲痛身亡。小說上述的生動描寫,具有令人心酸的藝術感染力。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而這篇小說主人公的背景正是作者蒲松齡一生的真實寫照,蒲松齡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去世。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他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

  小說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感情,都是植根于蒲松齡本人的生活遭遇和深切的生活體驗之中的。小說字字句句都飽含着作者的悲苦和辛酸,是一篇寫得十分痛切的血淚文字。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小說之是以要如此生動而曲折地展示葉生的才學過人,這是作者巧借葉生的文章蓋世來表明自己懷才不遇,借葉生的家中一貧如洗喻指自己困頓場屋的清苦處境。借葉生中舉吐出艮期以來積壓在自己胸腔内的怨氣。以自己的切膚之痛來寫葉生的遭遇,這正是此篇悲怆感人的情感因素。

  正如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馮鎮巒在點評這篇文章時說的:“此篇即《聊齋》自作小傳,故言之痛心。”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至于蒲松齡為什麼把葉生的家鄉寫在淮陽,這其中原因可能有多種猜測,或許是因為淮陽名落孫山、懷才不遇的才子太多,令作者深感遺憾;或許是在淮陽做官的異鄉名人燦若繁星、璀璨奪目,令作者心生羨慕;或許因為淮陽這座人傑地靈、鐘靈毓秀的城市,令作者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總而言之,在小編看來,無論如何蒲松齡都不會為精心設計的自傳體故事,而選取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地方,是以,蒲松齡寫《葉生》這篇故事時,與淮陽冥冥之中有種不同尋常的緣分亦是顯而易見的,至于是什麼原因讓他與淮陽結緣,還有待大家去推敲和考證。

關注淮陽文旅 盡享美好生活

《聊齋志異》經典故事中的這個淮陽人,竟是作者蒲松齡的真實人生

插圖/百度圖檔

撰文/編輯/玄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