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瞎蟲兒  作者:王東超

如果單純從種類上講(論個體數量,肯定誰也幹不過虮蛘了),鞘翅目是昆蟲綱裡第一大目,有35萬種之多。金龜子就是鞘翅目金龜總科昆蟲的總稱和俗稱,黃縣話則稱為“瞎撞(黃縣話讀如創)兒”,前者是從靜态視覺着眼:它們個個身披笨重的鞘翅,包裹得像忍者神龜一樣,幾丁質構成的鞘翅堅硬光滑,能反射陽光,散發出金屬般的光澤。

瞎蟲兒  作者:王東超

飛行中的金龜子

而後者則更重動态視覺:飛行時兩片鞘翅左右撐開,靠膜質的後翅提供動力,鞘翅有風阻,也更容易受氣流影響,是以其飛行姿态總是東一頭西一頭,橫沖直撞的,像是沒頭的蒼蠅, 因而得到這樣一個诙諧的诨名。到處都可以看到瞎撞兒們的身影,像推糞成丸的屎虼螂,常在荊條叢中嘤嘤嗡嗡的荊虼螂,喜歡在䒷蒌上紮堆的蘿藦肖葉甲,還有那些無花果成熟後不請自至的白星花金龜(它對酸甜發酵物質有較強的趨性),都是平常熟知習見的。

有一種特别稱之為“瞎蟲兒”的,則是孩子們的最愛,它的學名叫作棕色鰓金龜,叫起來挺拗口的,絕不如“瞎蟲兒”來得有趣。

瞎蟲兒  作者:王東超
瞎蟲兒  作者:王東超

瞎蟲兒

與别的形象醜陋可怖的金龜子不同,瞎蟲兒長得甚是漂亮,通體是柔和亮澤的黃褐色(黃縣東南山一帶稱其為“金金螂”,可能跟它金烏烏的體色有關),油油的,一塵不染。身體不大不小,邊緣是圓滑的弧線,像一粒滴溜兒圓的花生米。豆瓣兒似的兩片鞘翅下,很馬虎地折疊着一對薄翅,像少婦晨起後不整的雲鬓,可愛極了。

瞎蟲兒喜歡藏身于山坡的春地裡,柰子、李子和蘋果樹下也比較多——須得是沙拉地兒,泥地的果樹下則很少見,而且這玩意和蘋果樹一樣,分大年和小年。春地則是秋天收獲以後不種冬小麥,整好後留着種春小麥或種花生、地瓜等的地塊。每年四月上旬,大約是清明之後,李子樹開花的時節——這個時間我記得比較清楚,因為我們這裡五一前後花生、地瓜都種上了,瞎蟲兒出現的這一段時間裡,地裡什麼作物都沒有——适時而至的春雨,潤濕了幹燥的砂質土,瞎蟲兒就用它的挖掘足在酥軟的砂土中掘出一條窄窄的坑道。忽然一天傍晚,在暖暖的夕陽斜照下,瞎蟲兒像聽到一聲号令,一齊破土而出(傍晚出來是防備鳥類捕食,同時行動也可以把個體損失降到最少)。剛鑽出地面,還來不及喘口氣兒,便振翅而飛,在空中盤旋起舞,像是在慶賀自己的新生。越來越多的瞎蟲兒順着孔洞鑽出來,加入到這場期盼了一個冬天的舞會中。實際上這是相親舞會吧,山裡人不明究裡,覺得它們是在那瞎飛,“瞎蟲兒”的雅号恐怕就是這樣來的吧。

那些有瞎蟲兒的日子,山村裡的孩子像得到了号令,傍晚放了學,一幫大大小小的孩子,書包也來不及撂下,便一溜煙兒跑上山。折下根剛萌新芽的棘針刺,便是最稱手的武器。地下的瞎蟲兒渾然不知外面的威脅,循了洞口依然絡繹不絕地爬出來——瞎蟲兒是團隊精神很強的昆蟲,多是一大家子住在一個洞裡。你找着了它們的洞口,逮住了最先爬出來的那一隻,輕輕地拽扯,常能揪出頭尾相抱念珠似的一長串,引來孩子們驚喜的叫嚷。有的瞎蟲兒屁股相接,顯然在地下就成就了夫妻——這是真正的洞房——這樣的瞎蟲兒是最好抓的,其他出洞的瞎蟲兒适應一下周圍的環境,展翅欲飛,這時候抓把沙子揚過去,就能打翻一片,跑過去撿拾就行。等瞎蟲兒飛起來,棘針刺就派上用場了,掄圓了胳膊,沖進瞎蟲兒陣裡,一路瘋魔杖法使将下來,飛舞的瞎蟲兒如中彈矢,紛紛似流星墜地。借着昏黃的光線把地上的瞎蟲兒撿拾起來,便是很可觀的一份戰利品了。直到太陽落山了,四周黑黢黢一片,瞎蟲兒縮在洞裡不肯出來了,孩子們這才偃旗息鼓,得勝班師。

瞎蟲兒  作者:王東超

煿瞎蟲兒

回到家裡,把戰利品交給媽媽,放到油鍋裡,加點油鹽煿一煿,有時嫌鍋大費油,就在勺子裡滴兩滴油,放在炭火上烘烤。剛煿好的瞎蟲兒又酥又脆,醇香滿頰,那是尋常人難以嘗到的美味呢。

後來才知道,瞎蟲兒成蟲鑽出地面之後,是不取食的,直接交配産卵,是以瞎蟲兒是特别幹淨的一種蟲子,我的印象中從小沒吃過别的金龜子,隻有瞎蟲兒可以煿着吃——據說有的地方連屎虼螂也吃,那口味不是一般的重。

瞎蟲兒  作者:王東超

瞎蟲兒與幼蟲——螆蟲

瞎蟲兒的幼蟲便是蛴螬,黃縣話叫作“螆蟲”,這些體彎如弓,白白胖胖的小蟲子,是農業的大敵,為害作物發芽的種子、幼苗和根莖。在膠東地區,瞎蟲兒是跨三年兩整年一代的:四月上旬成蟲出現,四月十日前後達到高峰,四月中下旬進入産卵盛期,當年孵化出來的幼蟲為害花生嫩莢果和地瓜、洋芋的薯塊,以及夏播作物的幼苗和秋播的麥苗,十月下旬下移過冬,來年三月底上升至耕作層開始活動,六月中旬化蛹,七月中旬羽化,羽化後當年不出土仍在地下以成蟲方式越冬,到來年四月上旬開始破土而出,開始生命新的輪回。

離開故鄉後,便再也沒有見到過瞎蟲兒,古人有莼鲈之思,而我最難以忘懷的,卻是小時候吃過的油煿瞎蟲兒的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