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想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不代表所有的高科技期待都要由聯想去實作,否則就要被嘲笑,那是一頂被錯戴的王冠。
全文3000字,讀完約需要3分鐘。
01
楊元慶又挨罵了
這些年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報道,比如中國的玻璃、光伏産品、3C配件、半導體連接配接器甚至是日常消費品在世界範圍内成為産銷第一的新聞。
基本來說,對于這類“成為世界第一”的新聞,公衆都是喜大普奔、視之為正面新聞的,因為背後反映的是我國制造業的整體成長。
然而,顯得有些諷刺的是,聯想是從2013年就戴上了全球PC第一名的桂冠,而且把這一個優勢保持了将近10年,使得中國在資訊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多了一個賽道冠軍,為什麼聯想就沒有享受對應的贊美,換來的卻是劈頭蓋臉的批評呢?
讓筆者忍不住想說兩句的是,最近有讀者深扒出來的2014年楊元慶和馬斯克的一段對話視訊。當馬斯克說了特斯拉一年大概3萬多輛銷量時,楊元慶也說了聯想的銷量——截至當年3月31日的财年,銷售了1.15億台裝置。
筆者認為比較理智的人,并不會認為楊元慶是拿PC銷量在和汽車銷量進行單純數字上的對比,畢竟兩者是價值和定位完全不同的商品,一個是消費電子産品,一個是大宗耐用商品。
我猜測楊元慶想分享的一個心理,因為這次對話發生在2014年,那是聯想剛剛拿下全球PC冠軍的次年(2013年拿下冠軍),對于耕耘多年、終于拿下賽道世界冠軍的聯想來說,在公開領域闡釋一下自己的成就,就算有點“凡爾賽”,也情有可原,況且面對的還是我們中國自己記者的提問。聯想和特斯拉是完全不同的企業,賣截然不同的商品,楊元慶也沒有鄙視特斯拉的意味,是以,這又有何不妥呢?
特斯拉也并非是完美的企業,之前已經多次出現類似“刹車門”這樣的争議,至今還沒有平息。但一些人卻把火力集中在聯想身上,各種冷嘲熱諷,而且是扒一段7年前的視訊中的一段,這麼做不知道是何心理。
難道僅僅是為了證明聯想的“一貫不正确”?
而熱情跟進這個話題的人,不能不說有些過于情緒化。筆者從最大的善意來揣度——某種程度上說,這還是公衆對聯想的期待太高的緣故。他們可能希望聯想說出的是賣了5000萬台電動汽車而不是5000萬台PC,但這并不是聯想的過錯。
聯想成立的歲月裡,中國人還處在不能用電腦進行中文的時代,那是一個因為我們的母語和拉丁文字不相容,而被認為可能被拒絕在計算機世界之外的時代。這個話說起來,今天的年輕人可能毫無感覺,但的确是真的。
而聯想技術人員的努力,讓中國人在PC機(以IBM PC而論)發明不太久後,就在電腦上用上了自己的母語;後來,聯想開始研發286微機,當時還沒有“intel公版設計”這一套打法,能獨立研發整機是很不容易的……
可以說,讓中國人較早的用上了中文電腦(當然,這一成績并不是聯想獨立完成的,而是那一代中國計算機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結果),讓PC在中國的普及得以加速,讓中國沒有落在世界之後太久進入個人電腦時代,聯想确實是做出很大貢獻的。單憑這個成績,聯想也應該在中國科技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不該因為守住了PC這個賽道,就成為被唾罵的對象。
3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高科技有多方面的突破,在通訊領域有5G核心标準上的世界性突破,在網際網路技術、商業模式上有BAT、TMDJ等一批優秀企業的崛起,在高鐵等重型裝備上、在對太空的科研探索方面,中國人在高科技上自主創新、奮力趕超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我們為中國科技的崛起自豪,也為中國科技還缺少某些關鍵環節(譬如光刻機)而揪心,但這是所有企業共同的責任,而把這一切都放在聯想身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02
被錯戴的王冠
其實,對于近日來聯想在輿論上的連續“吃癟”的輿情,作為一個行業觀察者,筆者早有預期。
雖然部分批評,已經超越了理性的成份,是帶有一種集體無意識式的鞭撻,但仔細考量,卻也間接反映了國人對于擁有強大科技産業的急切心理和迫切程度。是以你懂的,大部分評論者并不願意直撄其鋒的批判一些很不理性的聲音。
畢竟,一系列的國際供應鍊震蕩、晶片被斷供的尴尬,還有實體清單的存在,都在提醒我們,在高科技産業鍊上,我們的國家還有太多的課要補。
公衆對高科技産業的發展有這樣的心理期待,是民族崛起的底色,應該支援。
但是如果過分放大情緒,把對個别企業的褒貶,變成一種在網上發言的“政治正确”,既不利于中國企業的實質性成長,甚至劣化了企業生存的輿論環境。
中國在AI、大資料、雲計算、晶片制造方面的成績,是被網民罵出來的麼?
都不是,都是這些企業一步步腳踏實地走出來的。
聯想為什麼在這次的輿情中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和聯想的發展曆史有着特殊的關系。
聯想創立于1984年,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迅速崛起,由于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整個中國的高科技制造業都相當薄弱。是以就當年的标準而論,聯想的崛起絕對算是一騎絕塵,也正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背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聯想承擔着“中國高科技産業的旗手”這樣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
而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聯想既然被視為這樣一個“旗手”,就自然要面對公衆情緒和質詢,而這種質詢,針對的往往不是聯想的主業發展的好不好,而是聯想是否還是“旗手”,是否還是高科技領域最前沿的引領者。
換句話說,很多人是把自己對高科技企業的崛起的“期待”放在了聯想身上,去審視和質疑的是自己的期待,而非聯想具體的業務本身。
其實仔細想想,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晶片制造、作業系統、工業軟體這些基礎性創新,就一定是聯想這個制造業企業應該做的、必須做的麼?
每個企業有自己發展的路徑,也都有相應的局限性。聯想在自己選擇的路徑上做到了世界第一,縱然不至于喜大普奔,但反而被嘲笑,這種邏輯背後其實反映的是一種急躁的心理,一種對我們國家高科技發展“彎道超車”“一夜之間走到世界前列”的急躁心理。
但實話實說,這種急躁對我們的高科技發展并無太多的實際價值。
03
反思與追趕
公衆最近對聯想的拷問,其中有一點,即“聯想對研發的投入不夠”。
這要看怎麼比,聯想的投入研發占比,按比例看似乎不高,但按絕對值來說并不少。
再說的誅心一點,由于PC技術相對成熟,是以研發費用應該還是用在了更加刀刃的地方上的。
當然,筆者絕對贊成,聯想應該提升研發投入比,但這需要有一個條件,即符合聯想自己對自己發展的定位。
是以,筆者認為,對聯想,與其嘲諷,不如鞭策,并多一些鼓勵。
聯想過去的成績,前面說了一部分,上世紀90年代,全球電腦巨頭搶灘中國,聯想憑借紮實的産品力,讓中國人用上屬于自己的電腦,客觀上降低了電腦進入家庭和辦公室的成本,對于計算機的普及,是有功勞的。
從高科技産品出海的角度,目前聯想的全球布局、全球供應鍊,在疫情期間的出色表現,說明聯想的全球化布局,是很多被拿來和聯想對比的企業沒有做到的。
在聯想的新戰略中,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的新動向,例如,聯想加大了企業級業務的探索,不斷提升軟體和服務在營收中的占比;聯想提出了“新IT”“3S”“端邊雲網智”等新的理念,不斷探索從高科技制造商向全面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努力。
不管這些計劃進展是否順利,這至少讓我們看到聯想的态度,那就是絕不滿足于簡單做一個PC硬體制造商,而是想做真正的、有足夠技術含量的、高科技解決方案提供者和引導者。
這種轉型的速度從外界視角短期内也許看得不那麼明顯,但憑借聯想多年的積累、在企業級市場的優勢、離重點客戶更近的優勢,相信聯想一定能夠有一番作為。
在這種情況下,親愛的網友老鐵們,請不要着急,也不要給聯想戴上一頂不可承受的王冠,要多給聯想一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