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联想,被错戴的“王冠”

作者:深氢商业
联想,被错戴的“王冠”

联想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做到了世界第一,但不代表所有的高科技期待都要由联想去实现,否则就要被嘲笑,那是一顶被错戴的王冠。

全文3000字,读完约需要3分钟。

01

杨元庆又挨骂了

这些年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报道,比如中国的玻璃、光伏产品、3C配件、半导体连接器甚至是日常消费品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产销第一的新闻。

基本来说,对于这类“成为世界第一”的新闻,公众都是喜大普奔、视之为正面新闻的,因为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成长。

然而,显得有些讽刺的是,联想是从2013年就戴上了全球PC第一名的桂冠,而且把这一个优势保持了将近10年,使得中国在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多了一个赛道冠军,为什么联想就没有享受对应的赞美,换来的却是劈头盖脸的批评呢?

让笔者忍不住想说两句的是,最近有读者深扒出来的2014年杨元庆和马斯克的一段对话视频。当马斯克说了特斯拉一年大概3万多辆销量时,杨元庆也说了联想的销量——截至当年3月31日的财年,销售了1.15亿台设备。

联想,被错戴的“王冠”

笔者认为比较理智的人,并不会认为杨元庆是拿PC销量在和汽车销量进行单纯数字上的对比,毕竟两者是价值和定位完全不同的商品,一个是消费电子产品,一个是大宗耐用商品。

我猜测杨元庆想分享的一个心理,因为这次对话发生在2014年,那是联想刚刚拿下全球PC冠军的次年(2013年拿下冠军),对于耕耘多年、终于拿下赛道世界冠军的联想来说,在公开领域阐释一下自己的成就,就算有点“凡尔赛”,也情有可原,况且面对的还是我们中国自己记者的提问。联想和特斯拉是完全不同的企业,卖截然不同的商品,杨元庆也没有鄙视特斯拉的意味,所以,这又有何不妥呢?

特斯拉也并非是完美的企业,之前已经多次出现类似“刹车门”这样的争议,至今还没有平息。但一些人却把火力集中在联想身上,各种冷嘲热讽,而且是扒一段7年前的视频中的一段,这么做不知道是何心理。

难道仅仅是为了证明联想的“一贯不正确”?

而热情跟进这个话题的人,不能不说有些过于情绪化。笔者从最大的善意来揣度——某种程度上说,这还是公众对联想的期待太高的缘故。他们可能希望联想说出的是卖了5000万台电动汽车而不是5000万台PC,但这并不是联想的过错。

联想成立的岁月里,中国人还处在不能用电脑处理中文的时代,那是一个因为我们的母语和拉丁文字不兼容,而被认为可能被拒绝在计算机世界之外的时代。这个话说起来,今天的年轻人可能毫无感知,但的确是真的。

而联想技术人员的努力,让中国人在PC机(以IBM PC而论)发明不太久后,就在电脑上用上了自己的母语;后来,联想开始研发286微机,当时还没有“intel公版设计”这一套打法,能独立研发整机是很不容易的……

可以说,让中国人较早的用上了中文电脑(当然,这一成绩并不是联想独立完成的,而是那一代中国计算机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结果),让PC在中国的普及得以加速,让中国没有落在世界之后太久进入个人电脑时代,联想确实是做出很大贡献的。单凭这个成绩,联想也应该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不该因为守住了PC这个赛道,就成为被唾骂的对象。

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高科技有多方面的突破,在通讯领域有5G核心标准上的世界性突破,在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上有BAT、TMDJ等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在高铁等重型装备上、在对太空的科研探索方面,中国人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奋力赶超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我们为中国科技的崛起自豪,也为中国科技还缺少某些关键环节(譬如光刻机)而揪心,但这是所有企业共同的责任,而把这一切都放在联想身上,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02

被错戴的王冠

其实,对于近日来联想在舆论上的连续“吃瘪”的舆情,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笔者早有预期。

虽然部分批评,已经超越了理性的成份,是带有一种集体无意识式的鞭挞,但仔细考量,却也间接反映了国人对于拥有强大科技产业的急切心理和迫切程度。所以你懂的,大部分评论者并不愿意直撄其锋的批判一些很不理性的声音。

毕竟,一系列的国际供应链震荡、芯片被断供的尴尬,还有实体清单的存在,都在提醒我们,在高科技产业链上,我们的国家还有太多的课要补。

公众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这样的心理期待,是民族崛起的底色,应该支持。

但是如果过分放大情绪,把对个别企业的褒贬,变成一种在网上发言的“政治正确”,既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实质性成长,甚至劣化了企业生存的舆论环境。

中国在AI、大数据、云计算、芯片制造方面的成绩,是被网民骂出来的么?

都不是,都是这些企业一步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

联想为什么在这次的舆情中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和联想的发展历史有着特殊的关系。

联想创立于1984年,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由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都相当薄弱。所以就当年的标准而论,联想的崛起绝对算是一骑绝尘,也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联想承担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旗手”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而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联想既然被视为这样一个“旗手”,就自然要面对公众情绪和质询,而这种质询,针对的往往不是联想的主业发展的好不好,而是联想是否还是“旗手”,是否还是高科技领域最前沿的引领者。

换句话说,很多人是把自己对高科技企业的崛起的“期待”放在了联想身上,去审视和质疑的是自己的期待,而非联想具体的业务本身。

其实仔细想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芯片制造、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这些基础性创新,就一定是联想这个制造业企业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么?

联想,被错戴的“王冠”

每个企业有自己发展的路径,也都有相应的局限性。联想在自己选择的路径上做到了世界第一,纵然不至于喜大普奔,但反而被嘲笑,这种逻辑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急躁的心理,一种对我们国家高科技发展“弯道超车”“一夜之间走到世界前列”的急躁心理。

但实话实说,这种急躁对我们的高科技发展并无太多的实际价值。

03

反思与追赶

公众最近对联想的拷问,其中有一点,即“联想对研发的投入不够”。

这要看怎么比,联想的投入研发占比,按比例看似乎不高,但按绝对值来说并不少。

再说的诛心一点,由于PC技术相对成熟,所以研发费用应该还是用在了更加刀刃的地方上的。

当然,笔者绝对赞成,联想应该提升研发投入比,但这需要有一个条件,即符合联想自己对自己发展的定位。

所以,笔者认为,对联想,与其嘲讽,不如鞭策,并多一些鼓励。

联想过去的成绩,前面说了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全球电脑巨头抢滩中国,联想凭借扎实的产品力,让中国人用上属于自己的电脑,客观上降低了电脑进入家庭和办公室的成本,对于计算机的普及,是有功劳的。

从高科技产品出海的角度,目前联想的全球布局、全球供应链,在疫情期间的出色表现,说明联想的全球化布局,是很多被拿来和联想对比的企业没有做到的。

在联想的新战略中,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新动向,例如,联想加大了企业级业务的探索,不断提升软件和服务在营收中的占比;联想提出了“新IT”“3S”“端边云网智”等新的理念,不断探索从高科技制造商向全面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努力。

不管这些计划进展是否顺利,这至少让我们看到联想的态度,那就是绝不满足于简单做一个PC硬件制造商,而是想做真正的、有足够技术含量的、高科技解决方案提供者和引导者。

这种转型的速度从外界视角短期内也许看得不那么明显,但凭借联想多年的积累、在企业级市场的优势、离重点客户更近的优势,相信联想一定能够有一番作为。

在这种情况下,亲爱的网友老铁们,请不要着急,也不要给联想戴上一顶不可承受的王冠,要多给联想一些时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