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是指由蝗蟲引起的鼠疫。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噬田地,造成農産品的徹底破壞,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糧食短缺造成的饑荒。

蝗災是一種世界性的災害,曆史悠久。《詩集》提到,"去找它的蛞蝓(即蝗蟲)和他們的小偷,對我的國家無害。田祖有神,冰岩火。日本第一次看到蝗災是在《日本的後日本時代》一書中。
我國曆史上的蝗災,受災地區集中于河北、河南、山東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份也分布,嚴重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荒野救援史》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首歌3.5年,元朝1.6年, 明清兩朝是2.8年。
在中國古代,對蝗蟲知之甚少,是以有"蝗蟲神"一詞,以及"蝗蟲魚(蝦)互化"一詞,如宋璐璐的《個琶:"或蝗蟲就是魚卵"。潘子茂的《記憶深淵》:"有蝗蟲成魚蝦。李偉《太平皇家觀景》蝦門記錄:"蝗蟲飛入海中,成魚蝦"
受蝗災影響的主要物種是蝗蟲。蝗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直翅眼、蝗蟲,身體一般為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口大,适合跳躍,不完全,其幼蟲都叫蜱蟲,主要吃大學植物,種類繁多,世界上大約有 1 萬種,我國有 300 多種, 如蝗蟲、水稻蝗蟲、竹蝗蟲、意大利蝗蟲、甘蔗蝗蟲、棉花蝗蟲等都是農林的主要害蟲。
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被觸摸時,它們會改變原來的獨處習慣,變得喜歡成群結隊。蝗蟲通常更喜歡獨自生活,傷害有限。但它們有時會改變自己的習性,喜歡成群結隊地生活,最終大量聚集,一起移動,形成可怕的蝗災,對農業造成巨大破壞。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已經對沙漠蝗蟲進行了單獨階段的實驗,反複觸摸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看看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導緻蝗蟲改變它們的習性。事實證明,當蝗蟲後腿的一部分受到刺激時,它們會突然喜歡上這群人,而觸摸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觸手、嘴巴或腹部,情況并非如此。
科學家認為,偶爾在自然環境中聚集蝗蟲,後腿互相接觸,可能導緻習慣的改變,開始成群結隊地生活,其成員以同樣的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可以找到化學信号來刺激蝗蟲的神經系統改變其行為,則可以開發新的殺蟲劑來防止蝗蟲群落。
原因
幹旱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它主要是由幹旱引起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幹旱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和生存有許多好處。因為蝗蟲在土壤中産卵。土壤比較結實,含水量最适合産卵10%~20%。
幹旱導緻蝗蟲繁殖和迅速生長,導緻災害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在幹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更加堅實,含水量減少,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産卵數量大大增加,多次可以達到每平方米土壤産卵4000至5000枚,每個卵塊有50至80個卵,即: 每平方米200,000至400,000個雞蛋。
在幹旱的年份,河流和湖泊的水面萎縮,低窪地區暴露,為蝗蟲産卵提供了更合适的場所。另一方面,在幹旱環境中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蝗蟲為食,生長更快,肥力更高。
與此同時,幹旱造成爆炸性移民,從幹旱地區到低窪和洪水易發地區成群結隊。
生活習慣
就他的習慣而言,主要有:
(1)有社群習慣。
(2)它具有很強的生育能力。
(3)它有很多食物,也就是說,它可以吃很多種植物。
(4)其飛行能力很強,難以防控。
(5)它的卵在地下深處,難以破壞。
氣候正在變暖
全球變暖,特别是冬季氣溫的上升,有利于蝗蟲冬季蛋的增加,為明年的蝗蟲爆發提供"蟲卵",除了氣候變暖、幹旱、草原退化等因素外,還會為蝗蟲産卵提供合适的來源,而蝗蟲對幹旱的适應能力很強,因為其他昆蟲和鳥類在這種情況下無法生存, 并可引起蝗蟲病,一種絲狀細菌受到抑制,使其數量增加。是以,專家預測,随着全球變暖的趨勢,蝗災将在未來更大規模地發生,這将對中國和世界的糧食生産産生嚴重影響。
昆蟲太密集
在2006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J. Buhl等科學家證明,高蝗蟲密度也是蝗災的一個重要因素。當蝗蟲達到這種密度時,它們會排成一行,開始向同一方向移動。蝗蟲在生命的早期是孤立的,無翼的"蠕蟲",它們傾向于避免彼此。但是,如果資源變得稀缺,他們就被迫互相影響。然後,它們可以形成有序的局部蝗蟲群。蝗蟲有能力一起移動,進入它們的直接栖息地,并帶來越來越多的蝗蟲,最終成為巨大的群體。是以,預測群體行動的開始對于控制蝗蟲爆發至關重要。科學家們将越來越多的蝗蟲放置在一個圓形的田野中,記錄它們的行為,并使用計算機軟體來跟蹤它們的運動。在中等密度(每平方米25至62隻蝗蟲)下,蝗蟲排列并開始向同一方向移動,甚至以均勻和突然的方向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隻時,蝗蟲的有序推進停止了改變方向,而是繼續向同一方向移動了八個小時。這些觀測結果證明了稱為自走粒子模型的計算機模型的預期結果。Buhl和他的同僚們認為,使用這樣的模型可以幫助設計控制蝗蟲爆發的方法。他們的發現也支援糧農組織對蝗蟲種群的定義。在這個定義的密度中,蝗蟲傾向于穿過"引爆點",引發蝗災。
防控方法
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為因素有相當一部分。蝗蟲必須在植被覆寫率低于50%的陸地上産卵,如果一個地方清澈多水,那麼如果沒有裸露的土地,它就不能繁殖。現在有些地方生态意識不強,有的幹脆認為治理污染是為了保護環境,而對于改善蝗蟲友好地區的植被、土壤和氣候小等工作,因為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不重視。
是以,為了防治蝗災,要高度重視生态環境保護。
藥房預防和控制
建議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應農藥,如5%銳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水噴灑50-60公斤。
也可以在10天内出土的蝗蟲(如果昆蟲是蝗蟲),用敵人的昆蟲粉末撒在小竹子,雜草上,或與敵人的煙霧。施藥後還應加強監測,一周内要迅速檢查防治效果,漏藥和抗藥效差及時補藥一次。
也可以使用誘殺方法:将吸管切成四五英寸長,放入人體尿液50公斤,加入50%濕敵10.05-0. l公斤配制液體,浸泡8小時,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散落在許多地方的蝗蟲。
目前,最有效的殺滅蝗蟲的方法就是空噴農藥,法律上殺蟲率高,殺滅範圍廣,但成本高,而基于化學防治的控制方法隻能是一時需要的,不能保證長期的穩定性。
預防和控制天敵
從長遠來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注重生态建設,實行植保、生物保護、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相結合。特别是要保證生物多樣性,保護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是天敵,包括鳥類、兩栖動物、爬行動物等,它們在控制蝗蟲數量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山東省有關部門在東營開展了培育天敵蝗蟲中國蜜蜂的實驗,取得了一些成果。
新疆等地采取鴨、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進行了一項實驗,将大量鴨子引入農田以水稻蝗蟲為食,結果是隻需要2000隻鴨子就可以吃4000英畝的幹淨土地。此外,挂網田園蜘蛛和狼蛛、貓蜘蛛等行走蜘蛛,也可以在田間快速找到小蝗蟲并吞下。
農民應該盡最大努力保護農田蜘蛛免受蝗蟲的侵害。收獲後不要燒掉稭稈,而是把它放在田裡,為蜘蛛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種方法是在收獲前後集中和保護蜘蛛的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