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命處方的背後:藥劑師的困境誰能解決?藥劑師不是自動配藥機醫藥界限模糊,皆因本是一家“領地之争”陷入死循環,何時才能破局?

作者:健康界國際

一場聽證會的召開,讓一件6年前的案子重又進入了公衆的視野。2015年,澳洲維多利亞州民事及行政仲裁庭(Victorian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Tribunal,VCAT)審理了一樁案件:2015年2月13日,77歲的伊恩·吉爾伯特(Ian Gilbert)死于錯誤劑量的甲氨蝶呤處方。

但是,本案主角不是開處方的全科醫生(GP),而是一名藥劑師。

這名藥劑師在拿到處方的瞬間,便察覺到其有問題。但是,和全科醫生溝通無果後,她壓下心頭的疑惑,仍然按處方配了藥。最終,患者死于甲氨蝶呤,藥劑師也是以遭受處罰。

本案驗屍官羅斯瑪麗·卡林(Rosemary Carlin)雖然對藥劑師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她認為,在這件事上藥劑師應該作何選擇,其實非常明确。

緻命處方的背後:藥劑師的困境誰能解決?藥劑師不是自動配藥機醫藥界限模糊,皆因本是一家“領地之争”陷入死循環,何時才能破局?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h1>藥劑師不是自動配藥機</h1>

事實上,藥劑師在配藥之前,做了諸多嘗試,包括直接跟全科醫生電話溝通;告訴患者的女兒按處方服藥可能會緻命,并建議減少劑量。此外,她還填寫了一份臨床幹預表(clinical intervention form),記錄所做的這些嘗試。

但是,這名藥劑師最終因為按處方配藥這個行為,被判定為失職(professional misconduct)。

仲裁庭對這名藥劑師進行了訓誡,并提出了一系列處罰措施。具體包括:完成《藥學實踐中的倫理與配藥》(Ethics and Dispensing in Pharmacy Practice)課程;在一位合适的導師處接受5小時的教育和指導;向委員會送出一份書面報告,表明自己已對有關問題進行了反思,并且已從中吸取教訓,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卡林表示,既然藥劑師認為處方中的甲氨蝶呤劑量不安全,她就不應該按照處方來配。拒絕配藥不會給患者的健康帶來風險,不拒絕卻有可能緻命,顯然前者才是正确的做法。

此外,卡林指出,在本案中,全科醫生顯然沒有給予藥劑師“應有的尊重”。相反,藥劑師對全科醫生過于尊重,導緻她忽略了自己作為藥劑師的獨立身份,沒有成為患者和全科醫生之間的一道防線。

驗屍官的報告一經釋出,藥劑師在質疑處方時那種無能為力的感受,在藥學界引發了激烈的讨論。

《澳洲藥學雜志》(Australian Journal of Pharmacy,AJP)的一項調查顯示,63%的藥劑師曾對處方提出過質疑,拒絕配藥并聯系全科醫生;24%的藥劑師也曾懷疑過處方,但他們迫于壓力,仍選擇按處方配藥。

澳洲堪培拉大學(University of Canberra)副教授兼藥學科主任馬克·瑙頓(Mark Naunton)在《藥學實踐與研究雜志》(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 and Research)中寫道,“在這個案例中,藥劑師顯然經驗豐富,發現了錯誤。如果全科醫生不這麼固執,藥劑師态度更強硬一些,可能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瑙頓建議,或許可以重新審視藥劑師的執業能力,廣而告之,讓藥劑師的身份更具說服力。

藥劑師傑夫·勒納(Jeff Lerner)為AJP寫了一篇專欄,文中提到,這個案例表明,“藥劑師大學專業課需增加‘自信訓練’,或許可以避免類似的慘劇再度發生。”

案發後,澳洲藥品管理局(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TGA)釋出了安全警示,提醒藥劑師每周一次重審配藥方案的重要性。

卡林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例如,由進階藥劑師(senior pharmacists)自願承擔咨詢工作,輪班接聽電話。這種咨詢服務的重點,在于讓社群藥劑師(community pharmacists)在感到困惑的時候,重拾信心。

關于如何聯系全科醫生,問詢問題處方的難題,澳洲非營利組織Pharmaceutical Defence Ltd.(PDL)的專業幹事約翰·蓋伊(John Guy)為藥劑師提供了以下七條建議:

通話過程中不要道歉,因為你沒有做錯;

全科醫生的時間安排很緊張,是以你要長話短說,不要寒暄閑聊;

說話時要尊重全科醫生,但同時也要保持自信;

確定你的參考資料,如《澳洲藥學手冊》(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AMH)、敏思公司(MIMS)的藥理分類索引系統等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友善引用合适的用藥劑量和服用方式;

如果你是要詢問未經準許的藥品,請同時提供幾種替代方案;

如果你是因為擔心患者安危而無法配藥,請清楚地說明擔心的理由,并提供參考依據;

如果事态緊急,但接待員表示會告知全科醫生回電,這時你要堅定地說明事情的情況,并且表示通話會盡量簡短。因為很多時候,全科醫生并不會回電。

緻命處方的背後:藥劑師的困境誰能解決?藥劑師不是自動配藥機醫藥界限模糊,皆因本是一家“領地之争”陷入死循環,何時才能破局?

<h1>醫藥界限模糊,皆因本是一家</h1>

任何職業從出現、發展到成熟,都需要經曆一個過程。藥劑師和全科醫生溝通困難的原因,在于兩者之間的界限含糊不清。

現代藥學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世紀。當時藥劑師(apothecary)的工作和現代全科醫生、藥劑師(pharmacist)的完全不一樣。

17-18世紀,藥劑師幾乎包攬了所有事情。從診斷到制藥,再到手術……全部都由藥劑師一人完成。

到了殖民時期,澳洲的醫學發展仍不完善,幾乎沒有管制,一切以自願為前提。那時,家庭藥箱(home medicine chests)很受歡迎,裡面往往裝着毒性劇烈的藥品原材料,如銻、鴉片等。從治療便秘到乳腺癌,家庭藥箱均可滿足。

在偏遠地區,全科醫生有時會跟其他醫生産生“領地”上的争奪,包括開藥、制藥、包紮、接生、拔牙、正骨等。

在英國,全科醫生團體采取了行動,使得“全科醫生”這個職業處于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的最頂端。

1880年,在維多利亞州的科拉克,一名藥劑師學徒不小心誤将氨水當嗎啡,放入藥方中,最終導緻一名兒童患者死亡。

之後,政府要求評估藥劑師是否具備醫學資格。但是,澳洲當時對藥劑師知之甚少,是以不得不給每一位自稱合格的藥劑師進行資格登記。

發展至20世紀,澳洲的醫療和藥學法律逐漸完善,并且逐漸将藥劑師的職責範圍局限在準備和配制藥品上。

同時,毒藥相關法令削減了可在藥房買到的藥品種類,包括一些“專利藥”和部分現成的合劑。

自此,原本混亂的醫藥管理,逐漸得到法律規範,變得越來越嚴格。但同時,希望放松管制的呼聲又出現了,全科醫生和藥劑師之間的職業界限再次出現了重疊。

發展至今,藥劑師可以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為接受穩定治療的患者配藥。此類藥品僅包括避孕藥和治療高血脂的藥物,如他汀類。此外,注射流感疫苗也回歸到了藥劑師的職責範圍。

但是,一些藥劑師希望可以獲得更多權利。2019年3月的一項審查發現,西澳洲的藥劑師希望能為哮喘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開藥。

除藥劑師外,另有其他行業也希望能夠開放部分處方藥的開藥權限。

澳洲連鎖藥房巨擘Chemist Warehouse希望能為該國養老金領取人免費發放處方藥。7-Eleven等便利店也希望能夠在店内出售處方藥,友善大衆購買。

緻命處方的背後:藥劑師的困境誰能解決?藥劑師不是自動配藥機醫藥界限模糊,皆因本是一家“領地之争”陷入死循環,何時才能破局?

<h1>“領地之争”陷入死循環,何時才能破局?</h1>

藥劑師在這場醫藥“領地之争”中收獲頗豐,其中包括獲得了注射流感疫苗的權利。全科醫生卻認為,藥劑師奪走了這本屬于他們的财富,并且要求獲得藥劑師的部分權利作為補償。

西澳洲大學(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UWA)生物科學院藥理學講師Philippa Martyr認為,如果全科醫生和藥劑師提供的服務是類似的,就會引發一個問題,“既然服務類似,為什麼兩者的教育訓練時長不一樣?為什麼薪資報酬不一樣?”

面對這樣的質疑,應該對醫藥界限加以規範,還是放松管制?澳洲政府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藥劑師和全科醫生的職業界限劃分陷入死循環。

然而,雖然法律有時間去完善,藥劑師的工作卻不能無限期地等待。

正如此次聽證會上委員會的态度所示,盡管全科醫生的态度十分堅決,但藥劑師仍不應該按照明知錯誤的處方配藥。

藥劑師兼委員會專家凱莉·林肯(Kelli Lincoln)表示,在患者和全科醫生之間建立一道防線,這也是藥劑師存在的主要原因。這一責任從開始攻讀藥學學位那一刻起,就已經植入藥劑師的腦海。

林肯表示,藥劑師需要學會如何自信且堅定地給全科醫生打電話,并要求其改變處方。出于對患者安全的考量,如果我們無法為其争取到安全的處方,那我們就要學會拒絕。

“作為藥劑師,定期和其他醫療衛生工作者合作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接受過相關教育訓練,知道如何與其他從業人員溝通,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們需要用專業的方式與醫生進行交流,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她說道。

蓋伊表示,雖然有些醫生接到藥劑師的電話,其态度還是一如既往地“粗魯”,不屑于聽取後者的建議。但是,随着越來越多年輕的全科醫生進入這個行業,藥劑師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他說道:“年輕的全科醫生逐漸認識到,藥劑師也擁有豐富的臨床知識,能夠一起探讨患者的用藥問題。”

參考資料:

1. The Conversation: How rivalries between doctors and pharmacists turned into the ‘turf war’ we see today

2. AJP: Reprimand after lethal script

3. AJP: “Don’t be an automaton.”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