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荷
這是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近日開幕的“文化中國:離散與彙聚——第三屆全球華人藝術展”策展人語。
何香凝美術館的這一展覽從傳統華僑聚居地中國東南沿海出發,将目光聚集在亞太地區的華人藝術家身上,14個國家和地區的17位藝術家應邀參展,共計展出128件作品。主辦方通過與每一位參展藝術家展開訪談及調研,進行深入的文獻整理,這部分的文本不僅呈現了藝術創作背後的軌迹,還包括了一些海外華人傳奇般的家族故事。

展廳現場,本文圖檔來源:何香凝美術館
展廳現場
由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發起,以從事繪畫等平面藝術創作的海外優秀華人藝術家為主要邀請對象的“全球華人藝術展”,作為“文化中國”系列活動之一已成功舉辦兩屆。此次展覽主題是“離散與彙聚”,意指“空間離散和文化彙聚”。文化碰撞、融合以及身份認同等元素頻繁出現在華人藝術家的作品當中,觀衆通過藝術家們的眼睛觀察别國或地區的社會風貌及自然風光,或看回中國本土文化及傳統習俗。結合每位參展藝術家的展出作品和個人口述史,提供深入了解海外華人藝術家的生存和創作狀态的視角。此次參展藝術家為謝忝宋、曲德益、關偉、邢萬和、姜宏光、靳埭強、梁藍波、托拉普·拉普賈恩斯庫、廖芳炎、李冬霞、李光春、缪鵬飛、傑勒多·譚、羅琳·塔雷雷瓦、王舒野、吳東龍、張曉剛。
在展覽開幕前,主辦方通過與每一位參展藝術家展開訪談及調研,進行深入的文獻整理,這部分的文本不僅呈現了藝術創作背後的軌迹,還包括了一些海外華人傳奇般的家族故事。主辦方希望觀衆/讀者能夠圖文并進,從作品和文獻的雙向閱讀中進入藝術家、進入海外華人的世界,比較在不同環境中全球華人世界觀的變化,進而思考在現代世界形态塑造中如華人等族群是否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這些作用又是以何種機制發生的?這既是有待解決的視覺文化課題,也是“我們”和“他們”彙聚在一起的節點,又是離散的主體如何在藝術中彙聚的問題。“這個展覽能幫助我們了解海外華人藝術家在海外真實的處境,展覽和藝術家是了解海外華人心理的機會,貼近而不是一廂情願地想象。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資源、同樣的線索在海外華人藝術中的诠釋。”
藝術家代表、澳門大學特聘教授梁藍波在開幕式上說,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也需要海外華人的耕耘和努力,“’離散‘在海外的華人藝術家,今天又在深圳’彙聚‘了,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家鄉的關懷和溫暖。”
開幕當天何香凝美術館報告廳舉辦了題為“海外華人的亞太叙述”學術論壇,暨南大學特别教授、廈門大學教授李明歡,華僑大學教授陳慶妃,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嶺南畫派研究中心主任王艾,深圳畫院創作部副主任古秀玲,上海中國畫院學術典藏部主任王欣,依次發表了專題演講。
以下為澎湃新聞選刊的策展人文章:
離散與彙聚
王曉松
“全球華人藝術展”雖然并沒有以“雙年展”為名,但從一開始就是按慣常的國際雙年展的方式來推進的。在内容上則着重于反映世界範圍内的華人藝術家書畫創作的整體狀況,最終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然而,這樣一個長期持續的項目,應該随着社會環境、藝術生态以及華僑文化研究的變化而作調整,不僅能在同類展覽中産生引領作用,還應該可以從視覺藝術角度為世界華人文化研究提供不同的資訊和思路,具有某種文化智庫的功能。
“離散與彙聚”,是對近年來全球化新态勢所作出的一種主題回應。落實到具體的展覽中,則是從華人分布和曆史遷移路線出發,在區域地理範圍内抽取一個或幾個議題,強化其針對性和可延展度。在作品類型上,雖然仍以平面類型的作品為主,但是并不限定在作品本身,而是略向社會學借力,由藝術和人群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本屆展覽從亞洲出發,基本範圍不出傳統的亞太地區。經過一年多的文獻研究和訪談,我們從中邀請了來自亞太地區14個國家和地區的17位藝術家參展。其中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藝術史的線索,與20世紀以來中國藝術介入世界藝術史時所産生的藝術本體問題有關,另一種則更強調藝術家在血緣或文化身份上所反映出的特殊聯系,而這些都與19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在“現代”的路口相遇有關。策展團隊經過對藝術家資料的研究、整理,主要以線上方式進行了頻次不同的對話,從中可以看到世紀的風雲變幻在每個人的藝術中所投下的影子。我們将這些資料整理出來,與作品一起編輯成一個完整檔案,圖文互補,互為注腳。
在有限的空間内,我們以展現藝術家創作狀态為前提,通過作品向觀衆展示其藝術觀,并把藝術與華人這一群體在20世紀的分布、影響等問題提示出來。在此需要特别介紹的是,此次展覽所采取的“1+N”的模式,即“1”為根據主題從何香凝美術館館藏中選出一件中國大陸藝術家的作品,與“N”所代表的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藝術家。我們選擇了何香凝美術館藏張曉剛作品《兄妹》引領整個展覽的叙事結構——這是張曉剛代表性作品“大家庭”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中所關注的自然家庭、血緣關系正是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彙聚在一起自然客體。其下部分由“新水墨”、“東方與抽象”和“站在華人這邊”三個單元構成。“新水墨”單元集中在20世紀以來水墨在亞洲傳播的不同路線;“東方與抽象”則主要針對經上海、杭州等地“中轉出口”的抽象藝術在亞洲各地開枝散葉的狀态,讨論抽象藝術在東方逐漸建構的新主體;“站在華人這邊”則将目光轉向藝術家的個人文化身份、家庭記憶,體會他們通過作品的虛構對自己非虛構血緣的回應。
是以,我們也希望觀衆能夠圖文并讀,進入由作品和文獻共同開啟的藝術家的世界之中,留意被忽略的華人藝術家在現代世界尤其是亞洲文化形态塑造中所起的作用,或可以帶入自我,比較在不同環境中全球華人世界觀的種種變化。這是藝術的問題,也是一個把“我們”和“他們”聚到一起的問題。
缪鵬飛《黑白系列(一)》2006
邢萬和《愚人船》2016
廖芳炎《黑野兔》2010
張曉剛《兄妹》2001
梁藍波 《音象XI》2020
李光春《無極》2007
傑勒多·譚《海灘遊蕩之後》2013
關偉《大航海》2008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14日
地點:何香凝美術館4-8展廳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