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原标題:法治青年說丨境外電詐人員自揭“陷阱套路”
在虛拟的網絡世界裡交流,有人收獲真愛,有人卻踏入“陷阱”,人财兩空。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有十多萬人員彙集境外從事電信網絡詐騙,把“黑手”伸向國内,其中有一種詐騙類型,目标鎖定在25歲至40歲之間的單身或離異女性。
這些詐騙分子,把自己包裝成“28歲至45歲、優質的單身成功男士”;在朋友圈裡“開豪車,住别墅,出入高端會所,有着光鮮的事業”。

從境外自首歸來的林某自揭套路(新華社記者任沁沁攝)
22歲的四川叙永縣無業青年林某,2020年7月31日離開家鄉,輾轉偷渡到境外,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員。網絡世界裡,他僞裝成帥氣、多金、成熟、孝順的離異男士,帶着一個女兒生活。他遇到的第一個詐騙對象,也是一名離異帶着孩子的女性。
第一天的任務是包裝身份,讓對方認識自己,同時也了解對方。“主要了解内容包括對方的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成員、興趣愛好等。”
在确認對方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且較為單純的前提下,第二天開啟情感交流模式。“主要以聊感情故事為主,就是編故事。”他舉例,可以告訴對方,自己有一段不愉快的感情生活,曾經對前任有多好,但她最終抛棄了自己,現在想換個環境找個真心的,“編造情感故事主要看個人發揮,能打動對方最好”。
第三天,深入交流,噓寒問暖。“窺探她有沒有反詐意識”。
按照話術安排,大概到第三天晚上,就可以跟對方說,“我要去忙了”,然後半小時後發一張盈利圖給她,譬如投一百元掙二十元,投一萬元掙兩千元。
“從聊感情到聊投資、彩票,是關鍵的轉折,如果把握好了就成功一半了。”林某說,也可以告訴對方,你正在收看财經頻道,最近的股市怎麼樣,彩票怎麼樣,房價又怎麼樣;又或告訴她自己忙,把賬号暫時交她代管,讓她直覺感受到“進賬不斷”。
“總之,通過各種方式營造出博彩平台能夠穩賺不賠的印象,引誘她主動參與投資。”林某的第一個網聊對象,一開始投資了四萬元,後來還想繼續貸款十萬元參與,被他“拉黑”了。
“我感覺自己動了真感情,不想讓對方陷進去。”林某沒料到,女方太執着,又加了好友進來,反問為什麼被拉黑。“這事兒被‘公司’知道了,我被懲罰了。”
在境外的8個月裡,他目睹一個個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的團夥,每天在虛拟世界以“真愛”為名,将一個個受害者拉入無底深淵。
這些團夥每天都要給當地上繳“保護費”。為了保證盈利,詐騙團夥把壓力施加到“話務員”身上。不好好聊,沒有業績的,動辄被打、關禁閉……
“每成功詐騙50萬元,他們就放一次煙花。”每當夜空亮起絢爛的光芒,就意味着國内有受騙者可能傾家蕩産、陷入絕境。
林某所在的“公司”裡,有人一次詐騙成功300萬元,對方是國内某公司的财務,公對公轉賬兩次,每次150萬元。
“當晚公司放了六次煙花。這裡的人在慶祝,被騙的人卻可能要跳樓。”林某說,身處這樣的環境,也是對内心的折磨。
每天睡五個小時,其他時間除了吃飯就是在“聊天”;被監視、無自由、沒人格,像機器人一樣麻木。林某曾多次嘗試離開,都沒能成功。最終,因家中父親生病,加上叙永警方的勸返工作,他咬牙繳清了贖金,在今年4月回國投案自首,接受法律的公正制裁。
“想去境外靠詐騙‘淘金’的,很可能等待你的是無盡的黑暗。想在網絡世界找對象的,不要輕信虛構的美好。”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絕不會走上詐騙這條路。”林某長歎一聲。
記者:任沁沁、熊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