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2017年的劇情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結尾時Elio的父親說了這樣一段話:

Look you had a beautiful friendship.

Maybe more than a friendship.

And I envy you.

In my place, most parents would hope the whole thing goes away, to pray that their sons land on their feet.

But I am not such a parent.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 -what a waste!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截圖

這段話帶給筆者很深的印象,甚至一度視最後一句話為做所有事的理由。

“但為了讓自己沒有感覺而不去感覺,這多麼浪費!“

話說完了,Elio坐在爐火前獨自流淚。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私心放一張哭哭的甜茶

人總是有千百種理由打退堂鼓,卻也可以憑一個理由去相信、把自己全身心傳遞給一段感情。人們總是在愛裡嘗盡千種味道,這種嘗試是在被傷害過之前人們樂于去做的,或許這是一種人的本能。

但從筆者自身的經曆來說,我樂于并且願意承擔每一段關系帶來的不同後果,開心也好,傷心也罷,旁人再怎麼說也無所謂,那些感情都是并且隻是我一個人的珍貴體驗。

然而我忽略了一件事,一直以來,那些被說出口的悲傷都是在我一遍遍細細消化後才說得出來的。很多時候,我可以将快樂的事即時分享給好友,那是因為在快樂的當下我即時感受到了一種情緒的蔓延。但悲傷的情緒,是有延遲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h1>

《九三之夏》(又名《九三年夏天》)是一部自傳性的電影,作為今冬西班牙影展的開幕片,我與她在影院見面了。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九三之夏》國際版海報

提到西班牙電影,腦海中第一想起的是《看不見的客人》、《海市蜃樓》、《完美陌生人》這種類型的電影,對于這個國家我不是很了解,對于這個國家的電影也沒有更多的體會。看電影嘛,看了才能懂是在講什麼。

在漫長的近乎讓人睡着的手持鏡頭下,很容易了解到劇情大概:女孩弗裡達Frida失去了母親,舅舅舅媽收養了她。盡管舅媽瑪爾佳Marga、舅舅埃斯特維Esteve、表妹安娜Anna一家對Frida都很好,畢竟進入一個新家庭不是件容易事。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舅媽Marga和舅舅Esteve

影片将“失去”處理得很輕,兒時夥伴問她的那句“為什麼不哭”沒有回應,搬離舊居所後的畫面更多的是描述稚嫩童年的美好瞬間,西班牙的夏日光影也被錄影機随手定格。而在細節之間,除了成年人的生活瑣碎,還有孩童對未知世界的迷茫和不解。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九三之夏》劇照 - Anna和Frida

片中提到弗裡達的母親“得了一種病”,并未指出是什麼病,在映後交談時策展人提到弗裡達的母親罹患艾滋病。前文提到這是一部自傳電影,靈感源于導演卡拉·西蒙·皮坡的真實經曆。年幼的弗裡達或許并不懂為什麼自己摔倒流血之後那些玩伴被家長告知要躲着她,長大的我作為看客自然明白舅媽瑪爾佳一把将弗裡達抱住的動作是多麼動人。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Marga抱着受傷的Frida

連長大的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學好死亡教育這門功課,更不要提一個年幼的小孩該怎麼辦了。弗裡達聽外婆的話,每日做禱告,希望不在身邊的母親聽得到。女孩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呢?她不停地做出吸引大人關注的動作:炫耀自己的玩偶、扔掉舅媽梳子、摘菜邀功、捉迷藏撇下表妹、在不喜歡的睡衣上灑不喜歡的牛奶、離家出走……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Frida把牛奶打翻

這些幼稚的、不摻雜惡意的行為并非不可了解,一個與熟悉過往告别的孩童能做的事隻有渴望愛與關注。弗裡達出走前被妹妹安娜發現,弗裡達說要回自己的家,安娜問她“為什麼?”弗裡達回答“因為這裡沒人愛我”,安娜小聲說“可是我愛你呀”。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Anna對Frida說“我愛你呀”

天色已晚,看不清道路的弗裡達打算第二天再離家出走。或許隻是因為怕黑,或許是因為得到了那份被愛的肯定答案。成年人都很難抵擋得住安娜軟軟糯糯的那句“我愛你“,更别說渴望被愛的弗裡達了。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天太黑了”

确定自己是被愛着的,弗裡達對待舅舅一家也不再像之前那樣耍小性子了。孩童被真情對待後的真誠回報,是一種必然的溫柔結果。

影片結尾也是電影的高潮,從未想過電影會在突然爆發中的哭聲中結束。好像那一刻的弗裡達是每一個受傷小孩、大人的化身,那些委屈、傷心、孤單盡數被眼淚帶出體内,哭過之後就是和過去和解了。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Frida的嚎啕大哭

Elio的父親說“為了讓自己沒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但更多時候,不是我們封閉了自己,而是悲傷的感覺還沒有蔓延開來,就像《九三之夏》中的弗裡達,瘋狂笑過之後那早該來的痛快流淚也就來了。

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1993年的夏天,Frida失去了媽媽。

Frida高興到糊

有時候工作、家庭、社會這三座大山般的壓力讓人窒息,今時也不再同年幼的往日可以随時随地、想哭就哭。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再放聲大哭,隻希望能嚎啕大哭的時刻不要被世界打擾。

在此之前,用力去感覺這個世界,擁抱自己的失去和所得。快樂是即時的,悲傷可能是信号不好有延遲,不必心急,有些眼淚,該來時會來的。那些嚎啕大哭的時刻,也不必為了它們去羞怯愧疚,那些時刻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