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當我們參觀美景時,到處品嘗美食,卻有一群朋友不得不忍受水和土壤造成的麻煩。

水和土壤,又稱旅行者腹瀉,它突出的是腹瀉,也可能伴有嘔吐、腹痛、發熱、精神食欲不振等。
絕大多數旅行者患有傳染性腹瀉,由腸道病原體,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引起,偶爾感染原生動物和蠕蟲。
旅行者腹瀉的原因
旅行者腹瀉不是到達新環境後的胃腸道不适,雖然旅行、環境變化和飲食變化會影響人們的主觀感受,但它們并不是旅行者腹瀉的主要罪魁禍首。
事實上,腸道病原體感染是腹瀉的真正原因,腸毒性大腸杆菌是最常見的,全世界所有旅行者腹瀉病例中約有一半是由細菌引起的。
在開發中國家或地區,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按重要性降序排列如下:腸道毒性大腸杆菌、腸道侵襲性大腸杆菌、分散性粘合劑大腸杆菌、新病毒、輪狀病毒、沙門氏菌、空性大腸杆菌、志賀氏菌屬、産氣性單細胞細菌、Chiga鄰居單核細胞細菌、腸毒素脆弱細菌和霍亂弧菌屬。
寄生蟲(十二指腸賈迪蟲,隐孢子蟲屬,變形蟲痢疾,微孢子蟲屬等)也可以用作遊客腹瀉的病原體,但存在區域差異。弓形蟲病在旅行者腹瀉的發病率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通常同時具有混合感染。
大腸杆菌是許多地區旅行者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但在東南亞則不然(該地區彎曲杆菌和氣體單核細胞細菌的常見病原體)。不明原因的腹瀉病例中的病原體可能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
如何避免旅行者腹瀉
首先,一定要注意食物和飲用水的衛生:飲用水可以買瓶裝水,飲用前煮沸或消毒;其次,經常洗手可能會有所幫助。
如果您遇到麻煩怎麼辦?
旅行者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不需要治療,一般4~7天也可以改善自身,但要喝口服補液鹽,防止頻繁腹瀉導緻脫水。但如果腹瀉的症狀嚴重:一天4次以上,或伴有發燒、黏液大便、膿便等,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