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疆戰火,大将粟裕送兒子上前線

南疆戰火,大将粟裕送兒子上前線

  走後門,通常是用不正常的手段來達到自己所求的目的,相傳,大隋朝承襲漢制,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高到可攜帶家眷上任,官員的妻兒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門後宅。平素公務往來,客人走得全是前門,隻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輩才走後門入内。幾百年後,貪佞之風大行,“走後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走後門在官場中是一門學問,有絕頂高手,利用符合官員子孫條件的特長,然後再假借公家公平公正的名義放出公告,走的是無聲無息,絲毫不露一點破綻;而初學者,利用人脈關系,裡外疏通,必定會被人一眼識破,一旦東窗事發,結果連同自己也會栽在裡面。

  人們為何要走後門,無非是想為自己謀取利益,有權希望走後門,把屁股挪上一挪,民間人士走後門,無非想達到自己所需。走後門,在中國,已經是官場中的一種潛規則,此舉不僅在官場盛行,而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有些事,你明的辦不了,但隻要走後門,問題就立馬解決,故此,走後門有如此功效,也成就了很多人走捷徑之道。

  前段時日,聽人說起,某鎮水利部門的一位幹事的兒子剛大學畢業,他宴請了當地幾位達官貴人,在酒桌上訴起苦來,幾位貴人一聽,不由問道:好端端的訴什麼苦呀!該人便趁機客套地說道:都是我兒子不争氣,大學剛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幾位貴人一聽“咳”了一聲,其中一位道:這點小事,你費什麼神,我們能眼睜睜地看着侄兒沒有工作嗎?放心,包在我們身上,明天先到鄉鎮謀個職位過來幹幹,待那天有好機會,再提拔。來來,别掃興,喝酒,喝酒。“通常這種情況,在官場早已是普遍存在,人們也不會大驚小怪!

  看到現今許多身在官場之人,忙着走後門為自己兒孫謀福的時候,我便想起一個故事來,說的是: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後門”,然而他“後門”走的有些特别,他人是把子孫把福裡推,而他是把兒子送前線。說是粟裕兒子戎生剛從邊疆換到内地,生活條件大有所改善,而這時的粟裕卻通過“關系”走後門,把戎生從原部隊調到冰天雪地的北國邊疆,當時,蘇聯在中蘇邊疆不斷挑起事端,流血事件常有發生,北方邊境的形勢一觸即發。很多幹部子弟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回内地去。而這時的粟裕卻走後門,把兒子戎生從内地送到了前線?這個後門走的也算是别開生面。

  難道說粟裕不愛自己的兒子嗎?我想他跟普通的家長沒什麼兩樣,天下沒有不疼愛自己孩的父母,而他把兒子送前線,無非是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應該跟其他家的孩子,對于自己的身份來說,更應該起着模範作用。有時候,想想現在的許多官員所做所為的醜陋行為,再聯想起這些革命先輩的高尚品格,隻得歎息一聲,世風日下。

南疆戰火,大将粟裕送兒子上前線

粟裕與兒子粟戎生(右)、粟寒生在一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