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峻拍攝雷鋒

雷鋒肩頭挎槍、眼神向上45度的經典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在因公殉職之前,雷鋒事事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幹一行愛一行,工作專揀重擔子挑,主動給災區人民捐款,做了數不清的好事,從不留姓留名……許多機關邀請他去做憶苦思甜的報告,還有一些國小校聘任他為校外輔導員。

1960年8月下旬,時任沈陽軍區工程兵宣傳處報道幹事的張峻,來到撫順的一個工程兵連隊。他在尋找一位名叫雷鋒的普通士兵。此前,張峻拿到從下面連隊裡轉來的兩封感謝信。這兩封信分别來自撫順和平人民公社和遼陽市委。信中都提到一個名叫雷鋒的戰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連隊,張峻見到剛剛入伍八個月的雷鋒,身高一米五四,體重不到一百斤。看到張峻帶着相機,雷鋒主動對張峻說:“您先給我照張相呗,張助理員。”張峻一愣,心想:“雷鋒隻是個上等兵,而自己的軍銜是大尉,一個新兵敢提這樣的要求?”他便對雷鋒說:“你想拍個什麼樣的照片?”雷鋒說:“拍個雄赳赳氣昂昂的。”張峻笑了,說:“那你得回去拿槍。”

十分鐘之後,雷鋒背着槍,穿着軍裝來到張峻面前,胸前還挂上了兩枚鞍山先進生産者的獎章。幾分鐘之後,雷鋒肩頭挎槍,眼神向上45度的照片被定格。這是張峻拍攝的第一張雷鋒照片,成為日後的經典影像。

張峻在雷鋒連隊采訪一周,采訪後寫了一篇報道《節約标兵雷鋒》,交給沈陽軍區《前進報》總編輯。文中提到雷鋒勤儉節約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總編看後對張峻說:“還有這麼個典型啊,沈陽軍區正要找這麼個憶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寫得不行。”總編要求張峻将稿子改寫成憶苦思甜的類型,并于國慶節前交稿。張峻覺得自己寫不了,希望組織上派兩個人與他一起寫。随後,包括新華社駐沈陽軍區的兩位記者在内,一共四個人組成了一個小組,進行稿件寫作。因為兩封感謝信和雷鋒的出身,此時,雷鋒已經被安排在自己的連隊做憶苦報告。寫作小組的幾個人再次下到連隊聽取報告,張峻同時拍攝了憶苦報告的照片。

最終這篇稿件從勤儉節約擴充為憶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戰士”為題發表在1960年11月26日的《前進報》上。這是較早有關雷鋒事迹的報道。據悉,1959年11月10日的媒體上刊登了雷鋒搶救水泥的事迹,這是目前發現最早報道雷鋒事迹的日期。

《雷鋒的故事》一書的作者陳廣生是位熟知有關雷鋒故事的“活材料”。他說:“在上世紀60年代,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是雷鋒所在團韓萬金率先把自己多年積存的兩千元錢全部交了黨費。我們團的幹部戰士都說,正因為韓萬金本人就是個‘活雷鋒’,是以,他才能獨具慧眼地發現、識别、培育、宣傳雷鋒這個先進典型。為什麼在大量宣傳雷鋒的報道中見不到韓萬金的名字,就是因為韓政委要求自己相當嚴格。當年,我最初寫的有關雷鋒事迹的通訊,以及後來寫的《雷鋒的故事》一書中,都寫有韓政委‘伯樂育新人’的章節,但審稿時,卻都被韓政委給一筆删掉了。直到1972年12月23日,在韓萬金病逝前不久,我到醫院去看望他時,韓政委在彌留之際,還在斷斷續續地囑咐我 ‘……雷鋒是黨和人民培育的……我們不能沾雷鋒的這個光啊’!”

收到請他題詞的信函,主席看了但沒有表态

雷鋒犧牲後,全國各地、軍内軍外對雷鋒的宣傳掀起了新的更加浩大的聲勢。面對全國宣傳雷鋒的火熱局面,當時擔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聽了有關彙報後,要求共青團系統加大對雷鋒事迹的宣傳力度,組織全國青少年以實際行動向雷鋒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