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峻拍摄雷锋

雷锋肩头挎枪、眼神向上45度的经典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在因公殉职之前,雷锋事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专拣重担子挑,主动给灾区人民捐款,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从不留姓留名……许多单位邀请他去做忆苦思甜的报告,还有一些小学校聘任他为校外辅导员。

1960年8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工程兵连队。他在寻找一位名叫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这两封信分别来自抚顺和平人民公社和辽阳市委。信中都提到一个名叫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刚刚入伍八个月的雷锋,身高一米五四,体重不到一百斤。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对张峻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助理员。”张峻一愣,心想:“雷锋只是个上等兵,而自己的军衔是大尉,一个新兵敢提这样的要求?”他便对雷锋说:“你想拍个什么样的照片?”雷锋说:“拍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张峻笑了,说:“那你得回去拿枪。”

十分钟之后,雷锋背着枪,穿着军装来到张峻面前,胸前还挂上了两枚鞍山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几分钟之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向上45度的照片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影像。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一周,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看后对张峻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的类型,并于国庆节前交稿。张峻觉得自己写不了,希望组织上派两个人与他一起写。随后,包括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两位记者在内,一共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稿件写作。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拍摄了忆苦报告的照片。

最终这篇稿件从勤俭节约扩展为忆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1960年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这是较早有关雷锋事迹的报道。据悉,1959年11月10日的媒体上刊登了雷锋抢救水泥的事迹,这是目前发现最早报道雷锋事迹的日期。

《雷锋的故事》一书的作者陈广生是位熟知有关雷锋故事的“活材料”。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是雷锋所在团韩万金率先把自己多年积存的两千元钱全部交了党费。我们团的干部战士都说,正因为韩万金本人就是个‘活雷锋’,所以,他才能独具慧眼地发现、识别、培育、宣传雷锋这个先进典型。为什么在大量宣传雷锋的报道中见不到韩万金的名字,就是因为韩政委要求自己相当严格。当年,我最初写的有关雷锋事迹的通讯,以及后来写的《雷锋的故事》一书中,都写有韩政委‘伯乐育新人’的章节,但审稿时,却都被韩政委给一笔删掉了。直到1972年12月23日,在韩万金病逝前不久,我到医院去看望他时,韩政委在弥留之际,还在断断续续地嘱咐我 ‘……雷锋是党和人民培育的……我们不能沾雷锋的这个光啊’!”

收到请他题词的信函,主席看了但没有表态

雷锋牺牲后,全国各地、军内军外对雷锋的宣传掀起了新的更加浩大的声势。面对全国宣传雷锋的火热局面,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听了有关汇报后,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对雷锋事迹的宣传力度,组织全国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