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染病的要點

傳染病關鍵知識點

一。感染過程的性能:

1.去除病原體: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2.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襲人體,僅誘使機體産生特異性免疫反應,未引起或僅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是以臨床上不出現任何症狀、體征,甚至生化變化,隻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大多數病原體感染主要是隐性感染。結果:大多數特異性免疫,病原體被去除,少數人成為無症狀攜帶者,病原體在體内持續存在。

3.顯性感染(顯性):又稱臨床感染。它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不僅誘使機體産生免疫反應,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的作用或機體的異常反應,造成組織損傷,引起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結果:病原體被清除,感染者被賦予更穩定的免疫力;

4.病原體攜帶狀态(攜帶狀态):攜帶病原體無明顯臨床症狀。

按病原體類型:病毒感染者、細菌感染者、昆蟲感染者

按發生率和持續時間:潛伏期攜帶者、恢複期攜帶者、慢性攜帶者

按攜帶持續時間:急性攜帶者(<3個月),慢性攜帶者(>3個月)

5.潛伏感染(潛伏感染)病原體感染人體某些部位後寄生,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足以限制病原菌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不足以除去病原菌,病原菌可長期潛伏,備用免疫功能下降,可引起顯性感染。在此期間,病原體通常不會排洩(非感染源,與攜帶病原體的狀态不同)。

注:1)隐性感染最常見,病原體攜帶狀态次之,表觀感染比例最低

2)上述五種表現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變化。

二。流行工藝的基本條件:

1.感染源(感染源):病原體已經生長,繁殖并能夠從體内排出體外的人或動物。

(1) 患者 ( 2 ) 隐性感染 ( 3 ) 病原體攜帶者 ( 4 ) 感染動物

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感染源到達另一個易感人群。

(1)呼吸傳播 (2)消化道傳播(3)接觸傳播(4)蟲媒傳播(5)血液、體液傳播

3.人群易感性:對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人群,對病原體易感。當特定人群中易感人群的比例達到一定水準,并且存在感染源和适當的傳播途徑時,流行病很容易發生。

傳染病的周期性:一些具有較強免疫力的疫後傳染病,在一次流行之後需要幾年時間,當易感人群的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準時,才會發生另一種流行病。

三。傳染病的治療

(一)治療原則:堅持綜合治療原則,即治療、護理、隔離消毒、一般處理、處理和病原體治療

(二)治療:1.一般和支援性治療 2.病原體治療 3.疾病的治療 4.康複 5.中醫治療

四。中國有多少種傳染病?為預防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有哪些類型?

法定傳染病分為3類,每類38種(A類2類,B類25類,C類11類)。

A類(1.鼠疫,2.霍亂)強制管理傳染病,城市要求2h後,農村報告不超過6h。

B類 (3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4.艾滋病,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質炎, 7.人類感染高緻病性禽流感,8。麻疹, 9.流行性出血熱, 10.狂犬病, 11.流行性腦炎B,登革熱,13。炭疽病, 14.細菌和阿米巴痢疾, 15.肺結核, 16.傷寒和副傷寒, 17.流行性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 18.百日咳, 19.白喉, 20.新生兒破傷風,21。猩紅熱, 22.布魯氏菌病,23。淋病,24歲。梅毒, 25.鈎端螺旋體病, 26.血吸蟲病, 27.瘧疾)對于嚴格管理的傳染病,城鎮在農村地區發現後報告時間不超過12小時,其中,對于B類傳染病感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炎和人感染高緻病性禽流感,應采取A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

C類(28.流感,29.腮腺炎,30。風疹, 31.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33。流行和地方斑疹傷寒,34。黑熱病, 35.腦病,絲蟲病,37。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傳染性腹瀉病38種。手足口病)管理傳染病以進行監測。

五。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組傳染病,主要是肝損傷。按病原體,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種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相似,主要有疲勞、食欲不振、油性厭食、肝髒,有的病例可能有黃疸。A型和E型通過糞便通道傳播,其特征是急性肝炎。B型、C型和丁基主要通過胃腸道途徑傳播,大多數患者發生慢性感染,可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

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丁型肝炎病毒 大三陽:HBsAg、HBcAb、HBeAg 小三陽:HBsAg、HBcAb、甲型肝炎預防:甲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戊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無預防作用。急性肝炎的唯一病因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糞便口傳播:甲型肝炎,戊型肝炎(HAV:無包膜,基因組為單鍊RNA。HBV:含有環形雙鍊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HCV:基因組是單鍊正鍊RNA。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組是一條單鍊負鍊RNA。HEV:無包膜,基因組為單正鍊RNA)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病毒性乙型肝炎:潛伏期為6周至6個月,通常約為3個月。臨床表現為全身症狀、消化道症狀、黃疸、肝部疼痛、肝脾腫大、肝外表現(肝病面)、肝纖維化。

慢性丙型肝炎:症狀輕微,以肝炎的常見症狀為特征,如疲勞,食欲不振,腹脹等。它也可以沒有任何自我意識的症狀。ALT檢測反複波動,HCVRNA繼續呈陽性。三分之一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HCV和HCVRNA一直呈陽性,肝活檢顯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的迹象。

慢性肝病的治療:1,一般治療2,藥物治療:肝功能的改善和恢複,免疫調節,抗肝纖維化,抗病毒治療(首選幹擾素)

病毒性肝炎的臨床亞型:急性肝炎(急性黃疸,急性無黃疸),慢性肝炎(輕度,中度,重度),重度肝炎(急性,亞急性,緩慢加急性,慢性),淤泥性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原體診斷: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HBC IgM呈陽性,肝組織HBeAg和/或HBV-DNA陽性,可診斷為目前HBV感染,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的臨床類型取決于臨床症狀、體征、肝功能、肝組織檢查。

丙型肝炎病原體診斷:急性和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而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陽性,可診斷為丙型肝炎。

★嘗試了嚴重肝炎的主要臨床表現。

(1)黃疸迅速加深,血清膽紅素高于171 μ mol/L;( ;(2)肝性變小,肝臭;早期肝昏迷可出現拍打性震顫;(6)肝腎綜合征:出現尿少甚至無尿,血尿氮升高。

6.流感: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流感病毒,RNA病毒,無交叉免疫。主要表現為急性病,可見高燒、明顯頭痛、乏力、全身性肌肉酸痛等症狀中毒,呼吸道症狀較輕。有三種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類,甲型流感突變性很強,經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二流感病毒抗原非常穩定。感染的主要來源是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感染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但也通過接觸受污染的手、日常用品和其他間接傳播。

流感病毒包膜中有兩種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血凝素可引起紅細胞凝固,并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中起重要作用。神經氨酸酶有助于釋放病毒顆粒并促進其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上,并促進病毒顆粒的傳播。

人禽流感:由感染禽類亞型的某些禽流感病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高燒咳嗽呼吸困難,可伴有流鼻涕、鼻塞、咳嗽、喉嚨痛、頭痛、肌肉酸痛及一般不适,随後出現呼吸急促和明顯肺炎。傳播途徑:呼吸道傳播,通過與受感染鳥類及其分泌物、排洩物密切接觸。

高緻病性禽流感:一類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H5N1亞型引起的呼吸道傳播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窘迫、肺變化、呼吸衰竭,也有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腎衰竭、多器官衰竭等導緻死亡的并發症。

7.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臨床特征為發燒,咳嗽,流鼻涕,眼睛結合皮炎,特殊的口腔麻疹粘膜斑塊(koplik斑點)和皮膚斑點。

感染源:人為麻疹病毒是唯一宿主,急性病患者是最重要的感染源(最強的疫前感染)傳播途徑:通過呼吸道飛沫

皮疹期(極端):在病程的第3-4天發燒。

a 發燒和呼吸道症狀達到峰值,血液中毒症狀惡化。

b 皮疹順序(從上到下):耳朵後部 - 前額,頸部 - 胸部和腹部背部,四肢---手掌腳。

c 皮疹特征:淺紅色斑塊丘疹,壓力褪色,皮疹間皮膚正常。

八。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流行病,大鼠是主要的感染源。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的廣泛損傷,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臨床表現。典型案例分階段進行五次。

臨床表現:潛伏期4-46天(7-14天)

臨床特征:發熱、全身中毒症狀、出血 發熱 出血 腎損傷 腎損傷 重症患者發熱消退、惡化。

1、發熱期 發熱期

( 1) 發熱弛緩熱和餘熱

(2)一般中毒症狀 Ofac中毒 症狀三種疼痛:頭痛、腰痛、眼痛。

( 3 ) 毛細血管損傷三紅:模糊、頸部紅、胸紅。三種腫脹:結膜球,眼睑,面部腫脹。

(4)出血性出血

( 5) 腎損傷 腎損傷

2、低血壓休克期 低血壓休克期

低血壓 低血壓

休克 低血壓傾向于低血壓反應 休克

無法治愈的休克 難治性休克

3、尿期少寡相

(1)尿少程度:尿少:尿24小時<500毫升無尿:尿24小時<50毫升

(2)腎衰竭程度:輕度中度重度

(3)腎衰竭類型:尿少型 非尿型 繼發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功能衰竭

(4)排尿量少的臨床表現:消化道症狀高血容量綜合征出血量綜合征

電解質、酸堿出血出血

4、多尿期 (1)轉移期:500-2000毫升 (2)早期多次排尿:>2000毫升 (3)晚期多尿道:>3000毫升 電解病(低鉀、低鈉)和繼發感染,可發生休克。

5、恢複期 恢複期 尿量回收量小于2000毫升,肝鎮痛恢複正常。

九。流行性B型腦炎: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以腦損傷為主,由蚊子傳播,夏季和秋季流行。主要表現為高燒、昏迷、風、嚴重呼吸衰竭,死率高,有後遺症。

臨床表現:潛伏期:4~21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腦畸形表現:

1. 初始:患病的第1至第3天

發病前1~3天,表現為急性發熱,體溫39~40°C,頭痛,惡心,嘔吐,嗜睡。

2.極端:疾病的第4至第10天

(1)發熱度高:體溫在40°C以上,平均7~10天,發情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

(2)意識障礙:從嗜睡到昏迷,通常為1周,意識障礙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

(3)抽搐或抽搐:不同程度,從局部到全身,有許多與意識障礙有關,高燒,腦損傷和腦水腫的原因。

(4)呼吸衰竭:主要是中樞性呼吸衰竭,是導緻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現為呼吸節律不均勻、振幅不均、腦癱引起的腦癱、呼吸停止沉重,少數可能因呼吸肌麻痹或痰液阻塞引起外周呼吸衰竭。高燒,抽搐或抽搐,呼吸衰竭是B腦極端階段的嚴重表現。

( 5) 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

淺反射:減弱和消失。

深度反思:先前進,先消失。昏迷時可出現肢體麻痹、截癱,伴有肌肉高度緊張。

正錐形梁标志;

腦膜炎球菌刺激陽性;

植物神經和顱神經損傷;

(6)循環衰竭:由心功能不全、腦水腫、消化道出血引起。

3、恢複期:6個月以内

極端期後,體溫下降,神經精神症狀好轉,2周左右恢複,重者可出現各種恢複期症狀,低熱、出汗、失語、吞咽困難肢體功能障礙、癫痫等,半年後仍未恢複後遺症期。

4、後遺症期:

5~20%的患者可留下後遺症,主要是失語症、意識障礙、肢體麻痹等。

臨床類型:

類型 體溫意識泵送腦膜呼氣後效應

光 38 至 39 攝氏度 ( - ) ( - ) (±) ( - ) -

中 度 39 至 40 攝氏度 淺淺昏迷 偶爾 (s) (±) -

重量 40 s C 昏迷 重複 ( s) ( s) ( ±)

臨界 40 攝氏度或更高深度連續 (, ) , , ,

十。艾滋病:一種緻命的慢性傳染病,由感染人體免疫機能喪失病毒(人體免疫機能喪失病毒,HIV)引起,是後天免疫機能喪失綜合征(AIDS)的縮寫。該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和體液傳播。它的特點是HIV特異性性侵人體免疫系統的中央部位——CD4-T淋巴細胞,對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造成嚴重損害,最後同時出現多種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導緻艾滋病。

傳輸:

1.性接觸傳播:世界上艾滋病毒傳播的主要原因。

2.血液傳播:

( 1 ) 靜脈注射毒品

( 2 ) 輸血和血液制品

( 3 ) 醫務人員工作時意外接觸

(4)醫學上傳播:針灸、手術、内窺鏡作為潛在的傳播手段,接受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受污染的HIV感染者裝置。

(5)蚊蟲叮咬不會感染艾滋病。沒有證據表明它可以通過食物,水,昆蟲或活體接觸傳播。

3.母親-兒童垂直傳播:HIV-陽性孕婦,新生兒感染HIV的幾率為11%~60%。包括:

( 1 ) 胎盤繁殖的幾率為30%-40%。

(2)分娩使新生兒因暴露于宮頸和陰道分泌物而感染,有50%的幾率。

(3)母乳喂養的傳播幾率為10%~20%。HIV 陽性孕婦 T4 淋巴細胞少,血漿病毒高,可增加傳播給新生兒的風險。

十一。傷寒:由傷寒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感染。臨床特征為持續發熱、表情冷漠、神經中毒症狀和消化道症狀、靜脈相對緩慢、玫瑰疹、肝脾和白細胞減少。有時會發生嚴重的并發症,如腸道出血(最常見)和腸穿孔(最嚴重的并發症)。

傳播途徑:糞口通路。水污染是主要途徑,可引起疫情。

發病機制和病理變化:攝入傷寒杆菌後,發病率取決于傷寒細菌的數量和緻病性以及宿主的免疫力。(&gt;10例以上5例引起疾病)

傷寒細胞 傷寒結

傷寒細菌胃細菌被去除(正常酸分泌,細菌數量少)

腸道下部侵入集合淋巴結繁殖,形成初始病變

(通過胸腔導管侵入性腸膜淋巴結)

血液循環(首次菌血症)

單核 - 巨噬細胞系統吞噬繁殖

血液循環(第二菌血症)進入肝髒,膽汁脾髒等器官

排入腸道并再次侵入淋巴結,以獲得更嚴重的發炎反應(潰瘍,穿孔)

細菌學檢查:血培養和骨髓培養是診斷方法。

(1)血培養:第1-2周陽性率最高,第2周後逐漸下降,第3周末約50%。

(2) 骨髓培養

(3)糞便培養:病程第2周陽性率逐漸升高,第3-4周陽性率最高。

(4) 尿培養

在增肥測試中,大多數患者從第2周開始呈陽性,在第3周(50%)呈陽性,在第4-5周呈陽性(80%),并且在愈合後的幾個月内呈陽性。

當O抗體的療效超過1:80,H抗體的功效超過1:160,或者當O抗體的有效性增加4倍以上時,輔助診斷意義是可能的。

複原:當傳染病患者的臨床症狀和體征逐漸減輕,但體溫尚未完全恢複到正常緩解期時,由于潛伏在血液或組織中的病原體的再繁殖,使體溫再次升高,最初發作的症狀和體征再次出現。

傷寒再點燃:部分患者在緩解期,體溫尚未下降到正常後再升高,繼續5~7d重新點燃,稱為複燃。

傷寒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傷寒細菌、紅細胞、淋巴細胞、細胞碎片,形成傷寒細胞。傷寒細胞聚集形成傷寒肉芽腫或傷寒綜合征,具有病理診斷價值。

脈搏相對較慢:指發熱(特别是高燒)的患者,其脈搏的加速與體溫升高的程度不成正比,患者的體溫每分鐘升高1攝氏度,脈搏每分鐘增加不到15-20次,由于副病神經的興奮性增加。

黑尿熱:大量紅細胞寄生蟲由瘧疾寄生蟲在血管中溶解,可引起高血紅蛋白血症、腰痛、醬油色尿,嚴重病例可出現中度貧血、黃疸,甚至急性腎功能衰竭,稱為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征,又稱黑尿熱。這種情況也可以由抗瘧藥物誘導。

十二。細菌性食物中毒

定義:因食用被細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中毒。

臨床分類:胃腸道食物中毒、神經型食物中毒

胃腸道食物中毒的主要臨床特征: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急性胃腸炎為主要臨床表現。

胃腸道食物中毒病原體:沙門氏菌,麻痹性弧菌,大腸杆菌,變形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

神經型食物中毒被定義為一種由食用被肉毒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毒性疾病。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種嚴格的厭氧艱難梭菌,抗性強。

13、霍亂:由霍亂弧菌引起的嚴重傳染病,在我國屬于甲類傳染病,四季分期,夏秋流行,主要表現為嚴重腹瀉嘔吐,導緻大量出水、電解質流失(脫水)、酸堿失衡、肌肉痙攣、嚴重外周循環衰竭和腎衰竭。

傳播:水和食物(糞便 - 口道)

典型霍亂的臨床表現:

1、腹瀉,後嘔吐,無腹痛,無發熱,不急後重,糞便從水樣糞便到大米水樣,嘔吐物從胃内容物到大米樣,多次注射,可伴有腓骨肌和苦艾酒痙攣。

2、脫水期:(1)脫水性能:"霍亂面",循環衰竭。( 2 ) 電解質紊亂:低鉀(3)代謝性酸中毒

3、反應期:脫水矯正因毒素吸收可出現發熱。

治療原則:(1)腸道傳染病隔離 (2)嘔吐進食 (3)靜脈或口服補液 (4)對,抗生素及抑制分泌

補液:補充液體和電解質是治療霍亂、糾正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失衡以及改善心髒功能的關鍵部分。補液的原則應該是早、快、足,先加鹽後加糖,先快後慢,适時堿,适時補鉀。液體總量應包括陽性脫水和維持。

十四。細菌性痢疾:由志賀氏菌屬(痢疾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血膿伴有急性體重,可伴有發熱;在嚴重的情況下,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腦病發生。

★簡要介紹了毒性細菌和流行性腦炎B的鑒别診斷要點

(1)中毒菌痢疾比B腦更急,往往在發病24小時内發高燒、抽搐、昏迷,B腦疾病進展相對較慢;

毒性細菌常伴有循環衰竭(中毒性休克),腦畸形罕見,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體征明顯;

(3)有毒菌一般無腦膜刺激體征,腦脊液檢查較正常,且腦脊液檢測有異常變化(符合病毒性腦炎變化);

毒性細菌患者的拭子或生理鹽水灌腸可被視為大多數白細胞和/或化膿細胞和紅細胞,而腦畸形 B 患者腦特異性 IgM 抗體呈陽性。

十五。流行性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一種急性膿毒性腦膜炎,由腦膜炎奈瑟菌(腦膜炎球菌)通過呼吸道傳播,主要表現為突發性高燒、劇烈頭痛、嘔吐、皮膚粘膜斑點和腦膜炎球菌刺激症狀,其中部分可有膿毒症休克和嚴重腦損傷。這種疾病在冬季和春季更常見,在兒童中最常見。

十六。膿毒症:一種急性全身感染,其中緻病性或條件性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并在血液中生長和繁殖,産生毒素。如果侵入血流的細菌被身體的防禦清除,如果沒有明顯的毒液症狀,它們被稱為菌血症。膿毒症與多發性膿腫相關,稱為膿毒症(膿血症)。

引起膿毒症的細菌: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真菌等。革蘭氏陽性菌主要有葡萄球菌、腸球菌和鍊球菌,最常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菌是常見的大腸杆菌、假單胞菌、克雷伯菌、變形菌、固定菌屬。

膿毒症的常見表現:中毒血液症狀(寒戰,高燒),皮疹(斑點),關節損傷,肝脾,原發性病變,遷移性病變。

十七。鈎端螺旋體病:一種由緻病性鈎端螺旋體病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大鼠和豬是主要的感染源,通過皮膚和粘膜與含有鈎的受感染水接觸而感染。有明顯的流行率,區域性,季節性(夏季和秋季)和職業性(農民,屠夫,下水道勞工,獵人等)。主要臨床表現為快速高燒、眼結充血、淺淋巴結腫大、腓骨心肌壓迫感。

臨床表現

( 1 ) 早期(鈎膿毒症):

發熱:發熱迅速,伴有寒熱或冷,多為保持熱,發熱範圍7天左右。

疼痛:頭痛很明顯,通常在額頭上。全身肌肉酸痛,包括頸部、胸部、腹部、腰部肌肉和腿部肌肉。

弱點:弱點明顯,特别是腿部柔軟明顯,甚至不能站立和行走。

結膜充血:第一天可出現,迅速加重。

法夫心肌疼痛:第一天可出現,有輕度壓痛,劇烈疼痛,不能走路,拒絕按壓。

淺淋巴結腫大:腹股溝淋巴結常見,其次是腋窩淋巴結,軟,有壓迫性疼痛。

其他:喉嚨痛,充血,扁桃體腫脹等。

總結:"發燒和酸痛,紅腿的眼睛和紅腿疼痛變大"

這個時期持續3到5天,絕大多數病例現在都遠離血液和腦脊液。

(2)中期(器官損傷期)

按主要臨床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感染中毒型(又稱流感傷寒型)、黃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腎衰竭型、腦膜炎球菌性腦炎型。

1)感染毒藥型(又稱流感傷寒型):其三種症狀分别為發熱、全身肌肉酸痛和疲勞;第三種體征是結膜充血、腓骨心肌草甘膦和淺表淋巴結腫大和壓迫性疼痛,這些症狀是其他類型的鈎狀病早期常見表現。

2)肺出血型:3~4天後,病情惡化,有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分為輕度肺出血型和肺彌漫性出血型,後者的緻死率較高。後者也可以分為前體期(X射線是點片狀陰影或小晶片融合),出血期(X射線是具有寬點陰影或大面積融合的雙肺)和垂死期(定向障礙,呼吸不規則,大量出血)。

3)黃疸出血型:在病期4~8日出現黃疸加重,出血傾向及腎損傷,腎功能衰竭為主要死因。

肝損傷:食欲不振,惡心,嘔吐,ALT升高,肝髒輕度至中度腫脹,疼痛,脾髒輕度腫脹。

出血:常見流鼻血、皮膚粘膜斑塊、咳血、尿血、陰道出血、休克或死亡引起的嚴重胃腸道出血。

腎損傷:蛋白尿、血尿、輸卵管型、嚴重腎衰竭。

4)腎功能衰竭型:鈎病腎損傷很常見,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和少量細胞和管型,隻有嚴重病例才會出現氮血症,尿少或不尿,這類常與黃疸出血型并存。

5)腦膜炎球菌性腦膜炎型:病程3~4天腦膜炎或腦炎,腦脊液發生變化。

(3)發熱後、眼後發熱、反應性腦膜炎、閉合性腦炎

實驗室檢查

一般檢查:白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總數略有增加或正常,2/3的尿患者正常有輕度蛋白尿,尿液檢測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重症患者血小闆數下降。

血清學檢查 微觀組學實驗室MAT:檢查血清中是否存在特異性抗體,一周後全身性疾病呈陽性,逐漸升高,超1:400療效呈陽性,流行區間隔2周,效果陽性四倍以上。陽性可确定診斷。

鈎病診斷依據:(1)流行病學資料:鈎病水暴露史、夏秋發病、當地病流行率;黃疸出血型基于上述臨床表現的黃疸、出血、腎功能損害。肺出血表現在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腦膜炎有顱内高壓和腦膜炎球菌刺激、神經精神異常等表現。(3)實驗室資料:WBC數增加,ESR升高,鈎體凝血試驗&gt;1/400陽性,或早恢複期雙血清抗體療效提高4倍以上,可确定診斷。Hook DNA檢測可以幫助早期診斷。

治療:殺死病原體是治療疾病的關鍵和根本措施,強調早期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優選)、清黴素、蒂替新。

好時反應:接受第一劑青黴素或其他抗菌藥物後,鈎體病患者可在短時間内被大量鈎肢和裂縫殺死,以解釋毒素釋放引起的臨床症狀加重反應,常見高燒,發冷,血壓下降, 稱為海斯特反應。發生後盡快應用鎮靜劑和靜脈滴注或氫化松散治療。

18. 瘧疾: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由雌性蚊子叮咬傳播。通過瘧疾病媒叮咬或與血液中注射的瘧疾寄生蟲感染,瘧疾寄生蟲在人體肝細胞或紅細胞中,在紅細胞中進行裂解增殖,使紅細胞分批破裂而患病,臨床表現為間歇性寒戰、高燒、出汗發熱等特點,多次發作後可出現貧血, 脾髒腫脹等。在瘧疾和卵形體濫用之間可出現複發,三天瘧疾和惡性瘧原蟲出現毛孢子,無複發。

治療:氯喹和博安喹氯喹:殺死紅細胞裂解物中瘧疾寄生蟲增殖的藥物。Boanquine:一種殺死瘧原蟲配體和紅細胞晚期毛孢子的藥物。

十九。血吸蟲病:一種由人體靜脈系統引起的寄生蟲病,由皮膚接觸尾巴的水感染。急性期以發熱、肝腫大伴壓痛、白細胞計數和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和大便難痢等特點,晚期可有明顯的肝纖維化,并伴有高壓瓣膜疾病如大溶液、腹水等主要表現。

在日本血吸蟲病史上,人是終極宿主,釘螺釘是唯一必要的中間宿主,除人外,還有牛、羊、豬、狗、貓等41種哺乳動物可作為其害蟲宿主。

傳播途徑需要三個條件:糞便進入水中,存在釘子,以及宿主接觸受感染的水。日本血吸蟲病是人類和動物的常見疾病,感染源是昆蟲的病人和宿主。

伴随免疫力:感染血吸蟲病的人可以獲得部分免疫力,患者的靜脈仍有成蟲和産卵,但宿主對再次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并且不會損害成蟲的身體,這種免疫力稱為伴随免疫力。

二十。腸道阿米巴病:阿米巴袋污染食物和水,口腔感染是主要傳播途徑。

病理變化:病變又在結腸中發現,反過來又在盲腸,升結腸,直腸,B結腸,闌尾和腸末發現。典型的初始疾病變小,分散淺腐爛,然後形成較為孤立和較淺色的小膿腫,斷裂後形成邊緣瑕疵,小口下部大燒瓶狀潰瘍,基底為粘膜肌層,腔内充滿褐色壞死物質,含有溶解的細胞碎片,滋養體粘液。

并發症:腸道并發症:(1)腸道出血。(2)腸穿孔(最嚴重)。(3)闌尾炎。(4)結腸病變。(5)直腸 - 瘘管。

确定關鍵點

急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

病原體

志賀菌

變形蟲營養内溶解的組織

流行病學

分布式,流行

配置設定的

潛伏期

數小時至 7 天

數周至數月

臨床表現

發熱和中毒血液症狀多,腹痛,急性後重度,腹瀉可達每天10次以上或數十次,多為左下腹壓痛

發熱多,血液症狀毒性較小,腹痛輕,體重後無急性,腹瀉一日數次,多為右下腹壓痛

糞便檢查

糞便量小,有粘液膿便,鏡面檢查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可見吞噬細胞,糞便培養滋生菌生長

大便較多,暗紅色的果醬狀大便,氣味強烈,白細胞少,紅細胞較多,有查克爾頓晶體,可發現在變形蟲的溶解組織中滋養

血白細胞

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

早期略有增加

結腸 鏡 檢查

腸粘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和淺表潰瘍主要為直腸和B型結腸

腸粘膜多為正常,散布在深部潰瘍中,周圍有紅色光暈,病變主要在盲腸、上升的結腸内,其次是B結腸和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