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他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後打過東山島戰役,保衛着新中國。
1958年10月至1982年5月,他參加過幾十次核試驗任務,是中國首次原子彈、氫彈和戰略飛彈核武器試驗的親曆者。
暮年,他回到家鄉莆田為父母購置墓碑時,在結賬發票的背面寫道:“戎馬圖報國,解甲陪雙親。”
……
他就是有着60年黨齡的“兩彈一星”英雄、馬蘭創業元老一代黃晞,1928年12月出生在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群東裡巷,現居住在晉江市安海鎮。莆田黃滔祠管委會代表今年4月去看望他時,才了解到這位鲐背之年老人是隐姓埋名的英雄,是“家鄉的驕傲”。
“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記者特地前往晉江拜訪今年91歲高齡的黃晞。

今年91歲的黃晞近照。
(一)
走進黃晞家中,記者看到,這位九旬老英雄盡管上了年紀,但在女兒們的精心照料下,依然精神矍铄。
在客廳,大立櫃裡擺放着紀念章、老照片等。其中,镌刻着“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40周年”的紀念牌格外醒目。櫃子裡還有一張珍貴的合影:1966年10月,聶榮臻元帥接見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全體科研人員,黃晞站在第四排正中間。
黃晞女兒黃薇、黃丹香看着照片說道,父親年輕時幹着驚天的事業,作為女兒卻一直都不知道。母親去年去世,家人整理遺物時才發現這些珍貴的照片、紀念章、獎狀、喜報等。她們最近把照片翻拍沖洗出來,把獎狀、喜報挂在牆上,牢記父親為建設強盛的新中國作出突出貢獻的光輝歲月。
“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步入黃晞卧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挂在牆上的這一行字。而滿牆的獎狀、喜報和各種老照片,是他為祖國奮鬥一生的縮影。最上方是一張用漢語和維吾爾語書寫的獎狀,仿佛訴說着當年黃晞及其戰友們如何在艱苦環境中戰嚴寒、鬥酷暑,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次任務。一份泛黃的喜報中寫道:“黃晞同志在一九六四年執行任務中積極努力,艱苦奮鬥,英勇頑強,成績顯著。業經準許榮立二等功,這不僅個人光榮,全家光榮,也是全軍光榮。特向黃晞家庭報喜。”落款時間為1964年10月16日,這天正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日子。1966年11月,他因參加飛彈核武器的研究試驗成功,再次榮立三等功。
“這段光榮曆史,我們是去年才知道,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跟我們講過這些事。”黃晞小女兒黃若楠從一個包裡拿出榮譽證、立功證、工程師證、軍官身份證、黨費證等說道,這就是父親傳給家人的寶貴“财産”。記者從中得悉,黃晞獲得二等功一次、三等功5次、全軍通令嘉獎一次、五好幹部一次、先進工作者一次,共9次立功獲獎,其中7次是在中國核試驗部隊獲得的。
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英雄!
(二)
“我是研究原子彈的。”在黃薇打開的一段手機視訊中,黃晞老人铿锵有力地回答着家人提問,讓人為之動容。
在東裡巷内,一座有700餘年曆史的黃滔祠坐落其間,這是黃氏的祖祠,也是省級文物保護機關,黃晞小時候就在這裡生活。1949年8月,時年21歲的黃晞從莆田私立砺青中學攜筆從戎,後在參加東山島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因其表現優異被送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化學兵學校學習,1956年3月大學畢業後到沈陽軍區防化軍事教導營工作。1958年,他被選調為中國第一批核試驗研究的國防科技工作者,跟随部隊進入新疆羅布泊,成為共和國第一代核試驗人。
1960年,黃晞被選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進修3年。1963年,他擔任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工程大組長,在“兩彈一星”總指揮張愛萍将軍的上司下,參與原子彈、氫彈、飛彈等研究和試驗工作。從此,他嚴守國家保密規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紮根大漠,一幹就是25年,在茫茫的戈壁灘上書寫着“馬蘭精神”。
剛到核試驗基地即馬蘭基地時,有七八個月時間,黃晞和他的戰友們隻能睡帳篷、地窖。荒無人煙的戈壁灘,盛夏地表溫度60攝氏度,膠鞋底都被燙得變形;嚴冬氣溫驟降到零下40攝氏度,滴水成冰,呵氣成霜;狂風大作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陣風裹挾沙土吹來,吃的飯經常一半是米、一半是沙。由于生活條件艱苦,黃晞胃穿孔大出血,不得不動手術切除五分之四的胃。術後,醫生叮囑他要靜養一段時間,但他病情稍有好轉即又投入研究工作。
黃晞所在的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是最核心的技術團隊。第一次原子彈試驗裝置布放,就是該研究室完成的。1964年10月16日,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黃晞和戰友們沖鋒在前,冒着生命危險,第一時間沖入爆炸區取樣,記錄資料。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黃晞顯得很激動。
該研究室在曆次核試驗中,共獲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成果獎80餘項,并被中央軍委授予“勇攀科技高峰研究室”榮譽稱号。
時代的英雄,總是讓人肅然起敬。
(三)
在黃晞紮根戈壁灘、參與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期間,家鄉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在哪裡、在幹什麼。
黃滔祠管委會負責人、78歲退休大學教師黃章坤說:“以前隻聽說鄰居黃晞去當兵,誰知他竟然參與研究原子彈。這真是家鄉人的驕傲。”
“父親從未向我們提起當年的事迹,我們整理他的資料時才知道,為了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父親5年沒回家,爺爺奶奶去世時也無法回來見最後一面。”黃薇姐妹告訴記者,兒時,父親對她們來說,隻是個非常遙遠、陌生但卻又十分光榮的代名詞。在依稀的印象中,她們隻知道父親是解放軍,在遙遠的地方執行任務。每年新春佳節,家裡都要貼“光榮之家”“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春聯。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穿上軍裝衛國,脫下軍裝建設國家。
1982年,時任中國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第二研究室首任副主任的黃晞惜别33年的軍旅生涯,從部隊轉業到晉江,并選擇了去科委工作。作為國防科技工程師的他認為,從事科技研究,隻有發揮所學所長,才能更好地服務地方建設。
黃晞雖然人在晉江工作,但十分熱愛家鄉。轉業後的每年冬至,他都會回到莆田,祭掃雙親,看望姐姐。他看到黃滔祠有些破舊,就捐款修繕。市文化學者黃國華告訴記者,從1984年開始,黃晞經常捐款,支援家鄉建設,目前已累計捐款10多萬元。這種愛鄉情懷,令人感動。
峥嵘歲月,永不褪色。女兒們起初對這些捐款都不知情。她們說:“雖然家中受益于改革開放逐漸富裕起來,但父親的生活依然簡樸,這些捐款都是他一點一點省吃儉用存下來的。父親一直保持着艱苦奮鬥作風。在部隊拍的老照片中,他身着軍裝,褲子上還打着兩塊大更新檔,十分顯眼。”
今年3月,央視八套首播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原子彈試驗期間發生在馬蘭的故事。黃晞的女兒、女婿們說,看了這部電視劇,他們感悟到當年老一輩為了研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而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也仿佛看到了父親昔日的身影,深受感動,熱淚盈眶。父親時時刻刻用“馬蘭精神”鞭策着自己,也以這種精神教育後輩,讓紅色基因更好地傳承下去。采訪時,今年6歲的黃晞曾外孫潘佳晟自豪地說:“我的外太公叫黃晞,他是研究原子彈的,我長大了要做他那樣的英雄!”
莫道無名,人心是名。
“為了祖國的核事業,一批才華橫溢、風華正茂的科技英才,甘願犧牲家庭幸福,分居兩地幾十年,從四面八方,集聚羅布泊,研究原子彈,為我國核武器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我們理當永遠銘記。”黃薇說,回首父親往昔的峥嵘歲月,是希望年輕一代能記住老一輩默默奉獻的一生,弘揚愛國奉獻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為實作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如今,“戎馬圖報國”已成為黃晞家訓,用石頭雕刻豎立在大門前。
□本報記者吳偉鋒見習記者蔡蕊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