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摩尼教創始于波斯,其始祖為摩尼。摩尼教于武後延載元年(694年)傳入中國。摩尼教自3世紀創始到唐武後延載元年曆時400多年,它早已在西域地區廣為流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一、摩尼教在中國的輝煌時刻</h1>
自漢代以後中原地區與西域就有頻繁的聯系,商人、僧侶、使節互通往來,并有大量西域人定居中原,摩尼教大概在中原民間早已有所傳播,但見于史籍記載的則是延載元年(694年)。

宋釋志磐《佛祖統記》卷39記載:“延載元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僞教來朝。”《二宗經》中的“二經”,指光明和黑暗,善和惡,即摩尼教義的核心。摩尼教一經傳入中原就被唐統治者所用,武則天把摩尼教這一外來宗教作為沖擊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宗教武器,以維系自己的統治。
因而武則天公開承認摩尼教的合法地位,使其在中原地區迅速傳播。後摩尼教徒看到當時諸教中佛教最盛,而摩尼教與佛教在内容方面又有類似之處,便假托摩尼教為佛教之一宗,他們吸收許多佛教術語,引用大量佛教典籍,使教徒數量驟增。
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年(732年)下令禁止傳布摩尼教。杜佑《通典》卷40記載:
“開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诳惑黎元,宜嚴加禁斷。以其西胡等既是鄉法,當身自行,不須科罪者。”
這道敕文下令禁止摩尼教主要是針對中原人而言,但對西域人信奉摩尼教并不加以禁止。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玄宗西逃,肅宗繼位,借西域回纥兵平定叛亂。寶應元年(762年),回軍攻克洛陽,回纥可汗與摩尼教的傳教法師有了較多的接觸,并開始喜歡摩尼教,遂請四位摩尼法師到回去傳教,将之奉為國教,于是摩尼教很快在回纥境内傳播開來,進而達到人人信奉的地步。
在此之前,摩尼教在中原雖然得以自由傳播,但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寺院。但自從回纥人将摩尼教回傳之後,回便開始挾制國力已衰落的唐朝政府在中原地區建立摩尼教寺院。
《佛祖統紀》卷41記載:
“(大曆三年)敕回纥奉末尼者建大雲光明寺。”大雲光明寺建在京城長安,但具體位址無從考證。回纥還要求在全國各地建摩尼寺。《佛祖統記》卷41有雲:“回纥請于荊、揚、洪、越等州置大雲光明寺。”
《唐會要》卷19也記載:
“回鹘可汗王令明教僧進法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敕賜回鹘摩尼為之置寺,賜額為大雲光明。六年正月,敕賜荊、洪、越等州,各置大雲光明寺一所。”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黠戛斯大破回鹘、殺其可汗,回鹘殘部西遷。回鹘的沒落使内地摩尼教失去了庇護,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下令敕禁摩尼教,沒收寺院财産,驅逐傳教師。
據《唐會要》卷49記載:
“會昌三年敕,摩尼寺、莊宅、錢物,并委功德使,及禦吏台,京兆府差官檢點,在京外宅修功德回纥,并勒冠帶。摩尼寺委中書門下條疏奏聞。”
又據《新唐書》卷217記載:
“诏回鹘營功德使,在二京者悉冠帶之,有司收摩尼出若象燒于道,産資人之官。”
《佛祖統記》卷42記載:
“會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并令罷廢。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在回者流亡諸道,死者大半。”
自開元二十年至會昌三年(732-843年)這110年裡,摩尼教經過回傳回鹘,進而使唐統治者接受摩尼教,并允許在京城及江南建寺傳教,使摩尼教得以迅速突破長安地區漫延至全國,直至“會昌法難”時才在内地衰微。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8">二、從摩尼教到明教</h1>
唐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滅佛,摩尼教受到株連,亦被官方禁止,從此轉入民間,漸漸演化為秘密宗教。摩尼教作為秘密宗教首次被民間用以反抗官府暴政始于五代。
據《佛祖統紀》載:
“梁貞明六年,陳州末尼聚衆反,立母乙為天子。朝廷發兵擒斬之。其徒以不茹葷酒,夜聚淫穢,畫魔王踞坐、佛為洗足,雲佛止大乘,我乃上上乘。”
在《舊五代史》中也有同樣的記載。這可以說是摩尼教作為民間宗教被下層百姓所信仰并用來反對官府的一個佐證。
摩尼教自從轉入民間後,糅進了佛教和道教的成分,在五代時被稱為明教。摩尼教在宋代時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南方,尤以兩浙、福建為最。
《佛祖統紀》轉引洪邁《夷堅志》記載摩尼教的情況:
“嘗考《夷堅志》雲,吃菜事魔,三山(福建)尤熾。為首者紫帽寬衫,婦人黑冠白服,稱為明教會。”“其經名二宗三際。二宗者,明與暗也。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
從洪邁的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摩尼教又稱明教,活動區域以福建為中心,糅進了道教和佛教的内容,但仍儲存了其原始教義,這就是二宗三際說。二宗是光明和黑暗,三際是初際、中際和後際亦即過去、現在和将來。
摩尼教傳入中國,最大的阻力是佛教。佛教此時已奠定了正宗宗教的地位,不能容忍與其教義相忤的宗教派别出現,是以佛教稱摩尼教為魔教。摩與魔一字之差,但從此在官方或佛教徒的眼裡,摩尼教便成為邪魔外道,進入了隐秘狀态,再也不能正大光明地在社會上傳經布道了。
盡管摩尼教被稱為魔教,為天下正教所恥、但人宋信教者日漸增多,“中國之摩尼教信者,乃漸自行組織教會,衍厥宗風,至南宋而複盛”。
南宋魔教之盛不僅局限于福建、亦擴大到兩浙,據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兩浙州縣,有喫菜事魔之俗。”
方臘起義之前,魔教已“各于所居鄉村,建立屋宇,号為齋堂”,當時法令尚寬,魔教還不是太厲害,方臘起義後官府限制嚴厲,但魔教更盛。
那些事魔者“每鄉或村,有一二桀黠,謂之魔頭,盡錄取鄉村之姓氏名字,相與詛盟、為事魔之黨。凡事魔者不肉食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蓋不食肉則費省,故易足”。
這裡所說的魔,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摩尼教,但極有可能是摩尼教的變種明教。關于明教,陸遊有詳細記載:
“閩中有習左道者,謂之明教,亦有明教經,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銜贅其後,燒必乳香,食必紅蕈,故二物皆翔貴。至有士人宗子輩,衆中自言,今日赴明教齋。
予嘗诘之:‘此魔也,奈何與之遊?則對曰:‘不然,男女無别者為魔,男女不親授者為明教。'”
從上述材料來看,宋代尤其是南宋,摩尼教以及摩尼教加入佛教而形成的明教勢力很大,吸收了各個階層的人參加,不僅士人參加,而且廣大農民也深為信奉,不過明教的上層多為知識階層,下層才是貧苦農民。方臘起義其實就是明教下層農民上司的農民起義。
明教在兩浙、福建勢力很盛,從文獻上看,似乎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組織,也缺乏一個宗教領袖來上司。各個地方的明教徒隻是依其文化知識的高下和對明教教義的了解程度而行事。一般農民對教義的了解更為通俗、以此而論,方臘以“噢菜事魔”來号召,其中的原委便十厘清楚了。是以我們可以說方臘所事的“魔”,的确指的是明教,而不是其他民間宗教。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