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括:他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卻被王安石公開說成小人

作者:鏡鑒青年
沈括:他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卻被王安石公開說成小人

沈括是北宋科學家,他在科學領域的成就無人能及,無論是數學、天文、地理,還是音樂、軍事方面,都擁有頗高的造詣,甚至算得上是全才。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口碑卻不佳,宋史沒有給他單獨立傳,甚至有人說他是“科學的巨人,道德的矮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從曆史上記載的幾件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原由。

熙甯六年(1073年),沈括受宋神宗委派到兩浙視察農田水利,而此時蘇轼剛好在杭州任通判。說起兩人的交情,還是頗為親密的。一來兩人曾是崇文院同僚,二來都熱愛文學,共同語言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有,他們分屬兩個派别,沈括屬改革派,支援王安石,而蘇轼是更傾向于司馬光,屬于保守派。

不過,政見歸政見,老朋友久别重逢,還是相見甚歡。蘇轼為人單純,十分熱情地接待沈括。沈括問蘇轼:“最近可有好作品,能否讓兄台一睹為快?”蘇轼早就按捺不住興奮,立馬拿出新鮮出爐的作品。沈括說:“寫得真好,我可否抄錄幾首?”蘇轼對沈括沒有提防之心,爽快地答應。沈括工整地抄好,如獲至寶将詩帶回北京。

沈括:他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卻被王安石公開說成小人

不久,沈括得知禦史何正臣、李定一要整蘇轼,兩人是蘇東坡的死對頭。沈括猛然記起自己帶回的幾首詩,就閉門謝客,挑燈夜戰,終于找到幾句“反詩”。比如,蘇轼歌頌桧樹,“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沈括想,“皇帝如飛龍在天,可蘇轼你偏偏向九泉之下尋蟄龍,不臣莫過于此!”他連忙寫了一道折子彈劾蘇轼,交給了宋神宗,但宋神宗并未追究。

不過,宋神宗不追究,并不意味着蘇轼安全。時隔5年,元豐二年(1079年),何正臣、李定一聯手上表彈劾蘇轼,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他們手中的證據,正是蘇東坡詩裡的“骨頭”,這與沈括的做法如出一轍。比如:從“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認定蘇東坡指責水利工程;從“豈是聞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無鹽”說蘇轼是諷刺禁止百姓賣鹽,罪大惡極。最後,神宗皇帝下令将蘇轼打入大牢。在此案中,蘇東坡差點丢了老命,還連累了三十多位親朋好友,令人唏噓。

可以說,即便沈括不是“烏台詩案”的始作俑者,也終究難逃幹系。至于他為什麼要給蘇轼挖坑?餘秋雨曾經分析說:“沈括不想讓蘇轼的文化地位超過自己,另外,他知道王安石跟蘇轼不合,此舉是為了給王安石站隊。”

事實上,沈括的确是王安石的擁趸,他曾經一度對王安石推崇備至。但王失勢後,沈括便開始左右搖擺。等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後,沈括的态度便有了微妙變化。

沈括:他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卻被王安石公開說成小人

當時發生的一件事,讓所有人看輕了沈括的為人。新任宰相吳充上任伊始便問及“免疫法”,沈括指出“免役法”存在嚴重弊端,并建議“不應該讓所有人都交稅”,而之前沈括對“免役法”沒有半點異議。

此後,許多人把沈括看作是“牆頭草”,就連對手也對他嗤之以鼻,說他态度反複無常,不靠譜。而恩師王安石更是氣得罵他“小人”。後來,王安石官複原職後,再也不信任沈括。

而真正讓沈括政治生命畫上句号的,是“兵敗永樂”一事。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沈括取得靈武之役勝利後,向朝廷建議經營橫山、構造城防抵禦西夏的建議。宋神宗非常支援他的想法,派出欽差大臣徐禧與沈括共同負責此事。

徐禧此人好大喜功,高高在上,他上任後标新立異,要另搞一套,一意孤行要修建邊遠的永樂城。作為一方主帥,沈括了解實際情況,按常理他應該據理力争,說服徐禧不要铤而走險。

但他明哲保身,為避免跟徐禧的正面沖突,任由徐禧決斷一切事務,自己卻置身事外。

沈括:他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巨人,卻被王安石公開說成小人

結局是相當慘烈的,西夏輕易攻下永樂城,徐禧和2萬5千名宋軍全部戰死,損失慘重。宋神宗大發其火,把沈括貶谪到随州當團練。

随州的三年,是沈括人生中最灰暗、最憂傷的日子。他寓居于法雲禅寺,無依無靠,獨自一人,連行動都受到限制。而此時,時過境遷,他對自己的政治生涯有了重新認識,從他的《漢東樓》“野草粘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關秋。寨西便是猿啼處,滿目傷心悔上樓。”中,能夠看出他對從政萌生出的悔意。

縱觀沈括的一生,他性格中最大的缺陷是遇事妥協,個性懦弱,而他性格中的惡,給他的才華蒙上了羞辱。作為科學家的沈括,非常傑出,令人敬佩;作為政治家來說,他雖然工作認真,但不具備應有的膽識與果敢堅毅。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劉小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