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葛峰,《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本文發表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48期)
年底,多位證監會及交易所高管發表密集聲明,未來期間将重點推進股市退市制度改革。市場預計明年改革任務将取得實質性進展。
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培育和支撐優秀企業的發展壯大,一個不能實作"優勝劣汰"的市場勢必難以推動"制勝"。在中國A股市場之前,長期實施幾乎是世界上最嚴格的程式,但A股上市公司整體品質層"優選"遠未達到預期水準,股市表現與同期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形勢嚴重背離,原因,非常重要的是退市制度軟弱, 迷失在松散中。這種不足展現在現象層面,可見:上海和深圳股市迄今共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因各種原因被退市,數量僅占所有上市公司的3%左右,而海外上市上市公司平均每年跌幅高達10%~20%。
可能有一些"股市穩定"的觀點認為,在嚴重缺乏A股市場内在穩定性的情況下,在退市制度的實施上過于嚴格是不合适的(至少不要太快嚴格執行退市制度),但問題是,在高度統一的市場中, "适者生存"和"赢家"始終離不開硬币。A股市場"出口"的阻塞,難免會層層傳遞,最終影響"進場"的順利進行,而且難以持續提供足夠優質的投資标的,讓投資者長期熱衷于"小炒""炒概念""炒故事""業績不佳""炒房重組",難道A股市場在穩定方面嚴重缺乏的原因之一嗎?
沒有"優勝劣汰",就很難"制勝",兩者之間的必然性通過多種傳導機制展現出來,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鑒于資源總量,退坡僵屍企業不僅嚴重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體效率,而且排擠了代表産業更新方向的企業獲得必要資金支援的機會。
其次,即使在資本增量市場中,由于對上市返市環節缺乏嚴格限制,必然會鼓勵很多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業"越境",進而退後一步,即使這些層層變相的"不合格"企業,在審查過程中也能被淘汰, 但後續環節的制約較弱,将逐漸導緻原有标準上市"合格"企業,忽視業績的維持或改善。
第三,如果我們想在"入場"端解決上述業績"變通"問題,基本思路無非是兩個,即要麼進一步收緊上市管道,要麼向注冊制改革方向實質性推進,但這兩種思路在退市制度薄弱的情況下難以落實到位, 因為前者很可能進一步推動"空殼資源"投機,後者更必須以嚴格的退市制度為前提。
最後,要說一千零一萬,退市制度是軟的、寬松的,展現在股市的剛性支付上。這種剛性支付,與其他金融市場的剛性支付一樣,從根本上破壞了金融體系運作的風險定價體系,是以,如果不打破各種剛性支付,就不可能有效地配置設定金融資源。這是目前中國金融乃至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開過去的領先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