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多位高管密集表示,除名制度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国经济周刊 :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葛峰,《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8期)

年底,多位证监会及交易所高管发表密集声明,未来期间将重点推进股市退市制度改革。市场预计明年改革任务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培育和支撑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个不能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势必难以推动"制胜"。在中国A股市场之前,长期实施几乎是世界上最严格的程序,但A股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层"优选"远未达到预期水平,股市表现与同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严重背离,原因,非常重要的是退市制度软弱, 迷失在松散中。这种不足体现在现象层面,可见:上海和深圳股市迄今共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被退市,数量仅占所有上市公司的3%左右,而海外上市上市公司平均每年跌幅高达10%~20%。

可能有一些"股市稳定"的观点认为,在严重缺乏A股市场内在稳定性的情况下,在退市制度的实施上过于严格是不合适的(至少不要太快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但问题是,在高度统一的市场中, "适者生存"和"赢家"始终离不开硬币。A股市场"出口"的阻塞,难免会层层传递,最终影响"进场"的顺利进行,而且难以持续提供足够优质的投资标的,让投资者长期热衷于"小炒""炒概念""炒故事""业绩不佳""炒房重组",难道A股市场在稳定方面严重缺乏的原因之一吗?

没有"优胜劣汰",就很难"制胜",两者之间的必然性通过多种传导机制体现出来,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鉴于资源总量,退坡僵尸企业不仅严重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率,而且排挤了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企业获得必要资金支持的机会。

其次,即使在资本增量市场中,由于对上市返市环节缺乏严格约束,必然会鼓励很多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越境",从而退后一步,即使这些层层变相的"不合格"企业,在审查过程中也能被淘汰, 但后续环节的制约较弱,将逐渐导致原有标准上市"合格"企业,忽视业绩的维持或改善。

第三,如果我们想在"入场"端解决上述业绩"变通"问题,基本思路无非是两个,即要么进一步收紧上市渠道,要么向注册制改革方向实质性推进,但这两种思路在退市制度薄弱的情况下难以落实到位, 因为前者很可能进一步推动"空壳资源"投机,后者更必须以严格的退市制度为前提。

最后,要说一千零一万,退市制度是软的、宽松的,体现在股市的刚性支付上。这种刚性支付,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刚性支付一样,从根本上破坏了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定价体系,因此,如果不打破各种刚性支付,就不可能有效地分配金融资源。这是当前中国金融乃至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过去的领先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