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華為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
全國牛肉牦牛産業技術體系辦公室主任
牛精英聯盟副秘書長
蘇華為博士主要從事反刍動物營養和飼料的教學和研究。他于2002-2011年在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2011-2013年)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2015-2017年)獲得農學博士學位,2013-2015年在現代牧區(集團)博士後,曾擔任營養中心部長和牧場副現場經理, 被評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領軍人物和"3221"産業創新組長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5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項(授權4項),參與制定國家标準2項,軟體著作權2項,已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SCI31篇。
<h1級"pgc-h-right-arrow">中國肉牛産業面臨的挑戰</h1>
1.中國肉牛産業在世界的地位
柱中牛的數量
世界上最大的牛群是印度,占30.7%,其次是巴西,占24.7%,美國占9.6%。中國的肉牛存量約占世界肉牛存量的9.3%。下圖顯示了世界上牛肉庫存排名前12位的國家,其餘國家僅占總數的2.3%。
2019年世界活牛比例圖
牛肉生産
2019年全球牛肉産量為6131萬噸,其中美國産量最高,為20%,其次是巴西(16.7%)、歐盟(12.9%)和中國(11.2%)。下圖顯示了2019年全球牛肉産量的分布情況。
2019年世界牛肉産量占比圖
通過以上兩張圖表可以看出各國肉牛産業的生産水準。美國庫存為9.6%,與中國大緻相同,但20%的肉類産量幾乎是中國的兩倍;
牛肉消費
中國牛肉産量占世界總量的11%,但其消費量占世界牛肉消費總量的15.5%,這表明中國自身牛肉産量不足,牛肉消費缺口主要由全球貿易來彌補。
2019年牛肉消費國家地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美國生産20%的牛肉,消費實際消費量的20.5%,這是一個淨進口國;
2008-2019年全球牛肉消費趨勢
牛肉貿易
2019年全球牛肉出口量為1102萬噸,巴西、澳洲、印度、美國、阿根廷和紐西蘭是主要出口國之一。
2019年全球牛肉進口量為929萬噸,主要進口國排名第一,占比25.8%,超過第四,其次是美國,其次是日本和南韓。2018年全球最大的牛肉進口國是美國,中國在2019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牛肉進口國,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牛肉進口國。
2. 中國肉牛産業基本資料
活牛儲存/出欄和牛肉生産
下方的綠色條形圖顯示了中國肉牛的存量,包括純肉牛品種、本地黃牛、奶牛、水牛和牦牛,2019年活牛9138萬頭,比2018年增加了近200萬頭。2019年牛肉産量達到667萬噸,産量相對較高,為4500萬頭牛。
2000-2019年中國活牛儲存/柱外和牛肉産量(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國肉牛産業的發展趨勢見上圖。2000年以來,牛肉消費量迅速增加,牛屠宰量也比較大,牛的儲存量一直在下降。發展到近幾年來,由于産業政策的支援,大多數屠宰場、養牛企業也盡量減少過度屠宰,屠宰前将牛育肥至700公斤左右,牛肉整體産量增加,牛的數量相對穩定。
屠宰的牛的數量/屍體的平均重量
據國家牦牛行業技術體系測算:2019年,年屠宰牛頭約3000萬頭,胴體總産量約770萬噸,淨肉産量約660萬噸,牛肉産值約5300億元。
在牛肉生産水準方面,屠宰肉牛平均重量約為249公斤/頭,其中育肥田施肥技術較高,雜交犢牛體重平均達到330公斤/頭,中型地方黃牛平均體重達到250公斤/頭,南方地方犢牛平均體重達到160公斤/頭。
肉牛養殖規模變化趨勢
大規模養牛的趨勢明顯,規模不斷擴大,但規模比重仍然較低。2017年,中國将有1000多個大型養牛場,其中大部分是1-9頭的小農戶。50多個大型養殖場(戶)占比不到2%,遠低于奶牛養殖的規模。
不同體型的肉牛飼養員數量
不同規模養牛場對我國肉牛産業的貢獻率
主要是按牛群的數量從列中出來來數。100多個大型肉牛養殖場出的牛頭數量占我國牛總出欄的16%-17%,占比很低;
2008-2017年我國不同規模肉牛養殖場比例不成比例
肉牛養殖的成本效益
下圖顯示了前幾年國家牛肉牦牛産業技術體系産業經濟研究室調查統計的不同規模養殖肉牛的生産效率,超效率值越大,生産效率越好,盈利能力越強。在全國範圍内,平均養殖規模為60-70頭的效益最好,其次是200多家養牛場的規模。
我國不同養殖規模肉牛的生産經營效率
生産價格指數
生産價格指數是目前年份的價格與上一年價格的比率。将前一年視為100,如果指數高于100,則價格處于上漲狀态;
主要畜産品生産價格指數變化(上年100個)
專注于牛、豬、奶三大行業。從上圖可以看出,豬是所有畜禽行業中波動最大的,2019年生産價格指數已經超過150;牛奶的波動周期與豬的波動周期基本一緻;而牛肉的生産價格指數很小,大多在100以上,是以牛肉價格在2000年以後大多在上漲,除了少數幾個時期豬的價格會略有下降,但很快就會回升。
消費與産出的差距逐年擴大
下圖顯示了肉牛行業消費與産量的差距,表明趨勢非常明顯,差距越來越大。從圖中可以看出牛肉行業的機遇,牛肉消費需求持續增加,也可以看到挑戰,牛肉産量增長緩慢。
滿足我國肉牛消費需求的管道有哪些?一是增加産量,但增産非常緩慢,這與牛的繁殖周期和生理特性有關,不可能迅速增加。其次,通過進口增加進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但由于世界處于牛群短缺狀态,未來繼續增加進口可能越來越困難。
進出口量的變化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2008-2019年中國牛肉進出口基本接近指數增長模式,預計2020年進口量将超過200萬噸,但許多海鮮和肉類的進口可能會因疫情的影響而受到限制。
2008-2019年中國牛肉進出口趨勢
消費預測
根據國家牛肉産業技術體系産業經濟研究室的長期預測顯示,到2050年,牛肉消費量将是現在的兩倍。是以,為了滿足中國未來的牛肉消費,增加進口是途徑之一,但進口量畢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途徑是找到增加我國牛肉産量的途徑。
中國牛肉消費中長期預測
方案A是根據公式(總産出-出口量加上海關進口量)/總人口計算的。
情景B是根據公式(總産出-出口量、海關進口、走私進口)/總人口計算的。
走私牛肉的進口量計算為100萬噸。
3. 新冠疫情對中國肉牛産業的影響
根據國家牛肉牦牛産業技術體系釋出的研究報告:
經濟損失
新冠疫情給牛肉牦牛産業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達170億元,包括:奶牛(影響約900萬頭)及其繁殖(約75億頭)、減肥和減重(約55億頭)、壓棒浪費(約35億頭)、未處理死者(約1.5億頭)、 屠宰和加工"缺米花盆"和銷售不佳和高薪勞工(約7億),以及高薪勞工在育種方面(約0.6億)。
隐性風險預測
由于疫情的影響,2020年種牛養殖受到影響,到今年年底,牦牛産量下降,據預測,奶牛至少減少450萬頭公牛,我國将在2022年春秋三季,集中缺産約130萬噸牛肉,按2019年平均價格70元/公斤計算, 經濟價值91億元。這種供應蕭條對2022年穩定的牛肉消費構成了隐性挑戰。
減輕貧困的壓力急劇增加
在我國公布的831個貧困縣中,有537個縣有養牛業幫助貧困人口,因為養牛業前景光明,整個畜牧業相對穩定。扶貧奶牛存量約為510萬頭,據牛存欄35%受本國家調研結果計算,有約135萬頭抗貧困奶牛因空載和人工成本、缺料減肥和重量化、空柏忌期牦牛效益損失等原因,直接損失了11.5億元。要恢複到新冠冕疫情前的水準,至少需要同樣多的實力,這将使到2020年完成"全面消除貧困"變得更加困難。
4.中國牛肉産業發展趨勢
牛肉高湯和牛肉生産
我國牛肉供需差距日益擴大,将繼續推動肉牛産業的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援将進一步增加牛肉庫存和牛肉産量,但在短期内不會顯著增加。
此外,消費者對牛肉的需求将持續增加,擴大牛肉進口成為填補市場空白的重要手段。
産業發展模式
預計肉牛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标準化将繼續提高,這是所有畜牧業的趨勢。這"三"包括單一大規模和"小集團、大規模"兩種模式,我們相信"小集團、大規模"模式将是我國未來養牛的主要模式。
品種格局變化
肉牛地方資源節約利用循環格局将繼續加強。形成了"點保護育種、表面雜交改進"和"保護先行,促進保護、儲存、結合"特色的肉牛産業發展模式。特别是在當地物種存量高的南方,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這種模式很難維持,而隻是為了保護。
農業成本和效益
我國肉牛行業市場整體良好,活牛價格和牛肉市場價格均創下新高,種牛養殖效率優勢逐漸顯現,生産管理精細化程度仍是決定肉牛養殖投資回報的核心因素。
預計越來越多的企業将通過延伸産業鍊來提高經濟效率和業務穩定性。
産業政策
國家層面與肉牛産業相關的政策将繼續落實"好種子補貼"、"疫苗補貼"、"食改飼喂"、"環保獎補"等政策,地方政府在基礎擴産、養牛保險、産業扶貧、綠色發展等領域繼續實施不同标準的扶持性補貼政策, 結合當地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2020年,中央1号檔案明确提出在優先保護"三農"投入下推進"養殖圈地"、"遵法抵押融資",這将對解決我國肉牛養殖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昂等問題起到積極作用。
<h1級"pgc-h箭右">二,雲南省肉牛産業發展機遇</h1>
1. 雲南省肉牛産業現狀
牛群和牛肉生産
雲南肉牛存量800多萬頭,全國排名第二,僅次于四川,而且差距很小。不過,雲南牛肉産量不高,全國排名第七,主要與生産水準有關,也與牛品種有關,雲南養殖地較黃牛,單頭牛肉産量相對較低。
2018年全國各省市牛庫柱及牛肉産量
牛肉生産效率
每個省市都通過牛肉生産力顯示了牛肉生産水準。牛肉生産率的計算公式是肉牛的列數除以牛肉産量。肉牛的生産水準和生産方式從下圖可以看出。雲南平均生産22.5頭牛1噸牛肉,牛肉産量在全國排名較低,而山東、河北、吉林、天津、遼甯、安徽生産1噸牛肉隻需要不到10頭牛。其實這些資料和生産模式也有很大關系,山東、河北主要以養肥牛為主,不養牛,儲存量不高,用于屠宰肉的柱數相對較高,雲南可以與貴州、湖南、江西、湖北等南方地區,以相同的模式來比較生産水準。
全國各省市的肉牛生産率(牛群/牛肉産量)
趨勢
2000年至2019年,雲南省肉牛存量相對穩定,為700-800萬頭,但牛肉産量大幅上升,從10多萬噸增至近40萬噸。從這個角度來看,雲南牛肉的整體生産水準一直在提高。
2000-2019 雲南省肉牛産業發展情況
州和市條件
雲南省前三大牛庫柱是曲靖、文山和紅河等州,占全省總存量的43.46%。文山縣肉牛列在全省排名第二,牛肉産量也居第一。
2018年雲南省各州市肉牛産業現狀
文化的規模
雲南省肉牛養殖規模與全國基本持平。可以看出,2019年雲南省将有1000多個大型養殖場,1-9個小農戶有140多萬戶,規模相對較低。
雲南省牛規模養殖表(農場/戶數)
養殖模式
根據全國牛肉牦牛行業技術體系專家黃碧芝的調查結果:
農業區養殖模式 雲南省家庭養殖肉牛盈利戶主數量為20-50頭,其中0-40%為育肥牛,需要完整的勞動力,不需要投資大型設施裝置。農業區50-100頭以上牛的圈養養殖模式的盈利能力較低。
草坡養殖模式 放牧牛的利潤規模一般為50-300頭,其中牦牛和貨架牛占20%-40%,需要1-1.5個完整的勞動力,不需要投入大規模的設施裝置。利潤點是銷售牦牛和淘汰奶牛,生産成本相對較低。
屠宰加工和産品流通
屠宰加工 雲南肉牛屠宰加工主要以千家萬戶屠宰為主。據初步調查,目前全省有16家大型屠宰場,年屠宰能力134.4萬頭,實際開工率較低,需要完善産業鍊,進一步提高養殖和加工兩個階段的實際效益。
産品流通 牛肉産品以熱鮮牛肉、冷凍牛肉和少量熟牛肉出售,缺乏規模、品牌、市場導向的深加工産品,加工附加值低。
第2章 雲南省肉牛産業的機遇
政策支援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秘書長通路雲南期間提出的"立足資源多樣性獨特基礎,打高地特色農業牌"的重要教學要求,雲南省将牛肉産業列為八大重點産業之一,打造了世界級的"有機食品品牌"。
雲南省在綠色有機肉牛生産基地建設、綠色有機飼料配套培育、提高綠色有機播種水準、提高産品加工能力、市場開發能力、重點培育大水龍頭、培育雲南牛肉品牌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扶持政策和分階段目标。
雲南省農鄉廳釋出的《雲南省肉牛産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确了牛肉産業的行動目标:到2020年将雲南省肉牛産業發展成為1000億級産業。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程序的重要切入點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内容,雲南牛産業的國内外市場前景廣闊。
雲南省肉牛産業三年行動計劃年度規模目标
資源優勢
雲南自然條件豐富,水熱資源豐富,屬于中國南方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充足。植被覆寫度高,恢複力強,生态環境好,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發展,食草動物養殖,雪災、旱災和風災等自然災害少。
飼料資源 豐富的草原資源:草原面積2.29億畝,草原1萬多畝,草原1177塊,天然草原占總土地面積的40%。農作物稭稈及農業産量3500萬噸/年以上:玉米稭稈1643萬噸、稭稈529萬噸、小麥稭稈74萬噸、甘蔗葉650萬噸、甘蔗汁455萬噸、香蕉莖葉339萬噸、油菜稭稈95萬噸、柑橘皮殘渣44萬噸。
雲南省牛資源已獲批五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西蒙塔爾國家核心育種場、短角牛國家核心育種場、文山峰牛國家核心育種場、滕沖槟城河水牛核心養殖場和雲嶺牛國家核心養殖場,位居全國第一。
雲南充分利用牛資源優勢:文山州重點建設文山牛,楚雄縣重點建設黃牛,寶山市重點建設槟城河水牛,德洪州重點建設德宏水牛,帝慶州重點建設中甸牦牛,怒江州重點建設單一龍牛。
邊境區位優勢
雲南省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家接壤,主要從上述國家進牛。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強邊境管制,走私活牛和牛肉相關産品的風險和成本大幅增加。
未來發展方向:集聚國外肉牛資源進行養殖、屠宰,牛肉産品運回中國,通過雲南輻射全國,有望為雲南省肉牛産業提供年産值超過100億元。
市場優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的資料,南方牛肉産量占全國總量的27%,牛肉消費量占57%(不包括港澳台),這意味着南方牛肉消費的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北方或進口支援。南方牛肉短缺,北方南方或北方南方的肉類導緻南方牛肉價格上漲,前14個省份的牛肉價格都在南方,南方牛肉産業具有"近水底"效益。
3. 前景
首先,從我國來看,肉牛産業具有廣闊的發展機遇和光明的前景,但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如産量增長太慢跟不上消費需求等。
其次,南方肉牛産業的崛起将改寫中國肉牛産業的版圖,預示着中國肉牛産業整體的新跨越。北方肉牛産業發展已達到瓶頸期,南方許多資源優勢尚未發揮。
第三,雲南肉牛産業現已成為我國南方肉牛産業的先進代表。雲南肉牛産業的發展将為南方肉牛産業帶來一個非常好的頭顱,雲南肉牛産業發展良好,南方肉牛産業也将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