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人員到野外進行科研考察,主要目的是調查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全程超過15600公裡,曆時75天。在這裡,我們邀請科學考試組的成員分四個階段進行體驗,告訴您考試的内容以及他們所見所聞。
林芝地區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埠河中下遊風景秀麗,許多地區素有"藏江南"之稱。本地區屬濕潤氣候,熱帶、亞熱帶、寒帶氣候并存,是典型的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平均海拔約3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垂直落地帶。
我司在林芝地區的科研考察主要地點包括:博米縣一公鄉、八人鄉、茂特縣。

西藏林芝區 - 博米縣義貢鄉白玉溝
西藏林芝地區 - 波米縣八卦村全景
西藏林芝地區 - 雨墨
波米縣 -義貢鄉
2020年5月26日上午,我們從拉薩出發,下午抵達同邁,正式開始了這次鄂岡科普野外采集。
收集一張義貢團隊的照片
在Dava老師和Tsaba學生的幫助下,現場教育訓練幫助我們收集了網叔。
埃貢鄉工作環境 - 放置馬來網和黃盤
我們在林芝地區的工作主要是與青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達瓦教師團隊一起完成鄂岡-八角-莫特探險。這使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容易,并消除了我們與當地居民之間溝通的障礙。從同邁到鄂岡40多公裡的盤山路,因為埃貢沒有地方住,我們晚上住在同邁,白天到埃貢收集。
清晨擺放着李先生和小吳哥的黃色盤子
張丹同學在牛群中掃網。在義貢牛無處不在,放置馬來人的網可能很快就會被牛破壞,放黃盤子的時候可能會等着收集牛已經喝幹淨了。
收集的标本在野外使用現有條件及時處理(由于高溫,如果不及時處理,标本會迅速變幹)。
簡單的午餐,為您的身體充電
當場研究西藏野花的張丹
在大太陽的映襯下,将蜜蜂射回小吳哥的巢穴
說到一公,我不得不提到黃福生先生。在早期的西藏科學考察中,黃福生先生(文章末尾介紹的人)曾多次通路過這個地區,根據對這個地區的了解,黃先生後來提議将宜貢列為保護區,以增強人們對這片潔淨土地的保護意識。黃先生為西藏昆蟲學考試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們目前的研究和調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福生先生談西藏科學考試
在去吳彥如先生家之前經常見到黃先生,也是因為我多次進過西藏,我和黃先生也有一個話題。黃先生說,在去Mote檢查之前,都是從龍開始走進Mote的,檢查時間從2個月到3個月,甚至更長,中間可能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當老先生說到西藏時,當他談到他在西藏的經曆時,他的眼睛閃閃發光,這種感覺可能是我一生中永遠無法超越的。時間轉瞬即逝,時代瞬息萬變,我很高興我處在一個好時代,相比老一輩科學家付出付出的努力,我這一代人仍然需要繼續奮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廣,走得更遠。
黃先生與我的導師朱朝東合影
上圖:1973年在對西藏東南部的阿紮貢拉冰川進行調查時,采摘了冰川跳躍昆蟲。翟志成(左四)、馮玉健(右2)、蔣志華(左5)、黃先生(右3)
下一篇:1974年,西藏莫特尋找鳍缺失昆蟲
博米縣 - 八人鄉
5月30日,一公的工作基本完成,八人鎮轉移。從同邁到八人村需要三個半小時的車程。路況不是很好,沿山出路,全是土路,山的另一邊是一條湍急的河流。
在前往巴蓋村的路上
八家夥鄉安裝馬來網絡
八家夥鄉 - 探險隊與當地村民合影
在八人村的農田邊緣安裝馬來網的人。
在Bagai村,在村長的幫助下,兩名當地人幫助我們安裝了馬來網,并定期收集馬來網的标本。
在兩名村民的幫助下,八街鎮的馬來網絡安裝工作順利完成。
原計劃是去八卦村3天,但是我們來的時候天氣一直不太好,再加上雨季,擔心遇到山體滑坡被困在鄉下,我們改變了計劃,把馬來網裝回了同邁。
波米科檢查結論:
博米縣 我們主要在義貢鄉和八卦鄉收集。5月下旬到這邊,氣溫略低,感覺是春天剛到的感,早晚溫差比較大,開花植物也不多。
主要收獲:采集樣本約6900份,主要用于膜翅傳粉昆蟲。
黃色圓盤收集昆蟲
花精靈蜂(舌蜂科,舌蜂屬)
工作環境評價:★★
"熱情"的莫特縣
由于我們去墨水是單一輸入和輸出,根據最有效的時間,我們決定在6月1日進入墨水。一路走來,除了翻越加隆拉山的時候路況不是很好,其他的都挺平的,8.m從同邁出發,4.m到達了茂特縣鎮。
一整天(當加隆拉山口開始下雪時,視線并不清晰,路上到處都是"肘"路,泥濘的道路,考驗着司機的技能和經驗)。
照片 探險隊的加隆拉山口(左:Shiren Sangzhu)。左二:李洪亮,左三:石仁巴竹,左四:張丹,左五:吳青濤,左六:大娃,左左七:丹子濤)
在半個月的學習中,我感受到了Mote的"激情"。在Mote的日子裡,沒有最困難,隻有更困難,基本上每天都會下雨,每天11點到15點之間,雨會選擇性地停止兩個小時,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時間。
大雨後積水的道路
每天在雨中墨水掉下來,不是一天沒有交通堵塞。
太陽出來的時候,悶熱潮濕,呼吸困難,有飛蛾和"有點紅"(有點紅),我們每天全副武裝地出發,隻有兩隻眼睛暴露在外,但它們無法抗拒吸血的蟲子。
武裝起來
隻看到腿上有一灘血,沒有蚱蜢的痕迹。
莫特每天都有驚喜,可能突然被困在泥潭裡,也有在你身邊你不認識的蛇,也可能是突然爆胎的車,總的地方是"驚喜"。
到處都是"驚喜"(這是我今天看到的第二條蛇,還有三條沒有顯示)
輪胎突然爆裂(最可怕的不是輪胎突然爆裂,最煩人的就是在沒有小信号的地方輪胎爆裂,然後千斤頂也不工作,每天叫不該叫不稱無能)
酒店處理标本
在大雨中移動蜂巢的人(木蜂在枯木中築巢)
高原科學講座
這次水墨科學考察之旅,除了标本采集,還有一大收獲,就是我們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聯合開展了一場在Mote的科普講座。
科學報告(圖2:北京大學華芳遠研究員,圖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春燕博士,圖4:北京大學博士生任曉軒,圖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所學生張丹,圖6:聽報告的學生)
西藏的次數越多,我們就越覺得我們不僅要看,擷取資料,然後回到實驗室做分析,我們也應該讓更多的人,特别是兒童,了解我們在做什麼,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每年都有那麼多的科考隊伍進藏,涉及方方面面,而第二屆青藏高原綜合科研考察覆寫面相當廣泛,如果每個隊伍能抽出半天時間告訴孩子們,那麼這群成長中的孩子就會不一樣。
茂特科考試結論:
主要收獲:采集的樣品約6880份,主要是膜鳍傳粉昆蟲。
"吸引蜜蜂吸引蝴蝶的人"
Mote bee類(上圖:隧道蜂分支隧道蜂屬;蜜蜂分支木蜂屬)
黃福生先生簡介:
黃福生1932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個漢族人。195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1957年至1962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一直從事昆蟲分類的研究,在生物地理學研究中提出了:現代生物目之間的分化程度表明了不同大陸的曆史淵源的新觀點。多次探索青藏昆蟲系統,探索其起源和演替,并首先提出青藏高原昆蟲區的獨立意義,共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書籍和主編共8本16本昆蟲學書籍。已經發現了四個新屬,三個新的亞屬和50多個新物種。西藏首次發現有翅昆蟲填補了我國的空白,在西藏的阿紮貢拉冰川上發現了一種新的冰川跳躍昆蟲(彈尾),随後出版了兩種世界上最大、最特殊的雙尾珍稀昆蟲。曾獲全國科大獎、荒野科學研究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與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多項殊榮。
本期的主要參與者:
張丹: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所學生,大學考故事的叙述者
吳慶濤(小吳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李洪良(李先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Dava: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精通當地語言
丹志濤: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生
石仁巴竹: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石仁桑珠:司機
關于埃貢:
一公和同邁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南古雅暖濕氣流穿過鴨綠藏埠江大彎,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義貢位于西藏東部,位于喜馬拉雅山北坡以北的小峽谷,義貢北部是念青塘峨山,南面有巨大的喜馬拉雅山系,正南面是一座高山——海拔7780多米的南迦巴瓦峰, 西邊是彩色的泰拉塊,東邊是級聯的跨山切割。是以埃貢是高緯度地區一個非常狹窄和封閉的丸谷,這真的很難在地圖上标注。這些地理位置應含有非常有限的生物量,生物多樣性将受到限制。但除此之外,迹象卻恰恰相反。義貢的生物保護區豐富,生物多樣性極其複雜,蘊藏着許多古老而稀有的物種(引自朱朝東部落格——黃福生先生關于保護一公生物資源的建議)。
關于Mote:
默特縣位于西藏東南部,在鴨綠藏布河南坡、喜馬拉雅山東部和崗志嘎布山脈,是中國最後一個在鴨綠藏布河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之前流經中國的縣。鴨綠藏埠大峽谷主段位于縣境内,屬于喜馬拉雅山東一側亞熱帶濕潤氣候帶,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氣溫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護最好的地區。摩特也是中國最後的路縣,素有"收藏天堂"之稱,甚至很多業内人士都表示,沒有來莫特就等于沒有來西藏。
下一期已公布
希馬南-寨卡澤調查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