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的問世,同分子病毒學的大科學,讓很多沒有醫學背景的人打開逆轉錄病毒閉口逆轉錄病毒的補酶,但不幸的是,他們的知識來自那些思想不開放的人,小規模的知識和了解是很成問題的網上文章,讓很大一部分中國人進入了陰謀論的思維模式。
在這裡争論是沒有意義的,隻是講述了逆轉錄病毒發現的故事。
故事始于一百多年前。
1.
1909年的一天,紐約長島的一位農民帶着一隻母雞,把它撣在地上曼哈頓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

從名稱可以看出,洛克菲勒研究所成立于1901年,得到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支援,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第一家生物醫學研究所,參考模闆是1888年成立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以及1891年成立的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成為美國醫學研究中心。
美國的醫學研究始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四大專業之一的威廉·韋爾奇(William Welch),1875年,我們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他去了德國兩年,在那裡他與包括科赫在内的幾位碩士一起學習,然後在紐約大學醫學院建立了一個實驗室。 1884年成為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第一位教授,後來成為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并創立了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兩年内,韋爾奇接待了16名弟子,被稱為美國第一代醫學研究人員,韋爾奇成為美國醫學研究的創始教師。
洛克菲勒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是韋爾奇的弟子西蒙·弗萊克斯納。
農夫拿着母雞繞着洛克菲勒研究所轉了一圈,空空如也沒見人,才意識到那天是周末,原來的科學家也想休息一下。農夫不甘心跑,一個接一個地敲門,不容易有一扇實驗室的門打開,開門是一個剛進入中年的男人。
佩頓·勞斯(Peyton Rouse)出生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在的馬裡蘭州巴爾的摩,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初次學生,畢業後前往洛克菲勒研究所進行醫學研究。
洛伊斯放棄了周末,在實驗室裡做了實驗,冷冷地看到一個農民拿着一隻雞,趕緊解釋說這是醫學研究所,向農貿市場出售農産品。
農夫摘下帽子敬禮,指着母雞右胸上的一個腫塊,說家裡的母雞有個大腫塊,他怕傳染病影響其他雞,就去當地農業局求助,農局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建議他來這裡求助。
勞斯以為農局夠糊塗了,我們不是獸醫,但看着農夫的臉真心實意,實在不能張開一張壞嘴拒絕,于是就邀請農夫進屋。
農夫抱着母雞進了實驗室,裡面裝滿了測試儀器和裝置,像劉薇一樣進了大觀園,兩隻眼睛都不夠。
勞斯收拾好試驗台,讓農夫把母雞放在試驗台上,開始檢查。
這時,農夫早早地給家裡其他的雞患上了同樣的疾病擔心,忘了走出九雲,看着科學家仔細檢查他的雞,忽然覺得他的雞可能對醫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先生,我的雞怎麼了?"
洛伊斯置若罔聞,專心緻志地檢查這隻雞。
過了一會兒,洛伊斯擡起頭,告訴了農夫你雞身上的病,他必須仔細研究。
意識到科學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農民同意勞斯對雞進行手術并切塊。
勞斯想了一會兒,以為自己沒有獸醫技能,告訴農夫,切掉腫塊,先切掉雞頭。
農夫覺得沒有必要帶着一隻無頭雞回去,他有些遺憾道地别。
是以消失在曆史中,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2.
把農夫送走後,勞斯拿出一把刀,切掉了雞脖子,然後把死雞收起來,消毒,打開胸膛去掉腫塊。
在切除腫塊後,Lawes切開了一塊來做病理學,發現它是一種惡性肉瘤。
當時,對惡性良性腫瘤的認識還很膚淺,勞斯的思想受到了農夫的擔憂的影響,也認為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可能會從一隻雞傳給另一隻雞?是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它是否會傳染的問題。
Lowes設法找到了相同型号的母雞,切開了一個惡性良性腫瘤并将其移植到母雞身上,幾天後,他興奮地發現母雞也患有肉瘤。
接下來,Lowes希望找到感染源,既然可以,那麼一定有某種微生物。他首先過濾掉了惡性良性腫瘤細胞,發現它們仍然可以傳播。然後用膜過濾掉細菌,發現它們仍然具有傳染性。是以他認為感染的來源是病毒。
此時,病毒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因為電子顯微鏡還沒有出現,看不見病毒,隻能采取排除方法,根據病毒比細菌小的特點,通過過濾掉細菌,如果也具有傳染性,就認為存在病毒。此外,當時尚未确定病毒的寄生性質,而是病毒像細菌一樣具有單獨生存的能力。
Lowes成功地将肉瘤遺傳給母雞幾代人,成為第一個證明該病毒可引起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人。1911年,他在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官方期刊《實驗醫學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不幸的是,勞斯的發現太先進了,當醫學界更加認同惡性良性腫瘤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他的發現,同行們認為要麼他沒有過濾掉惡性良性腫瘤細胞,要麼根本就從惡性良性腫瘤中長出來,再加上勞斯是這個領域的新人,沒有人重複他的實驗,讓羅爾斯氣餒, 離開癌症研究領域。
随着病毒學的興起,勞斯的研究開始受到關注,他從1926年開始被推薦諾貝爾獎,但研究的價值并沒有得到重視。在20世紀40年代電子顯微鏡發明後,Lowes發現的病毒,即基于羅爾斯的肉瘤病毒(RSV),在電子鏡下得到證明,并在1955年的《病毒學》雜志上重新發表。
1961年,RSV被鑒定為RNA病毒。
1966年,55年後,洛伊斯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87歲,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最年長的人。
勞斯因壽命更長而獲得諾貝爾獎,而RSV是諾貝爾獎的寵兒,而勞斯并不是唯一一個因RSV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3.
1955年大學畢業後,霍華德·特明(Howard Temin)從賓夕法尼亞州來到加利福尼亞州,成為加州理工學院雷納托·杜爾貝科(Renato Dulbecco)的研究所學生,主修胚胎學,一年半後,Temin的興趣轉向專注于動物病毒學。Durbeco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動物惡性良性腫瘤病毒,它允許Temin與RSV接觸,并且在研究中觀察到RSV與受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1959年,在獲得博士學位後,Temin繼續在Durbeko實驗室擔任博士後學生。1960年,Temin回到東部,并被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McArdle癌症研究實驗室聘為病毒學家。
這是一個非常寒冷的領域,因為到這個時候,癌症和病毒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不僅如此,當Temin來到麥迪遜時,他發現配置設定給他的實驗室位于一棟看起來要倒塌的建築物的地下室,他的辦公室看起來像一個壁櫥。Temin不得不借用伊利諾伊大學一個朋友的實驗室來繼續RSV研究,并等到實驗室準備好在麥迪遜安頓下來。
Temin對RSV的研究很快面臨着RNA病毒的挑戰,而不是DNA病毒和其他惡性良性腫瘤病毒,當時主流科學上認為是DNA到RNA,然後是蛋白質,那麼RSV病毒是如何複制的呢?
Temin提出了"前病毒"的概念,他用抑制DNA表達的抗生素linein D進行了實驗,發現"前病毒"是DNA或位于細胞DNA中,這意味着RSV有一個将RNA轉化為DNA然後合成RNA或逆轉錄的過程。
Temin是病毒學界的無名人物,他的逆轉錄概念自然被學者嘲笑為邊境學院一個小人物的妄想。
Temin的導師Durbeko也不是一個弟子,1962年,Durbeco離開了加州理工學院,被新成立的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聘用。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是該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他将DNA複制到RNA到蛋白質的過程正是克裡克所堅持的。
1965年,Durbeco招募了一位獨立研究員David Baltimore,他後來在27歲時提出了自己對這種病毒的分類。
4.
巴爾的摩和特明一樣是猶太人,兩人都畢業于斯沃斯莫爾學院,但五年後,兩人在斯沃斯莫爾學院沒有交集,在獲得博士學位期間和之後,巴爾的摩在洛克菲勒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MIT)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學習,專注于脊髓灰質炎病毒。
到達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後,巴爾的摩緻力于脊髓灰質炎病毒的RNA複制。
1967年,巴爾的摩聘請了愛麗絲·黃(Alice Huang),她是一位博士後,出生于南京的華裔美國科學家,和羅斯一樣,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鐵杆,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68年,應即将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薩爾瓦多·盧裡亞的邀請,巴爾的摩回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微生物學系副教授,黃世厚陪同他前往密歇根州,并于當年10月結婚,并相識。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黃的研究重點是感染馬,牛和豬的疱疹炎病毒(VSV),這是一種單鍊RNA病毒,可以研究以了解病毒的複制。她來到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在那裡她在巴爾的摩實驗室學習VSV。
當他們到達麻省理工學院時,他們發現該病毒具有RNA依賴性RNA聚合酶。之後,黃世厚繼續學習VSV,這種癡迷讓她和諾貝爾獎失去了雙臂。
巴爾的摩轉向了另外兩種病毒,羅氏大鼠白血病病毒和羅爾斯 - 西格蘭(RSV)。
1970年,Temin和Baltimore發現了這兩種逆轉錄病毒,這一發現完全重寫了病毒複制的教科書,後來被稱為逆轉錄病毒。
逆轉錄酶的發現是無可争議的諾貝爾獎,以異常快的速度頒發,1975年,僅僅五年後,巴爾的摩和特明的導師,巴爾的摩索爾克生物科學研究所的老闆Temin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就黃世厚而言,他已經去世了諾貝爾獎,因為他太喜歡VSV了。
諾貝爾獎頒獎時,巴爾的摩隻有37歲,而特明隻有40歲。
羅斯的病毒史尚未完成。
1979年,Harold Varmus和Michael Bishop在研究RSV時發現了第一個引起逆轉錄病毒的基因,并于1989年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就這樣,1909年的一隻病雞催生了三項諾貝爾獎。
懷裡抱着病雞走進洛克菲勒研究所的農民,沒想到他會為現代醫學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