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恐龍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恐龍和太空。
這兩個話題引人入勝,充滿童年遐想,激勵着幾代人進入科學之門。恐龍有着不尋常的大小和外觀,強烈反映了時間的深度。深空是發現和冒險的天堂,無數年來一直吸引着人類。
但是由于恐龍被困在地球上(這一限制是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将它們視為太空生物似乎是荒謬的。然而,正如《侏羅紀公園》中的混沌理論家伊恩·馬爾科姆(Ian Malcolm)所說,生活總能找到出路(至少在小說中是這樣)。
在任何搜尋引擎中輸入"太空恐龍"或"恐龍宇航員",你會看到無數奇怪的橋段:在"神秘博士"中,有抱負的人将恐龍送入太空;在"星際迷航:旅行者"中,沃斯人是智能生物鴨嘴獸的後代,鴨嘴獸在白垩紀 - 白垩紀滅絕後離開地球尋找新家園,而在"加爾文和霍布斯老虎"中,恐龍駕駛宇宙飛船。
還有不太知名的作品,如恐龍星球和龍隊長。在《恐龍奇幻小說》中,有一整章是關于蜥蜴外星人的曆史,他稱之為"太空恐龍"。此外,動畫電影《恐龍人》也在1987年播出。
将恐龍送入太空的熱潮甚至蔓延到科學領域。化學家羅納德·布雷斯洛(Ronald Breslow)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談到了太空恐龍的想法。現在,恐龍真的進入了太空, 但是它們已經死了—— 多個恐龍化石已經進入了軌道。
為什麼科幻作品如此熱愛太空恐龍?這種早已滅絕的地球生物渴望存在于宇宙的其他地方,這與我們的思維方式有什麼關系?
作為一個太空恐龍迷,我十多年來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很清楚,太空恐龍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荒謬,但往往反映了我們對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中狀況的恐懼和希望。以下的太空恐龍有着悠久的曆史,希望能受到啟發。
<h1>太空恐龍的起源</h1>
19世紀末,第一波恐龍熱潮席卷北美和歐洲,播下了太空恐龍的種子。當時,在兩位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和奧特尼爾·查爾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的影響下,公衆對恐龍着迷。
從19世紀70年代到1990年代,科普和馬什在美國西部旅行,拼命地挖掘恐龍化石,試圖超越對方成為頭号古生物學家。兩人發現了130多種新的恐龍物種。
這些滅絕動物的遺骸被運到自然曆史博物館,在那裡它們的大小和奇怪的外觀讓觀衆感到震驚和難以置信。但吸引人的不僅僅是他們龐大的身體,還有他們所代表的範式轉變。
"19世紀末,人們經曆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和科學革命,他們對世界在各個層面如何運作的看法被徹底颠覆了。《古生物學藝術:史前曆史的想象》(Paleontological Art: An Imagination of Prehistoric History)一書的作者佐伊·萊斯卡茲(Zoe Lescaze)說。
在此期間,西方普遍認為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在大約6000年前創造的。但恐龍将這條時間線掃入垃圾箱,迫使人們想象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存在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時代和生命形式。
"我認為,人類的重要性、我們自己生存的安全感和上帝的愛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為我們發現上帝會抹去他所創造的東西。"這非常令人不安,"萊斯卡茲說。"
史前大規模滅絕的發現伴随着人類引起的滅絕事件,例如鴿子和瀕臨滅絕的野牛的消失。在美國邊境發現的化石證據表明,整個動物種群可能會突然死亡,雖然人們感到沮喪,但它們正在加速同一土地上當代動物的滅絕。
它已經了解了,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就存在其他生物。當人們(有點)适應這種觀點時,人類與恐龍戰鬥的想法開始出現。人們熱切地幻想着恐龍與人類之間的戰鬥,恐龍往往代表着兇猛的怪物,而人類擁有先進的武器和合法的優越感。
畢竟,對于西方人來說,探索世界、研究技術和征服自然,沒有比面對地球野蠻曆史的化身更大的理由了。
<h1>邊境龍</h1>
芝加哥大學的媒體曆史學家W.J.T.米切爾(W.J.T. Mitchell)在《最後的恐龍之書》(The Last Dinosaur Book)中深入研究了狂野西部主題與恐龍形象之間的聯系。這隻是邁向太空恐龍的一小步。
"這和恐龍、美國邊境和外太空不是一回事嗎?""'太空,最後的邊疆'是20世紀版本的美國夢,"米切爾說。"
恐龍生活在儒勒·凡爾納的"地球之心之旅"的地下深處;在亞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中,恐龍躲藏在叢林高原中;在弗蘭克·麥肯齊·薩維爾(Frank Mackenzie Saville)的《南牆之外》(Beyond the South Wall)中,恐龍在南極洲突然出現;和古斯塔夫。恐龍在古斯塔夫·W·波普(Gustavus W. Pope)的《金星之旅》(Trip to Venus)中的系外行星上出現。
在金星上建造恐龍的想法非常受歡迎,以至于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認為有必要在1980年美國公共電視台播出的《宇宙》(Cosmos)一集中親自消除這種謊言。
薩根解釋說,在20世紀早期到中期,人們普遍認為恐龍可能隐藏在金星溫暖的熱帶雨林中。但蘇聯金星探測器後來證明,金星上的環境像地獄一樣惡劣。
像火星上的運河一樣,金星恐龍是望遠鏡性能提高的結果。更強大的望遠鏡使天文學家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周圍行星的特征。"火星上的運河"迅速演變成公衆想象中的"絕對敵對的外星入侵者",而"金星上的雲"則變成了"絕對是恐龍星球"。
早在金星探測器降落在金星上之前,天文學家就對金星恐龍的真實性産生了懷疑,但這些富有想象力的陳述仍然影響了許多人。對于"恐龍人"的創作者邁克爾·烏斯蘭(Michael Uslan)來說,這些關于火星和金星的評論激發了他重塑太空恐龍的主題。
"我是嬰兒潮一代,是以我們是最後一代人問這個問題:誰在火星上建造了運河?"金星的雲層下有什麼?它會是恐龍嗎?奧斯蘭說。
"科學趕走了我們的想法。"是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好奇心,"他說。是以,我們創作的科幻作品盡可能地符合太空旅行、技術和恐龍研究的事實。"
是以,一個多世紀以來,太空恐龍主題已經适應了不斷變化的科學和文化景觀。最初,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間,太空恐龍主題反映了對強大文化和野生動物的普遍癡迷,并夾雜着一種不安的感覺,即很快就會沒有未知的領域可供探索。
這些故事将恐龍描繪成狡猾,暴力的怪物,煞費苦心地捍衛對人類角色的殺戮。當代古生物學藝術對恐龍的描繪更加殘酷。
"以前的書總是把恐龍描繪成怪物。兒童系列《太空中的恐龍》的作者Pranas Naujokaitis說:"邪惡的蜥蜴爬行動物高6米,嘴裡有香蕉大小的尖牙。這太可怕了。如果你把這個圖像放在一本書的封面上,你可以得到很好的銷售。"
在那些日子裡,狩獵大型動物是男性氣質的主要表現形式,在這種環境中,人類為殺死恐龍而努力戰鬥的橋梁部分引起了觀衆的共鳴。但到了1940年代和1950年代,動物保護運動開始起飛,因為來自邊境地區的動物被帶到城市的動物園進行大規模展示。于是,科幻作品中的恐龍開始被關在籠子裡供人類研究,不亞于對恐龍的殺殺。
<h1>太空中的侏羅紀公園</h1>
科幻的主題已經從與怪物戰鬥以求生存轉變為捕獲怪物供人們參觀。金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巨猿在骷髅島上的恐龍對手逃脫了同樣的命運,但科幻作品中的許多其他恐龍卻沒有。
作者開始想象捕捉來自遙遠過去(恐龍)和深空(太空恐龍)的動物,并将它們視為動物園動物。
是以,金星恐龍不可避免地在這些故事中重新出現。在1950年3月号的Coronet雜志上,有一篇題為"史密斯先生去金星"的故事,描述了史密斯夫婦參觀維納斯動物園,這是"金星最着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在故事中,維納斯恐龍被描繪成一個"龍形生物",吓壞了史密斯太太。這證明了捕獲它們的合法性,就像它被用來證明殺死太空恐龍的合理性一樣。但20世紀下半葉的動物權利運動傳播到虛構的太空恐龍世界,改變了這些觀念。
以1984年的"恐龍星球幸存者"為例。這本書以伊雷塔星球為背景,那裡的太空恐龍聰明地生活着,它們的祖先來自地球的動物園。故事用太空恐龍來強調人們尊重和了解脆弱動物的責任。
從外星人那裡捕捉恐龍并将其帶回地球動物園也受到野生動物保護運動的影響,例如1976年的小說《孵化》。小說以2149年為背景,講述了一次星際探險隊前往埃裡貢收集太空恐龍的蛋,将它們帶回地球孵化,然後在保護區飼養的故事。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也許是受到蘇聯和美國首次發射軌道空間站的啟發,科幻故事中的恐龍開始遷移到空間站。在Tuff Voyage的中篇"災難之星"中,一群救援人員偶然發現了一艘廢棄的種子船,裡面裝滿了來自不同星球的各種危險生物的胚胎。當然,龍王是大地殺手之王。
在這些"死亡使者"中,龍是唯一的地球生物。但有時空間站上會有恐龍動物園,比如1980年的短篇小說《蜥腳聖母》。故事發生在一艘包含人類改造恐龍的宇宙飛船上。原本打算複活恐龍,為人類娛樂,結果飛船的作業系統失控,造成悲劇。
"在聖地亞哥大屠殺之後,在政治上不可能将恐龍留在地球上。叙述者解釋道。
這個故事有幾個線索:人類對技術的傲慢,生物工程的倫理,以及智能恐龍的誘惑。結合這些情節元素,講故事的人用同情的語言得出了關于太空恐龍智慧的結論。
"我們對中觀一代知之甚少。隻有一點點是裸露的骨頭。叙述者說:"數億年過去了,所有文明的痕迹都被抹去了。他們有語言,詩歌,神話,哲學嗎?愛情,夢想,野心?"
這些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恐龍文藝複興"。20世紀60年代是古生物學有重大發現的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許多恐龍可能是靈活的溫血動物,而一些恐龍可能更聰明。
"我認為恐龍緩慢,笨拙和注定要滅絕的舊印象是完全錯誤的。"20世紀下半葉的新思想更加尊重它們的靈活性,多樣性和适應性,"米切爾說。"
這些小說通常伴随着質疑人類對恐龍的優越性的主題。米切爾指出,恐龍至少可以把滅絕歸咎于小行星,人類可以在不需要外力的情況下自毀。
<h1>恐龍人</h1>
也許智能恐龍崛起的最生動的例子是動畫電影《恐龍人》。這部漫畫的主角是一群拟人化的恐龍,它們可以"變形"成原來的恐龍形态,駕駛着一艘宇宙飛船也像恐龍一樣。
漫畫的創作者之一邁克爾·奧斯蘭(Michael Osland)想創作一個他幼稚園兒子的動畫形象來吸引他,是以他想出了恐龍人的想法,"孩子們被太空恐龍所吸引。"是以有一天早上,當我刮胡子時,我突然想到了'恐龍人'這個詞,心想,'這很酷,但它是什麼?'"奧斯蘭說。'"
恐龍人的故事發生在爬行動物星球上,在那裡恐龍進化成可以在恒星之間導航的智能物種。霸王龍作為對抗方和體面的恐龍人經常打架,而一群被稱為"秘密偵察兵"的人類兒童則參與了這場鬥争。
恐龍人是基于這樣一種想法,即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它們可能會進化成什麼樣子?
這個思想實驗是由1980年代這個思想實驗的興起推動的,天文學家薩根在他1977年出版的《伊甸之龍》一書中對智能恐龍的描述為這個實驗做出了貢獻。
恐龍人乘着這一潮流的東風,其恐龍性格被賦予了許多人類屬性,如語言、文化、載體和技術能力。這是主流作品首次将太空恐龍描繪成比人類更高的物種,從那時起,太空恐龍的故事已經超越了"人類對抗血迹斑斑的怪物",變成了"人類對抗高等生物"。
"我認為一些創作者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認為恐龍是大壞人或殺死怪物,而且有人已經這樣做了。"觀衆變得越來越挑剔,希望看到不同的東西,"《太空中的恐龍》一書的作者Nojo Kates說。
此外,人類傲慢造成的文化焦慮也促成了這種轉變。
"今天,滅絕并非不可能,不僅對一些動物,而且對我們人類來說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恐龍成為圖騰動物的原因,"媒體曆史學家米切爾說。它們象征着人性。恐龍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霸主,"統治着地球"。現在輪到我們統治地球了,但我們似乎正在為自己的滅絕創造條件。"
《恐龍俠》展現了當時的這些環境問題,其主題至今仍能引起粉絲的共鳴。
奧斯蘭目前正在制作一本新版本的恐龍漫畫書,該漫畫書将賦予恐龍羽毛,并将強調氣候變化意識,延續舊漫畫的傳統。
太空恐龍不僅是童年遐想的文化原因,也是當代社會的一面鏡子。
"與遙遠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者對那些生活在現在的人來說都是陌生的。"沒有人見過史前時代,也沒有人見過未來,是以我們可以把最瘋狂的幻想和最富有想象力的想法投射到這兩個時期,"《古生物學藝術》的作者萊斯卡茲說。雖然它們看起來恰恰相反,但它們在時間線的兩端都是分開的,但它們具有共同的特征。"
<h1>太空恐龍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h1>
科幻作品中的太空恐龍,先是邊界的象征,然後是動物園的異域,最後演變成人類智慧的替身。每個人似乎對各種隐喻之間的共性有不同的解釋。
"坦率地說,歸根結底,我認為這一切都歸結為恐龍的魅力。"這就像世界的通用語,"Nojo Kates說。幾乎每個人都喜歡恐龍。"
作家漢斯·蓋爾(Hans Geyer)說,恐龍和太空是"兩個不會消失的話題"。"通過研究這兩個主題,我們可以獲得的知識似乎是無窮無盡的,"他說。
米切爾從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看待太空恐龍。"為什麼人類會想象太空恐龍?"這和我們想象外星人的原因一樣。他說:"首先,如果外星人是惡意的,人類的毀滅就會受到譴責,如果他們是友好的,他們就會引導我們糾正我們的道路,教給我們生活方式。"
在萊斯卡茲看來,太空恐龍代表着一種希望。"如果太空中有恐龍,那麼我們可以在太空中茁壯成長。"也許,面對滅絕和随之而來的深切恐懼,至少我們有希望,"她說。這種希望可能是恐龍。"
歸根結底,太空恐龍反映了人類生命的不斷進化,反映了我們最美好的祝願和最深的恐懼。它們本質上是有趣和虛幻的,但它們也是觸及世界心靈的最直接方式之一。是以,如果你想把握社會的脈搏,想想人類對太空恐龍的想象。
翻譯:于波
校對:李莉
編輯:漫反射
來源:主機闆
<h1>創造:劇院式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具創意的創意</h1>
單擊藍色單詞"了解更多"以擷取更多"制作"突出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