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擔擔面江湖上傳言頗多,有泛指大街小巷擔挑挑兒賣面的,有傳說來自四川達州方向一種加了冬菜的面,最普遍的傳聞是指1841年一個綽号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獨自創制的一款小面,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是以叫做擔擔面。現在,成都送仙橋邊,一家名為“廖爺擔擔面”的老闆自稱他爺爺才是成都擔擔面的創制者,這種颠覆普遍認知的說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進到這家面館,就被他家前廳後廚的設施裝置晃了眼睛,一應俱全的鍋碗瓢勺,竈具台件讓他們的從業人員得心應手,伸展自如。收拾得幹淨利落的店鋪隐含專業廚師的習慣和素養,一切都在有條不紊中進行着。
據他家介紹,廖爺十五歲就創制了擔擔面,或者說,重新呈現了擔擔面的面貌,讓昔日街頭小吃進入到了鋪面店堂,如果屬實,這應該是對成都面食的一種貢獻和傳承,我們應該記住他老人家的名字。實際上,所有的曆史傳聞均來自故事,特别是在我們這個從來不尊重曆史的語境裡。1949年之後,願意或不願意,中國所有的道路都通往一個方向,飯館面坊也不例外,能夠在一種調理中尋到差異化的味道實在難得。也隻有美食才有這個待遇。
“廖爺擔擔面”把握住了這款面的所有江湖傳說細節,半湯,脆臊,鹹酸微辣,但是在香度上卻沒有過分的渲染,感覺經典食語卻沒有有力的表達,平淡無奇也許才是它最初的味道。其實所有的美食都會受到食材,烹饪以及調味中的細微變化引起的味覺差異,這也是中餐非标準化帶來的食後感。缺了一點風騷,過于拿捏,味道反而顯得拘謹。
“金牌海味面”一經呈現便令人眼睛一亮,所有的食材都在标配之中亮相,沒有扭捏之态,卻除小家之氣,工整,有力,色相皆具。可惜剛吃了擔擔面,那味傳說中的味道還在隐約作祟,重口之下,這碗白味面品中的許多細微枝節被強勁的麻辣風味擄掠,淡雅緘默之中,平和的馨香依然籠罩在口鼻左右,隻是沒有體會到那股濃郁的海洋氣息,看來口味不能亂套,紅白分明,濃淡适宜才行。
在與廖家擔擔面第三代傳人廖凱的交談中得知,他也是十二歲就跨進了餐飲圈,跟爺爺廖德勝學做擔擔面,十六歲師從特級面點大師陳代富,1988年随爺爺創辦廖爺爺擔擔面店,随後又跟川菜大師的父親廖賢壽學習川菜,開辦成都著名的那家“金豆花餐廳”并任廚師長,後來在兒子的鼓勵下,一家人掇開了這家“廖爺擔擔面”的大門,由他獨創的那款“金風玉露”面成了他家一款神秘的爆款之作,隻接受提前預訂,還得三份起定,為此,那怕是出于好奇,也要約上三兩個朋友一起前往,看看神秘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