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支姓和河湟小月氏支姓溯源“依諸羌居止”的小月氏小月氏與漢朝的合作彪悍的義從胡軍唯一被載入中國史冊的月氏女性彪炳史冊的支姓佛教大師一代枭雄王世充支姓中的優秀人物

王偉章

<h1 class="pgc-h-center-line">支姓溯源</h1>

支姓是中國百家姓中的一個。《高士傳》裡說,堯帝時候有人名叫支父。《路史》裡說,周朝後代有姓支的氏族。還有一個觀點,張骞通西域,有月氏(讀zhī)人随來中原,他們的後代定居中原就用部族名中的“支”字為姓,以其音與“氏”字讀音同。

在古代,支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琅琊,今山東臨沂就有不少姓支的人家。

在一欄電視節目《奇姓故事》中就采訪了一名叫支友華的老人。老人講,支姓可能是從青海逃到山東,又從山東遷移到安徽來的。在河北省衡水、保定、石家莊和張家口,有支家莊、支麻申、支家村等村莊名稱。

<h1 class="pgc-h-center-line">“依諸羌居止”的小月氏</h1>

《後漢書·西羌傳》介紹了生活在河湟流域的小月氏。由于遭到匈奴的攻擊,他們大部分或者說主體西遷了。班固的《漢書》中記載“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少數沒有西遷進入祁連山南麓與羌人雜居,稱為“小月氏”。

由于其“依諸羌居止”,他們有明顯的羌化傾向,飲食語言略與羌同,其大部落有七支,勝兵有九千多人。後接受護羌校尉鄧訓招撫,鄧訓從其中選了數百人,主要是年輕勇敢者,加以訓練,稱之為“義從胡”。鄧訓經營河湟,深得民心。羌胡痛呼鄧訓早逝,并建“土樓神祠”。

<h1 class="pgc-h-center-line">小月氏與漢朝的合作</h1>

《後漢書·趙充國傳》記載了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小月氏部落幫助漢朝平定羌人叛亂的事件,“長水校尉富昌,酒泉侯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亡虜萬二千人”。

《後漢書·窦融傳》記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率軍征讨隗嚣,窦融率數萬軍隊幫助攻打隗嚣,窦融率領五郡太守以及羌族、小月氏等步騎兵數萬人、辎重車五千餘輛,和劉秀的大軍會合。窦憲大破北匈奴,月氏人由南匈奴單于屯屠何統領。董卓為破虜将軍,也在鎮壓羌胡中迅速發展起來,其帳下聚集、收留、招降了大批“湟中義從及秦胡兵”。董卓借助小月氏等西羌月氏兵,成為東漢末年戰鬥力最強的軍閥。陳壽在《三國志·董卓傳》中評論道:“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h1 class="pgc-h-center-line">彪悍的義從胡軍</h1>

《後漢書·董卓傳》載:“其冬(中平元年),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将軍,殺護羌校尉泠征。伯玉等乃劫緻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北宮伯玉是一個義從胡,他們甚至殺了護羌校尉、金城太守等。後來割據西涼的韓遂、馬騰,帳下亦有較多的西羌月氏兵。

一個曾是董卓女婿牛輔的家奴,名為支胡赤兒的月氏男子,後來還設計殺了牛輔,并且把牛輔的頭砍下來送到了長安。

《晉書·石勒載記》中也記錄了兩個月氏武将,一個叫支雄,一個叫支屈六,他們早年跟随石勒起兵,名列“十八騎”。此外,有支重,亦為石勒大将,曾被東晉名臣褚裒部将王龛北伐時俘獲。

<h1 class="pgc-h-center-line">唯一被載入中國史冊的月氏女性</h1>

《後漢書·梁統傳》記載了一個名為支通期的月氏女子,此女子是東漢六大家之一、外戚梁商獻給漢順帝的美人。

後來,支通期犯了錯誤,漢順帝把她退還給了梁商,梁商不敢将支通期留在身邊,于是把她嫁了出去,梁商的兒子,也就是後來被漢質帝稱為“跋扈将軍”的梁冀,喜歡這個貌美的支通期,派人暗中把嫁出去的支通期偷了回來,藏在别宅。

梁冀的老婆孫壽知道後,趁梁冀不在之時,帶着一群人,把支通期抓了回來,截發刮面,暴打一通,并且打算給皇帝上書揭發梁冀的醜事,梁冀很害怕,磕頭求孫壽的母親幫忙,在嶽母的幫助下,梁冀才躲過一劫。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家族九人封侯,四朝元老。立三帝,毒一帝。後滅族。

<h1 class="pgc-h-center-line">彪炳史冊的支姓佛教大師</h1>

自佛教東傳,來中原弘法,以支姓高僧最多,具有代表性的高僧有支谶(chèn)、支亮、支謙三師徒,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支谶在漢靈帝時遊于洛陽,光和中平年間,傳譯梵文,譯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還譯有《阿阇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東晉名僧支敏度在《合首楞嚴經記》中,稱贊支谶“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存文飾”。且後來譯經者多師承于此人。

漢靈帝時期的支謙,不僅博覽經籍,而且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東漢滅亡後,支謙亦随之避難東吳,受到孫權的重用,拜為博士。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代枭雄王世充</h1>

作為電影《少林寺》中的大反派,隋朝末年與李淵、李世民父子逐鹿中原的王世充,其祖父叫支頹耨。支頹耨死後,王世充的父親支收随母親改嫁到儀同王粲家,改名為王收,後來王收官至懷州、汴州長史。由此可知,王世充應該名叫支世充。

王世充的相貌體型,亦是極具胡人特征,卷發豺聲,開皇中,王世充為左翊衛,後以軍功拜儀同,授兵部員外,隋炀帝時,王世充累遷至江都郡丞。後來,王世充趁隋末農民起義之機割據河南洛陽,建立大鄭政權,但是不久後被李世民攻滅。王世充建立的割據政權,雖然存在時間不久,但這是流寓中原的月氏人在中原第一次建國立号。

<h1 class="pgc-h-center-line">支姓中的優秀人物</h1>

在這個名單中有漢代名儒支曜,後趙大司空支雄,唐代名士支叔才,五代前蜀畫家支仲元,宋代畫家支選,元代四川行省參政支渭興,明代畫家支鑒、湖廣巡撫支可大等,東晉名士支遁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宣揚“色即是空”,被譽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

對魏晉史頗有建樹的唐長儒先生在《魏晉雜胡考》中也認為,盧水胡的種族與小月氏有關。“盧水胡的種族……很可能與小月氏有關……從地域上來看,小月氏的分布與沮渠氏及湟中盧水胡之分布相合。”

在南北朝時期,盧水胡首領沮渠蒙遜曾在武威建立了北涼,蒙遜襲卑和(羌),循(青)海而西,至(茶卡)鹽池,祀西王母寺(青藏鐵路關角隧道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