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口風情之千古項城(鄉鎮)名稱由來

作者:劍嘯西風

項城,作為中原腹地的一座千年古縣,文化傳承淵博,人文景點衆多,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曆朝曆代都為繁華昌盛之地。但繁華昌盛所帶來的就是人稠地少,又加上地處平原地帶資源稀少。

改革開放以來,聰明的項城人看到家鄉“人無一畝地”的現狀,于是紛紛出外闖天下,可以說全國有城市的地方都有項城人的身影。

但作為一名項城人,即使在外地做的在怎麼風生水起,如果被人問起家鄉名稱的由來或地名意義,而說不出是以然來是否會有一絲小小的尴尬呢?

項城名稱由來我在之前已經談過,最近整理了一下各個鄉鎮由來的資料,和老鄉們分享

周口風情之千古項城(鄉鎮)名稱由來

一下咱們老家鄉鎮名稱的由來。說的不詳細之處望老鄉們補充…

南頓鎮

  據《太平環宇記》載:“南頓,古頓子國,後逼于陳南徙,故号南頓,其城令尹子玉所築。”漢置南頓縣,晉惠帝置南頓郡,宋熙甯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明省入項城,清設南集牌,民國時設區。

  孫店鎮

  據傳,明朝末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灣處定居。是以處是虹河上的一個埠口,孫姓為謀生計,在此開設店鋪,後成村名孫灣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孫灣寨,有集。後寨廢,稱孫灣店。民國時期簡稱今名。

  李寨鎮

  李寨原名韓李寨。據建寨碑文記載:清道光(1821--1850)年間,後韓莊韓萬益和小李莊李紅,協定建寨。李姓獻出自己村莊作為寨址,韓姓負擔建寨一切費用。寨建成後,名韓李寨。

賈嶺鎮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此處有一道山嶺,呈西北、東南走向,名十字嶺,又名金雞嶺。後有戶賈姓在此落戶,更名賈家嶺,簡稱賈嶺。

  高寺鎮

  古代,此處有一高丘,名高陽丘。後在丘上建寺,名高丘寺。清同治元年修寨,名高丘寺寨,簡稱今名。

  新橋鎮

  據傳:此處泥河上原建有木橋,名稱無考。明弘治(1488-1505)年間将原橋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橋,故名。

  付集鎮

  據傳宋朝曹娘娘乘船在運糧河上遊玩。船行此地,看到南岸一片茂密的叢林,景色宜人,便棄船登岸遊玩,見幾戶人家生活都很富裕,便說這是富集(富戶集中的意思);到了明初,傅姓家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來此定居,先居傅墩,後從傅墩遷此,傅族财大勢大,說前朝娘娘管不了今朝的事,就改為付集。

  官會鎮

  據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項城、沈丘、銅城三縣知縣,為解決水利糾紛于此會晤,故名官會。

  丁集鎮

  據傳古時候,這裡有個村叫丁村,村頭有集,名丁村集。後來選在集東谷河上建橋,丁村集随之遷移,後來,做生意和逃避匪患的人遷居丁集者越來越多,丁集便逐漸發展起來。

  鄭郭鎮

  《項城縣志》“雜事志·異聞”篇:據傳,該村鄭、郭兩姓結親,鄭夫早亡,郭姓媳婦侍奉牙齒俱落之婆母,以乳汁養之數年,感動上天。清順治三年,此處刮起特大旋風,飛沙走石,大木皆拔,村中房舍千餘間盡被損毀,唯獨郭寡婦四間草房安然無恙。事後,“郭家賢孝女、鄭家好媳婦”,廣為流傳。鄭郭集是以得名。

  秣陵鎮

  “秣陵鎮”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南北朝時期,在項城縣立過“秣陵縣”。明宣德三年(1428),項城縣治從槐坊店(今沈丘縣槐店)遷此,長達525年之久。民國時期為城關區,1942年稱過一段秣陵鎮。1950年,為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亦稱城關區。1953年冬,縣政府遷水寨後,這裡俗稱老城。1982年改為縣轄鎮,定名秣陵鎮。2005年,撤銷秣陵鎮、老城鄉,設立新的秣陵鎮。

  王明口鎮

  王明口起源于北宋末年,北宋末年這裡是一個渡口,義士王明在此以擺渡為生,不論酷暑寒冬,白天黑夜,有人過河随叫随到,從不誤事。并且樂善好施,遇到過河忘記帶錢之人,或窮苦人、乞丐,不受分文,笑顔相送。後來奮起抗金被殺,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裡命名王明口。

  永豐鄉

  永豐原名百家冢鋪。清宣統三年(1911)修案,更名“永豐”,取永年豐收之意。

  範集鄉

  據傳: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後,項羽軍師範增隐居此地。建有府舍、花園、亭台樓閣,頗為壯觀。後起集,名範亭集。清鹹豐11年(1861)趙作賓倡捐修寨,名範亭集寨(又名內建寨)。1947年,拆寨,簡稱範集。

三店鎮

明代中期,太康縣的張氏來此經營鹽店,孫店南虹河的章氏遷來居住,項城秣陵的臧氏前來經商,三家共居一村,故名“三張店”。

喜歡我,關注我,一同交流推廣老家古今文化,讓更多的朋友了解我們老家的舊史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