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道氏短蝦虎(Brachygobius doriae)(圖檔 / wzr)

短蝦虎屬(Brachygobius)是一類廣泛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小型蝦虎,屬内物種商品名都叫做“小蜜蜂蝦虎”。這個名稱非常形象,短蝦虎們的顔色就和蜜蜂一樣黃黑相間,而且個體很小,最大體長僅有4厘米左右。短蝦虎屬目前有9種魚,進口的時候一般都籠統的稱作小蜜蜂蝦虎,不過有時其他有黃黑相間顔色的蝦虎也會被叫做小蜜蜂蝦虎。短蝦虎這類魚分布很有特點,他們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區的沼澤,池塘,緩流小溪等地,基本不會深入内陸。僅有分布在湄公河流域的湄公河短蝦虎(B. mekongensis)會深入内陸地區。而且從現存的研究來看,雖然分布地點多有重疊,但似乎短蝦虎不同種之間占據的生态位并不相同,兩個同等生态位的短蝦虎,也不會在同一個地點出現。根據新加坡的研究,新加坡現存的兩種短蝦虎——卡比倫短蝦虎(B. kabiliensis)和馬來短蝦虎(B. sabanus)之間就有這樣的現象。卡比倫短蝦虎隻分布在汽水域,而馬來短蝦虎隻在淡水區域活動,兩者雖然在同一流域生存,但不會發生共栖的現象。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新加坡的卡比倫短蝦虎及其栖息地,栖息地為紅樹林小溪,是汽水區域 (圖檔來自網絡)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湄公河短蝦虎(B. mekongensis)(圖檔來自網絡)

湄公河短蝦虎(B. mekongensis),短蝦虎中最小的一種,最大體長僅有1.75厘米,這種短蝦虎隻生活在淡水區域,而且是唯一一種會深入内陸地區的短蝦虎,分布地在泰國,高棉,寮國等湄公河流域地區。曾經有過進口,商品名為玻璃小蜜蜂蝦虎,很少出現在市場上。

我們市場上最常出現的小蜜蜂蝦虎有2種,道氏短蝦虎和馬來短蝦虎,這兩種短蝦虎長相非常類似,不太好分,而且在市面上可能都出現過,我這次買到的小蜜蜂蝦虎是道氏短蝦虎。這兩種短蝦虎的差別主要在于道氏短蝦虎的第一背鳍全部鳍條都是黑色,胸鳍的黑色部分覆寫超過胸鳍基部(注意是胸鳍基部不是整個胸鳍)的3分之2,而馬來短蝦虎的第一背鳍有1到2根鳍條是透明的,胸鳍的黑色部分面積較小,覆寫不超過胸鳍基部的2分之1。道氏的成體也比馬來的大一點,道氏可以長到4.2厘米,馬來最大隻有3.3厘米。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道氏短蝦虎(B. doriae)(圖檔 / wzr)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馬來短蝦虎(B. sabanus)(圖檔來自網絡)

道氏短蝦虎(上)和馬來短蝦虎(下),注意第一背鳍和胸鳍的差異。這兩種魚的差異真的是非常小。還有一個差異是許多馬來短蝦虎的背部有一個馬鞍形的黑斑,但這個不是很可靠的鑒定依據,有些道氏短蝦虎也有類似的黑斑。

這兩種短蝦虎的分布地都是東南亞地區,雖然理論上分布有重疊,不過我查到的采集記錄顯示這兩種魚似乎不會在同一地點出現。有理由相信他倆是同一個生态位的魚類,占據沿海地區的純淡水水域。而且因為觀賞魚貿易的原因,這兩種魚在原産地的分布也可能擴大了很多,新加坡的馬來短蝦虎就有很大機率是觀賞魚貿易引入野外的,因為顔色如此鮮豔數量如此龐大的魚類,如果是原生種的話,在新加坡這個面積不大人口衆多的地方不太可能遲至2007才第一次發現。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圖檔 / wzr)

小蜜蜂蝦虎的顔色非常醒目,多年的野外調查都忽略這種魚确實不太可能。美國加州有4件1947來自新加坡的道氏短蝦虎标本,但這些魚基本确定來自觀賞魚貿易并非新加坡野外捕捉。

飼養方面這魚飼養不難,有資料說小蜜蜂蝦虎是汽水魚淡水無法長期飼養,這個說法不對,小蜜蜂蝦虎,無論道氏短蝦虎還是馬來短蝦虎,都是廣鹽性魚類,他們可以長期淡水生存。當然汽水甚至海水都可以活,能活多久就不清楚了。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道氏短蝦虎甚至可以生存在黑水區,圖為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道氏短蝦虎栖息地(圖檔來自網絡)

飼養小蜜蜂蝦虎的缸水流不能太大,因為這魚很小,也不要和很大很兇的魚混養,可以接受人工飼料,不過不是特别愛吃,喜歡吃豐年蝦、水蚯蚓等肉餌。

黃黑雙間 | 經典熱帶蝦虎——小蜜蜂

道氏短蝦虎的苗子(圖檔來自網絡)

道氏短蝦虎可以人工繁殖,幼體沒有浮遊期也不需要洄遊入海,想繁殖的話需要提供人工洞穴,貝殼,陶罐等隐蔽物供他們産卵,産完卵後雄性會護卵,大概7到9天卵就會孵化。

文:wzr

文章轉自:三八水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