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用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 實習生 餘冰玥)佛手瓜被做成飲品“綠山牆的安妮”,杏花雞變身蔥油雞和“轟炸雞”,黑蒜也可成為“黯然銷魂飯”的主料……在一檔名為《隐秘的美味》的扶貧餐車經營類真人秀裡,很多你似乎未曾聽過的“隐秘”食材,在嘉賓們的“創新加持”下搖身一變成為人氣美食,通過“食光車”進行售賣,引人垂涎。
“隐秘的美味”,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懸念感。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被問及名稱的由來,《隐秘的美味》總策劃、國華文旅集團總裁王鵬說,節目中的食材大多來自于廣東的貧困鄉村,藏在“隐秘的角落”。“它們‘養在深閨人未識’,比如廣東的佛手瓜、黑蒜,東西是好東西,但大家都不了解。”而用這些“隐秘食材”研制而成在食光車裡銷售的食物,在大衆餐廳也并不常見。怎樣把它們變成美味、變成怎樣的美味,是節目想要揭開的秘密。

作為全國首檔扶貧餐車經營類真人秀,《隐秘的美食》由大廚劉一帆、歌手高嘉朗和左卓組成“美食浪客團”,三人背着行囊,在嶺南的山川與城鎮間遊走,将少為人知的扶貧食材制作成創意美食沿街售賣,講述嶺南貧困地區優質食材産品背後的故事。
貫穿整個節目、承載“售賣”重任的餐車被稱為“食光車”。王鵬解釋,“食光”在廣州話的意思,就是東西太好吃了,要把它吃光。固定的店鋪位置受限,為了讓更多消費者近距離感受美味,“美食大篷車”的想法應運而生。“我們希望能夠把美好的食物通過餐車的形式送出去,也希望這一載體能讓年輕人喜歡又接地氣。”在這個流動經營店面裡,嘉賓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餐車經過的地方,成為了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
王鵬說,《隐秘的美味》在策劃立意可以用兩個字形容:新與心。新,是指節目将綜藝和扶貧相結合,開拓出綜藝扶貧的新路徑;而心,則是指由心出發,用心體驗,深度挖掘,把扶貧真正融入到節目核心裡。節目不設定劇本和預設,而是讓嘉賓們自由發揮,強調“真扶貧,扶真貧”。王鵬說:“我們的初衷是把助農、扶貧、消費和傳遞嶺南美食文化作為頭等大事,至于如何把頭等大事變得有滋有味,這是導演組的功力和策劃問題,不該為了節目效果本末倒置。”
為此,節目組深入嶺南各處,聚焦廣東扶貧一線地區,挖掘當地特色農産品及背後的扶貧故事。光是尋找具有差異化和代表性的食材、對食材地進行反複比對,就花費了兩三個月的時間。
在節目中,嘉賓們在每一期獲得一個食材的方向,深入食材地探訪,再在食光屋想辦法研發——什麼樣的菜才能讓消費者愛吃且願意為之消費。“我們沒有讓明星大廚或專家去品評菜做得好不好,唯一的檢驗就是市場,消費者喜歡、能賣掉,這是唯一的标準”。
另外,營業期間還會有專業的粵菜師傅多次光臨餐車品嘗菜品。這既是為了激勵嘉賓,也是為了展現“粵菜師傅工程”的成果——粵菜師傅工程,是廣東省為了傳承粵菜文化,促進城鄉勞動者高品質就業,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
在美食類節目層出不窮的當下,如何既吸引觀衆,又真實地達成帶貨助農效果?王鵬表示,節目中的餐車經營模式,還将進一步延伸至線下。
他透露,節目播出後,國強公益基金會與國華文旅将同步打造最強助農平台“食光車”,發起“百城千輛食光車”活動,将來自全國各地的原生态農副産品通過“食光車”帶給消費者,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引流,幫助農戶打通從産到銷的鍊路,真正實作可持續、可造血扶貧模式,讓“隐秘”的食材和美食不再隐秘。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