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作者:鐵道兵文化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鐵道兵文化瑣談

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文化是人類從事物質與精神活動的結晶。

文化的種類很多,諸如國家文化、民族文化、古文化、今文化等高層次、大系統的文化;中原文化、河套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地區的地域的文化;社會上還有各種各樣的專題文化。作為軍隊有軍隊特色的文化,作為兵種則有兵種獨特的文化。鐵道兵文化就是兵種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

鐵道兵文化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又傳承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紅軍文化。鐵道兵文化是鐵道兵部隊在解放戰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過去,鐵道兵作為一個特種兵是穿軍裝的築路勞工;現在,鐵道兵集體轉業後中國鐵建就是不穿軍裝的鐵道兵。

鐵道兵文化是多元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獨樹一幟的戰地文化。鐵道兵作為戰時的保障部隊,在長期的革命戰争中培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搶修鐵路中形成的戰地文化是鼓舞指戰員們不怕犧牲的精神力量。這種戰地文化力轉化為戰鬥力,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解放戰争時期“野戰軍打到那裡,鐵路就修到那裡”,鐵道兵勝利完成了大量交通運輸保障工作,為赢得戰争勝利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抗美援朝與援越抗美中,鐵道兵在北韓戰場和越南戰場上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各種軍需和生活物資及時運到前方,為赢得抗美援朝與援越抗美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戰地文化在越南戰場表現得更為突出,由于地面上不與美國侵略者交鋒,戰地思想政治工作更能有效開展,在車站、橋梁及主要搶修路段,“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等毛主席語錄以及其它宣傳智語、鼓動口号等随處可見,對激勵指戰員們在敵人狂轟爛炸中確定鐵路暢通無阻起到很好的鼓舞和促進作用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二是造福人民的鐵路文化。社會上各種專題文化如茶文化、酒文化、醋文化等源遠流長,而鐵路文化曆史雖短但厚重寬廣。每一條建立鐵路都是鐵道兵指戰員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需要大力興建鐵路,而最艱巨的修路任務國家交給了鐵道兵。尤其是成昆鐵路、襄渝鐵路、青藏鐵路、北京地鐵等高難度、高科技鐵路的建成,其文化含量之高令世人感歎!兵歌“鐵道兵志在四方”寫出了鐵道兵在築路中的胸懷和意志。表現了苦幹加巧幹為國修路為民造福以苦為榮的鐵路文化。文化力轉化為生産力,今朝汗水灑下地,明天錦繡山河織上鐵路網。英勇善戰的鐵道兵,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在鐵路建設、國防建設、搶險救災中發揮了突擊隊作用。鐵道兵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鐵道兵是播種機,鐵道兵是宣傳隊。一曲“天路”唱出了人們的心聲,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人民歡聚一堂。在援外項目中,由鐵道兵承擔主要施工任務的平壤地鐵以及有鐵道兵人員參與建設的贊坦鐵路等,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鐵路文化的厚重和寬廣。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三是文體活動的多彩文化。有位偉人曾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軍隊”,由于文革中停學停課,在那個特殊年代裡應征入伍的青年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為解決好這一問題,鐵道兵部隊以連隊團支部為主開辦文化補習班,組織新戰士學習文化知識,收到了良好效果。鐵道兵戰鬥在祖國邊遠地區的崇山峻嶺,文化生活相對枯燥貧乏。在物質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讓鐵道兵戰士的文體生活豐富多彩,以利增強部隊戰鬥力。各部隊想盡了辦法,如組織歌詠比賽,每當放映露天電影前夕,連隊與連隊的拉歌聲一浪高過一浪,呈現出官兵們高昂的士氣。又如組織觀看各種文藝演出,一些專業文藝團體下部隊演出豐富了基層的文化生活。如鐵道兵文工團下基層的慰問演出,師、團文藝宣傳隊到連隊的巡回演出等等。而經常性的自娛自樂活動,主要由連隊幹部戰士們自編自演,尤其是在那沒有電視的年代,周末和節假日戰士們大多在自娛自樂中度過。營區的場地雖有限,但乒乓球及各種棋類活動能經常開展。即使在援越抗美中條件十分有限,也能找個山洞打乒乓。喜歡球類運動的官兵想方設法開辟場地,有的營區隻能安置半個球場一個籃球架,也可進行别開生面的籃球賽,官兵們在球場上似虎躍,而到了施工現場又如龍騰。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四是因地制宜的軍墾文化。當年三五九旅的旅長王震成了鐵道兵司令員後,老将軍把南泥灣精神帶到了鐵道兵。在物資供應相對匮乏的年代,陸軍戰士的夥食費每人每天四角錢,要改善好夥食難度很大,而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鐵道兵多麼渴望夥食能好些。為改善夥食提高部隊戰鬥力,鐵道兵後勤部在東北興建的嫩江農場年年豐收,及時向各部隊調運大米、黃豆等食品,豐富了部隊的米袋子。但是部隊的菜籃子問題需自行解決。好在鐵道兵大多住在地廣人稀的樹林旁、丘陵地,戰士們發揚南泥灣精神開荒種菜,不少戰士還從家鄉郵寄來種子,在自己種菜的同時自己養豬。白天緊張的施工雖感到很累,但早、晚官兵們還要為“自留地”的各種蔬菜澆水、施肥。軍墾文化在援越抗美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入越初期天天吃罐頭食品、脫水蔬菜,時間長了很不适應。“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此話雖有點誇大,但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對人體健康不利進而影響部隊戰鬥力。在适應了當地環境并得到越方允許後各部隊因地制宜開荒種菜,很快改善了部隊的生活。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作為現代軍人衣着都有保證,是以自己動手的唯一回報就是“足食”。官兵們深切感到,自己養的豬吃起來肉特别香,自己種的菜吃起來特别可口。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五是與時俱進的兵史文化。鐵道兵撤銷後其曆史文化一直在延續。随着時代車輪的不斷前進,過去鐵道兵修建的是普通鐵路,現在中國鐵建修建的是高速鐵路,鐵道兵文化也随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曆史靠文化銜接,文化随曆史與時俱進。在記述鐵道兵曆史的書籍中,主要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鐵道兵》卷、鐵道兵回憶史料、鐵道兵大事記等,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了鐵道兵的戰鬥曆程。而鐵道兵紀念館和中國鐵路展覽館的建立,用文字和實物記載和展現了鐵道兵的光輝曆史。值得一提的是,兵史文化傳承者在成昆線上還建造了“鐵道兵博物館”;援越抗美的親曆者編輯出版了《鐵軍雄風》、《鐵血雄師》兩本回憶錄,真實記錄了鐵道兵的援越抗美史。熱心公益事業的戰友在福州集資修建了“援越抗美紀念園”,湖北荊州的張金春戰友在家中建立了“援越抗美博物館”,為鐵道兵的兵史文化增光添彩!以史為鏡可以明志,以史為鏡可以更加愛黨、愛國、愛企業。這就是鐵道兵的兵史文化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黨的十八大報告早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這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期,鐵道兵文化也将由不穿軍裝的中國鐵建永遠傳承下去,并将得到更好的繁榮和發展。

鐵道兵文化瑣談作者:原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 劉金龍

劉金龍履歷 男,漢族;上海市人,1943年12月出生;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61年9入伍,曆任戰士、班長、排長,團宣傳股幹事,師宣傳科幹事,鐵道兵司令部辦公室秘書;1978年10月轉業到寶鋼,曆任調研科科長、副處級調研員;上海市系統工程學會理事。2003年12月退休。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