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作者:夏日森林的信箱

電視劇《燕雲台》中提到的“燕雲十六州”,是大宋朝不可觸摸的痛。在趙宋皇帝心中,始終存着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夙願。

那麼,宋朝為什麼收不回“燕雲十六州”?又為何因其引發了無數腥風血雨的戰争呢?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軍事重地。公元936年,後唐明宗女婿石敬塘叛變,為了得到契丹軍事援助,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遼國),使中原門戶洞開(華北北部關隘要塞和天然屏障,包括長城,都在燕雲十六州境内),華北平原完全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

錯失良機。後周世宗柴榮親征,接連收複了6個州關,眼看就要攻下幽州,卻突發疾病,隻得罷戰回師,功虧一篑。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柴榮逝後,趙匡胤建宋朝。太祖對遼非常忌憚,而且當時南方很多地方尚未平定,于是他定下先南後北的軍事戰略。但是等他掃平了地方勢力,卻錯失了北伐最佳時機。遼統治者從昏君耶律景,換成雄才偉略的蕭太後。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受挫高粱河。公元979年,太宗決定奪回燕雲十六州。親征三個月滅了北漢,攻下涿州,執意匆忙挺進幽州。幽州守城韓德讓,嚴密防守,一連半個月無法攻克。宋軍人困馬乏,糧饷不足。

蕭燕燕并發五院兵馬,馳援幽州,大戰于高梁河,宋軍大敗。太宗急乘驢車逃命,丢棄糧草辎重無數,大量将士折損,多年聚積,毀于一旦,而收複的土地又重回契丹人手中。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兵敗岐山溝。8年後,宋太宗再次發動北伐,派三路軍征讨。雄州一路主将曹彬,中路主将米信,飛狐口一路主将田重,雁門一路主将潘美,副将楊業。拟以東路曹彬軍牽制住遼的主力,中西兩路乘隙攻取山後諸州,後三師合擊幽都府。

戰争開始後,初戰大捷,西路連下4州,中路攻占1州2縣。米信在新城被圍,才帶了100多人突圍,會合曹彬大軍,接連攻下涿州與2個縣。

曹彬進涿州後,想起皇上“持重緩行”的告誡,駐軍10多天不敢動作,軍糧殆盡,退出涿州。太宗聞訊大怒,令他與米信軍會合後,就地駐軍,聲援西路軍。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但是曹彬控制不了将士們争功搶戰的情緒,再次攻打涿州。但此時涿州援兵已至,東路軍糧道被斷,隻得撤退,蕭太後見曹彬軍時進時出,毫無章法,一路緊緊追擊,戰于岐山溝,曹彬軍大敗,西中兩路軍為此也被迫撤退。

楊業因未得到潘美事先約定好的馳援,在陳家谷口戰傷被俘,絕食三日而亡。

澶淵之盟。此後,宋轉向防守,但遼國在蕭太後治理下,走上中興之路,多次向宋發動戰争。公元1004年,蕭太後領兵直逼澶州,威脅汴京(開封)。宰相寇準立排衆議,組織抵禦。

宋真宗親征澶州後,兩軍進入相持局面,雙方逐締結了澶淵之盟。即宋每年助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沿邊州軍,各守疆界。這份盟約,給雙方帶來了長達120年的和平。

《燕雲台》中的史實:“燕雲十六州”,是宋朝永遠的痛

引狼入室。公元1115年,女真族起兵反遼。徽宗決定聯金滅遼,收複燕雲十六州。結果迎狼入室,這個更野蠻的鄰居,給了宋一座殘破空城。

幾年後,制造了靖康之難,滅了北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