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潮》一場心有餘悸的旁觀

下文所有的稱呼都是基于“郭建波”來叫的,也可能,這篇我潛意識裡就是站在郭建波的立場上來寫的。

“母親”指代:金燕玲飾演的外婆“紀明岚”

“女兒”指代:郝蕾飾演的“郭建波”(40歲)

“小女兒”指代:曲隽希“郭婉婷”(9歲)

其實故事大體發生在8天-9天時間中,不見得是連貫的8天,但是每天都有比較豐富比較戲劇性的沖突出現,也通過這三代人的關系、這家人與周圍人的關系,組成拼圖一樣的結構,拼湊起這個家庭的曾經現在以及每個人的樣貌。是以這篇也是拼圖式的,也是邊寫邊發現居然這麼有說頭。

1、 為什麼能當個“好外婆”卻不能當個“好媽媽”

很多評論中,看不懂母親為什麼“不作為母親”——如果恰好有點生活經曆可能更容易了解,有些人會将對配偶的恨意轉嫁到與這個配偶所生的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拖累了自己,孩子的出生成了她抗争的命運和敵對的男人聯合給她的暴擊。而且推測得出紀明岚這位母親有一定“冷淡”的傾向;而在女兒來“例假”時,母親冷淡甚至反常識的反應暗示了她的“厭女”。

有趣的是,這種“不作為”往往是不自知的:母親認為自己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把所有細糧都給他們吃,自己那點口糧寄給不諒解的娘”。越是苦的人,在物質上難為自己的同時,越是容易用情感難為别人來換取一些平衡。

金燕玲演的外婆,有些時候讓我想起樹木希林。

2、 羅生門:“流氓”還是“完美父親”

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曆史的多意性,你并不知道母親說的是真的還是女兒說的是真的。父親真實形象的羅生門,到底是母親口中的“流氓”還是郭建波口中的“完美父親”?其實早已淹沒在當代平淡生活中。

其實可能他們說的都是真的。而“完美”父親作出母親不齒的“流氓”行為,是否有自己的動機呢——母親在“洞房”前,對老周說:“離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對那種事厭倦”。女兒認為父親是個“溫柔、仁慈、好脾氣”的人,是否這種性格讓他的“夫妻生活”無法得到滿足,父親感情上被折磨、生活上被壓抑,是否出于這樣的困境,無論是在家庭内外,他苦悶的情感都沒有任何宣洩管道,才讓他做出“流氓”的事?!沒有要苛責母親的意思,她的真實境遇我們同樣不得而知。這種多意性是值得玩味的。

3、 郭建波最後那段獨白其實非常關鍵。

父親在全片中都是一個極度不堪的形象,郭建波隻弱弱地為他辯解過一次:“脾氣是挺好的”,之後被母親質問就不再說話。而通過獨白我們突然知道了父親截然不同的一面,更重要的,我們知道了母親可能是在撒謊——她為了改變命運“一定要嫁一個城裡人”,而為了離開他又不斷寫檢舉信。我們或多或少都了解過,在那樣一個亂世,“舉報”中的杜撰是可以惡毒到難以想象的程度的,而舉報正是一種不擇手段的殘忍。

4、 呼吸機停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郭建波獨白開始前,擦手腳時噪音不斷的呼吸機已經停止了,心電圖也關了。是以,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看護夜晚,而是她對母親最終的審判——母親對父親的控告可能是徹底的謊言——她撒了一輩子的謊,到老還一遍遍說給鄰裡朋友、說給老周聽,那麼流利那麼動情,以至于自己都相信了——母親動用了流言暴力無可估量的威力。

那是在郭建波心裡編輯了一輩子的判詞,被她重複過千千萬萬遍,她一定要在母親最後可能聽見的機會好好說給她。

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些,估計很容易覺得說這些話有些矯情和冗長吧?!

其實,可憐的是,她到底沒有“當面”把這些話說出來,她望着這個随母親一起安靜下來的城市,隻面對母親在這個城市上空的“映像”,母親沉浸在一個表象的、假的安詳當中,難得“耐心地”聽着她真實的想法。

這種“無法直面”,可能有拔掉呼吸機的本能恐懼,可能也有一種自責——母親舉報時用年幼的她來增加“籌碼”,而她選擇了服從,是以她一定意義上成了母親迫害父親的幫兇。

對禽獸教師大打出手,看得出郭建波的正義感,同時也能看得出她對這種依靠父權加害未成年人的嫉惡如仇,她無法容忍父權被踐踏,無法容忍禽獸用愛的理由犯罪,是以這樣一個人,你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她對自己父親的判斷。

而女兒對母親最大的懲罰,絕對不是用呼吸機,而是讓自己受苦,讓母親對她所有的詛咒一一應驗,她就是不想好好找個男人過日子,這種自毀就跟漫長的死亡一樣殘酷而持久,特别狠。

影片種種豐富的細節和意向也夠多的,一起梳理一下:

1、 兩次埋東西:

(1)小女兒把佛像給郭建波,郭随手埋在門口的花盆裡,一開始對這個情節設計看得有點懵。不久發現還有後文:花開了;

(2)口氣如同朱一旦的開發區主任,被短信吓跑,郝蕾恹恹地摳開果籃,拿出一顆大葡萄沒洗就吃了,随手把葡萄籽埋在面前的花盆裡。

——這個随手埋東西的小動作,讓郝蕾角色形象多了一分生動與天真,她不隻是那麼有鋒芒和剛硬的女人。對土的親昵、埋的動作,明知不可能生長,但依然帶有一定的生殖本能和對未知美好的期許意味。

不易察覺的小動作

2、 影片中處處出現水

——眼淚是一種,還有多次有關水的重要戲份:

(1)母親約合唱隊在家排練,郭建波故意弄壞水管,“水漫金山”,趕走外人。

(2) 片中第一次與情人約會時的洗澡,黃尚禾飾演的情人耐心噴灑她腿上的泡沫,充滿情欲。

(3) 陪母親把王阿姨夫婦的骨灰撒到河裡,水成了無奈的歸宿,母親甚至決定自己去世後也有這麼“撒一撒”。而紅衣女人在河裡洗頭發。

(4) 郝蕾流了不少淚,但唯一一次大哭,是母親突然向外孫女戳穿關于她爸爸謊言的時候,郝蕾被打得猝不及防,摧毀了女兒對她的信任,而這是她最看重的東西。這時她沒有去安慰女兒或者解釋,而是來到廚房、把水龍頭打到最大,巨大的水聲傾瀉,聽不見裡面的哭聲也讓她們聽不到自己。

(5) 郝蕾與按摩師做愛後,水從門縫裡忽閃忽閃地湧出(這個節奏足以讓人浮想聯翩)。這可能是她第一次沒有負擔地去愛一個人,是以那股“春潮”融化了她身體中多年的冰川,流進夢裡,流進每個相關人的現實裡(有意思的是合唱隊唱着那首歌:“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正好呼應了流淌的畫面)。

(6) 最後的畫面:小女兒順着這股有生命的水來到河裡,如同回到子宮中——回想之前她在郝蕾被窩裡,母女二人關于生育的溫暖談話就可以知道這個解讀并不過分:“我在你肚子裡幹嘛呢?”“你在我肚子裡……淘氣啊”——她就是那麼淘氣。

水是形容女人的常見意向,影片中也賦予了大量篇幅和豐富的解讀空間,我是挺喜歡這些設計的,既通俗又不俗。

3、 “複制的幸福”:

班級中詩朗誦的選拔,作為“學霸”,婉婷自然入選,和其他人——尤其是當時當着全班面主動拒絕和崔英子成為同位的胖男孩一起——機械而死闆地宣講生活的幸福,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諷刺;最後當他們要上台的刹那,婉婷突然覺醒,拉起朋友的手一起逃離了這種“重複的幸福”。

4、 奶的意向:

(1) 母親醉酒歸來,發洩式的高興,郝蕾拿了奶出來喝,很生活化的小細節,卻被母親視為挑事兒。

(2) 小女兒和郭建波窩在宿舍,女兒問:“媽媽我喝過你的牛奶嗎?” 郝蕾笑了,很坦蕩又可愛地耐心解釋“是人奶”,倆人都笑了。這一刻特别美好。

(3) 老周和母親“洞房”後做了一桌子菜,小女兒婉婷喝袋裝核桃奶,并且在話題進行到尴尬處的關鍵時刻潑撒了大家一身。

奶非常具有母性意味,但用不好容易矯情,片中沒有過分,細微處倒是見得意思。

5、 紅衣女人:導演說這裡和水一樣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我感覺她是母親早年形象的一個殘留,從面孔來看跟母親也有幾分相像。鮮紅的衣服給人一種恐怖的視覺效果,母親在她心裡就是這樣溫情與恐怖夾雜,揮之不去。她對這種時不時出現的“幻象”既抗拒又沉默,眯着眼睛、遠遠地等她消失,甚至已經有些習慣了。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紅衣女出現在她們在抛灑骨灰的河裡,那一刻的母親沉默着、哀傷着,失望、脆弱而無措(失手把骨灰罐打碎,由郭建波主動幫她撿上來),這樣的母親又回到了郭建波記憶中的樣子,甚至觸發了她記憶中母親在安靜的洗頭發的美好場景。這種感情其實在成年子女心中并不少見,就像張玮玮在《真相》裡唱的:

“爸爸,你也不要再說啦

你越沉默越像我兒時的父親”

6、 羊的意向:

導演自己說是來自她真正做過的一個夢。在我看來,最直接的一點:羊的叫聲跟“媽”好像,而家裡出現這樣一個大羊本身就有點噩夢的元素,羊本身也是看似強壯其實任人宰割,很脆弱的犧牲。在夢中母親被帶走卻喊不出來,用羊聲喊着“媽”——通過她在“洞房”前的哭訴,我們得知紀明岚也隻是硬撐起強大的皮囊,她何嘗不是自己那個寡情母親和時代的犧牲品。

7、 粉紅色的鴿子:

不正常的色彩,虛弱的無法起飛的鴿子,被小女兒婉婷的瘋狂行為吓得不行,蜷縮在被搭成王座的墊子城堡上;小女兒卻絲毫不這麼覺得,她喜歡它,尊稱它“鴿子小姐”——女孩對比她更弱小的一方施加着可怕的“好”,而同樣不自知。

提示兩個可能沒被注意的細節。

(1)在母親和郭建波讨論王阿姨自殺的晚上,郭建波去哄女兒再次入睡,關上房門不再和母親理論。母親獨自一人在門廳喊話:“每天這麼晚回來”,“人在做天在看”,“也不安全”……什麼意思?第一次沒看懂。第二次突然明白,母親知道她在外面有情人,以為她是去約會了,并且對她進行詛咒(她希望郭找個穩定的好男人,郭卻總是約會“野男人”,她估計要恨死了)。

(2)母親什麼把郭建波藏了這麼多年的箱子搬出來?

因為前一幕,絕望的郭建波回到宿舍,發現搬來了年輕舍友,她的東西沒地方放了。下一場,母親讓老周把箱子搬出去,拉進來一個小推車,上面全是書,都是郭建波從宿舍陸續搬回來的。母親弄了個書架,就放在郭建波的箱子的地方,這箱子原本就在她睡覺的床尾,也能說明是她的寶貝。

母親即便再毒舌還在照顧她,接納她,這個家仍然是她失去宿舍空間後唯一的去處,是以母女倆再你死我活,仍然是聯系着的;可悲的是,母親仍自以為是地對她好,不會提前溝通,而且一廂情願地認為是為别人着想,甚至把她的書整齊地擺上她自作主張弄來的書架上。是以郭建波氣憤地拉倒書架,這種頂人的怒火真是無從發洩。

影片難以回避的缺點(見回複欄)

看到好多人說着這個故事節奏不好,沒高潮,我覺得以這個影片的氣質和内容來說節奏把控得算是非常好了:每一段幾乎都有小高潮,每個人物都通過細枝末節不斷豐滿,他們的“曾經”被抽絲剝繭地拼湊起來,跟懸疑片一樣,很刺激。

但這麼複雜的人物關系以及需要高度注意才能完成的故事走向,真的對手機觀看非常不友好。第一次線上上電影節看的直播,也不能投屏,很多場景的攝影有大幅晃動、布光暗,手機看起來真是會黑成一片,非常壓抑,甚至影響了最基本的劇情。後來正式上線能投屏還好一點,但一些很用心的長鏡頭排程會表現不出來,削弱了畫面的力度。如果是因為觀看方式而阻止了觀衆看到以上那些細節,妨礙觀衆了解電影,隻能說,好可惜這股春潮啊。

其實影片最可怕的是“她們都是相愛的”——她們互相這麼痛恨,但她們依然有愛存在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