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音樂即自由》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唯一自傳

《音樂即自由》國際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唯一自傳

原文摘錄:

影片殺青過了約半年,我因為工作關系,人在組約。在酒店退了房間正要坐上車時,櫃台人員把我叫了回去,說是有我的電話。我接過電話,原來是制片傑裡米打來找我。“龍一,幫《末代皇帝》制作配樂傑裡米劈頭就來了這麼一句,而且給我的期限是“一星期”。我當時回他:“我現在人在組約,等一下正要回東京… 然後,隻聽見電話那頭說:“反正你馬上去做就對了。” 于是,我提出兩點要求。第一,時間至少要有兩星期,一星期讓我能東京作業,然後再前往倫敦,與正在剪接電影的他們會合,接着完成剩下的部分。第二,我要雇用助手幫忙。當時索尼c唱片公司有位非常優秀的女職員,她姓筱崎,我們私下都叫她“鋼鐵女”。我希望能夠雇用她一星期。傑裡米立刻答應了這兩點要求。 我問貝托魯奇導演希望是什麼類型的音樂,得到了這樣的答案:“電影的舞台雖然是在中國,不過這是一部歐洲電影。故事的時間雖然是從二次大戰前開始,一直到戰争期間,但這仍是一部現代電影。我要你做出呈現這種感覺的配樂。” 我心想,這樣的答案說了跟沒說一樣,不過我也沒時間不知所措,于是在腦中大緻描繪出一個輪廓:用西洋的管弦樂曲當作基本,然後大量放入中國風的元素,再加入德國表現主義之類的元素,營造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義崛起時的感覺。 首先,我在東京開始了作業。說是這麼說,不過我過去完全沒學過中國音樂,是以先跑了一趟唱片行,買了二十張左右的中國音樂精選集,然後花了一整天全部聽完。接着,我考慮電影裡的時代與場合,選好應該使用什麼樂器,然後就開始尋找東京附近的中國樂器演奏者。我一邊寫曲,一邊錄音,同時也請中國樂器的演奏者彈奏,并且錄制下來。我和另外三位管弦樂編曲家整整一個星期都在反複做這些工作,而且幾乎每天熬夜。 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是以我借用BBC與N之間的衛星聯機,與倫敦的從業人員互相傳送資料。衛星線路傳輸一首樂曲得花上一個小時左右,談不上多好用,不過我沒時間等郵件寄送,也隻好将就。我請倫敦的從業人員聽我傳送過去的檔案,然後在電話中讨論,再重新錄音。通過這樣的方式,我總算完成了四十四首曲子,接着就與一直幫我的上野耕路帶着這些曲子飛往倫敦。 一到達倫敦,我才發現剪接過後的電影完全不是原先的樣子。如此一來,作好的曲子當然完全無法配得上。隻不過半年的時間,這部電影經過貝托魯奇導演不斷的剪接,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就是這種作風的人。整部電影剪接得越來越不一樣,不僅原有的畫面被拿掉,順序也有調動,真的是一團混亂。 隔天就要錄音,然而配合不上的地方還是到處可見,于是當天晚上,我和上野又繼續熬夜,關在酒店房間重寫。酒店房間沒有鋼琴或任何樂器,而且當時也沒有計算機,我們隻好按着電腦,拼命計算得要減少幾個小節和拍子,秒數才配合得上剪接後的畫面,然後重新寫下,忙得雞飛狗跳。結果我們到了倫敦之後的一星期也都沒合過眼,白天錄音,晚上重新寫曲,每天重複這樣的過程。 不過,這段過程并非全是苦差事。有一幕戲是溥儀的皇妃大喊“我再也受不了了”,然後就此出走。這幕戲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很喜歡這幕戲和飾演皇妃的女演員。我第一次讓從業人員聽這個部分的配樂時,所有人互相擁抱,口中喊着:" bellissime”"(太美了)、" bellissimo”(太美了),高興得簡直要跳起舞。我吓了一跳,不過那一瞬間,所有人融為一體的感覺,我永遠無法忘記。我想這就是與意大利人一起工作的快樂之處吧。

《末代皇帝》的配樂要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