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娛論場 | 坂本龍一的中國情義

作者:晶報

4月2日晚,坂本龍一去世的消息刷屏了,大家表達着自己的哀悼和不舍。“世間又少了一個熠熠生輝的人”“一百年後,我們還會聽您的音樂,前鋒永不消逝。”工作群裡的同僚則驚詫萬分,“啊?不是接下來還要開音樂會的嘛?”大家開始在網上接力似地分享着那首《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如詩般的歌詞,配以空靈婉轉的旋律,愁腸百結。

1

人總是在離開後,才會被世界懷念。

我打開微網誌,“坂本龍一去世”的熱搜旁邊是一個“爆”字。對許多人來說,坂本龍一不僅是一名音樂家,他的影響力早已超出音樂本身,升華成流行文化中的經典符号。與他相識20餘年的鈴木談及坂本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力時說:“如果問一個外國人,日本人是什麼樣的,肯定會提到坂本的名字。如果沒有他,人們對日本現代文化的印象肯定非常不同。”

娛論場 | 坂本龍一的中國情義

4月3日,顧客在日本東京新宿一家唱片店挑選坂本龍一的作品。(新華社發)

4月3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甯說:“坂本先生熱心中日人文交流,創作了不少包含中國元素的優秀音樂作品。他以實際行動為兩國友好交流作出了貢獻。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我們希望更多的中日有識之士繼往開來,積極投身到促進中日友好事業中來。”

坂本龍一與中國的深厚情誼,不僅在于當年受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邀為電影《末代皇帝》配樂,他還一直緻力于促進中日關系的友好。疫情期間坂本龍一在微網誌上暖心鼓勵中國小朋友,讓孩子們居家期間多多充實自己。他對中國文化也頗有研究,認為《史記》和《聖經》一樣,屬于衆多書籍的集大成所在,從中可以看見人類的偉大,以及愚蠢。他曾經在《skmt:坂本龍一是誰》一書中提到:5年後、10年後,中國一定會成為難以忽視的存在。

坂本龍一2018年接受《時尚芭莎》專訪時談及,他首先是以一名中國電影愛好者的身份表達了對中國電影的喜愛與期待。從訪談内容不難看出,坂本龍一對中國電影的了解,不是蜻蜓點水,他評價陳凱歌和張藝謀的初期作品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的非常好的途徑”。對于近些年的中國電影,坂本龍一喜歡賈樟柯的作品,喜歡張藝謀帶給他的強大的影像沖擊力。在他眼中,現在的中國資源豐富,隻要導演有才能,能拍出更多的好電影。“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電影隻會越來越走向世界,其未來的潛力是很大的。當然,我希望中國電影不要隻專注于商業電影,不要隻注重票房。我想看到更多有深度、有藝術性的中國電影。”

娛論場 | 坂本龍一的中國情義

2017年11月1日,第30屆東京電影節,坂本龍一獲”武士獎“。(視覺中國供圖)

2

坂本龍一對中國音樂的真正了解,是從《末代皇帝》時期才開始的。而《末代皇帝》也使坂本龍一的電影配樂事業達到巅峰,為其奠定了國際地位。他用氣勢恢宏的管弦樂和富有中國韻味的變奏曲,烘托出溥儀悲劇色彩的人生和無法抉擇的命運。

1986年,坂本龍一來到中國,加入《末代皇帝》劇組,但隻是當一名演員。導演貝托魯奇突然讓他為溥儀登基準備一首背景音樂,且隻給三天時間。他依靠一架走音得厲害的鋼琴,幾乎全靠想象力地譜出樂曲。角色殺青後,坂本龍一被要求繼續為整部影片擔任配樂。整整一個星期,他不眠不休,買來二十多張中國音樂唱片,編曲錄音同步進行。但就在他志得意滿地把曲子帶到倫敦的時候,發現貝托魯奇已經把影片進行了大改,這意味着剛剛創作好的音樂是無法使用的。他隻能把自己關在酒店裡重新編寫音樂,配合剪輯調整節拍,在西洋管弦樂中加入中國風的演奏元素。兩周時間内,他完成了44首兼具中國風與西方現代風格的曲子。這部電影的配樂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格萊美和金球獎三大殊榮。

3

1986年,坂本龍一因為拍攝《末代皇帝》而在中國暫住。他去了北京、大連、長春三個地方,那段經曆對他而言十分珍貴。據坂本龍一回憶,他在長春住的地方是當年日本的将校居住過的,那裡有一張很大的撞球桌令他印象尤深,桌底寫着“制作于昭和三年”,這是當年侵華日軍留下的東西。他對那段曆史感到很痛心。在中國期間,坂本龍一嘗試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騎自行車、去小餐館用餐,去迪斯科舞廳感受夜生活魅力。那段經曆對坂本龍一無比珍貴。

此後坂本龍一還來過中國兩次,一次是1996年他在北京保利劇院做了一場音樂會, 另一次是2018年到北京訪友,在九霄俱樂部用現場一架走音的鋼琴進行演奏。這場演出對他而言純粹是“臨危受命”,樂器有問題,他完全有理由謝絕出演。但他沒有,他就着這台音色不準的鋼琴彈奏完畢後,主動對觀衆說:“我再來一首吧。”熟悉的旋律響起,正是那首《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全場爆發出驚喜的歡呼。

坂本龍一曾不止一次地表達想要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心願,“作為日本人,我受到了中國文明非常深刻的影響,而随着年紀越來越大,我想去了解中國的意願也越發強烈。我在對醫學、飲食文化、科技的觀察中,發現了越來越多和中國思想接近的部分。是以,我很想去中國更多的地方轉轉。”

坂本先生的願望無法實作了,但他的音樂和情義,遍布在中國更廣闊的天地。

記者:張羽淳

編輯:陳建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