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作者:維達說

哈薩克汗國在政治上獲得獨立後,實力迅速增長,遊牧的領地也不斷擴充。至15世紀末,哈薩克汗國擁有欽察草原(今鹹海至烏克蘭以北)和中亞的突厥斯坦(今錫爾河以北及毗連的東部地區)、玉龍赤傑(阿姆河下遊至鹹海)等地。而到了16世紀20年代哈薩克汗國的領地,南面包括錫爾河流域,東南部包括七河地區,東北部包括巴爾喀什湖東部,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而此時翻開中國(西域)與哈薩克汗國關系史上新一頁的是衛拉特蒙古,在16世紀末,一支活動在蒙古草原西部的衛拉特蒙古人越過阿爾泰山遷入西域,随後繼續西行進入哈薩克草原,拉開了蒙古族滲透哈薩克草原,與哈薩克人互相交融影響的序幕。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衛拉特蒙古人與哈薩克人同為遊牧民族,過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說到衛拉特蒙古,為了友善了解後文的準噶爾汗國與哈薩克中玉茲部“雙向疊加”的姻親聯盟,這裡有必要科普一下。所謂衛拉特蒙古,即明朝時期的瓦剌(土木堡之變中俘虜明英宗,明朝國勢由盛轉衰),到了清朝時期才稱為衛拉特或厄魯特蒙古,以地域範圍稱呼的話,就是漠西蒙古。所遊牧主要區域變遷很大,從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均有涉足。其實史上蒙古族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即“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先世稱斡亦剌惕),也就是後來的東部蒙古(即中央蒙古,成吉思汗為代表)和西部蒙古(以衛拉特為主)。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公元1517年(明武宗年間),衛拉特蒙古(瓦剌)與哈薩克汗國形勢圖

衛拉特蒙古共分為四大部:和碩特(為成吉思汗之弟的直系血統,長期居衛拉特蒙古盟主地位,遊牧範圍最大,北至塔爾巴哈台,西至巴爾喀什湖,南至烏魯木齊,今是青海蒙古的主體)、綽羅斯(即準噶爾,顧名思義牧場主要在額爾齊斯河上遊以南的準噶爾盆地)、杜爾伯特(遊牧于額爾齊斯河中遊右岸至伊希姆河上遊)、土爾扈特(原遊牧于塔爾巴哈台附近的雅爾地區,17世紀30年代西遷至伏爾加河下遊,清乾隆時東歸),另有輝特等小部。其中準噶爾部在1676年強勢崛起,其台吉(即蒙古貴族封爵名,為部族首領)噶爾丹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統一了衛拉特蒙古各部,建立準噶爾汗國;1680年準噶爾擊敗南疆的葉爾羌汗國,統一西域(中國新疆)。另外補充一點,因1635年衛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歸順後金(即清朝),1646年衛拉特各部首領又聯名上表歸順清朝(順治帝時期),由此衛拉特蒙古與清朝變成了主從關系,是以史籍說噶爾丹對抗清朝是叛亂沒錯。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公元1644年(明崇祯帝自缢),準噶爾與哈薩克汗國對峙形勢圖

早期衛拉特蒙古與哈薩克汗國之間曾摩擦不斷,且整體處于劣勢。主要是哈薩克汗國自從三玉茲形成各自的獨立區域之後,哈薩克人的内部分裂便成為阻礙哈薩克民族統一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散的遊牧經濟、内部市場的缺乏、城鎮的緩慢形成等因素都阻礙着哈薩克草原形成一個統一集權的國家。與此同時,哈薩克三玉茲内亂頻頻,各玉茲之間缺乏穩定的經濟、政治聯系,當然中、小玉茲之間的政治聯系相對緊密,大玉茲(七河地區非純遊牧,存在一定農耕文明)的獨立性則相對更強。直到1680~1718年傑出領袖頭克汗統一了哈薩克三玉茲,并制定了《七項法典》即《頭克法典》,才有所改變,并在與準噶爾汗國的對峙中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勝利。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哈薩克汗國三玉茲部在如今的大緻範圍

但1718年頭克汗去世後,哈薩克再次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大、中、小三玉茲分立最終确立。由于内部分裂削弱了力量,哈薩克人無力抵擋準噶爾和布哈拉汗國的軍事侵入。在短短的時間内,哈薩克大玉茲和中玉茲東部的領土就落入準噶爾的統治之下。大玉茲臣服準噶爾,使蒙古人的勢力達到突厥斯坦和塔什幹,大量的哈薩克人被迫逃亡到小玉茲地區。1723年也成為哈薩克汗國曆史上的“大災大難之年”。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清初準噶爾強勢崛起,西征哈薩克汗國,得大玉茲和中玉茲東部領地、南征攻滅葉爾羌汗國、東征驅趕喀爾喀諸部

與此同時,沙皇俄國也加大了從西、北兩個方向對哈薩克汗國的入侵。首先是與俄國直接相鄰的小玉茲,于1731年正式成為俄國的被保護國,這是自彼得大帝以來沙俄長期誘迫哈薩克人的結果,也是哈薩克人内部分立、遭受外部入侵的結果。是以至18世紀中葉,統一的哈薩克汗國基本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态。其中位于西部的小玉茲于1738年被沙皇俄國完全兼并,南部的大玉茲臣屬了準噶爾汗國,中部的中玉茲東部(即齋桑泊地區,今東哈薩克斯坦州)被納入準噶爾汗國,其餘部分則受到沙俄與中國西域準噶爾汗國的“雙重控制”,直到1792年,沙俄以武力占領中玉茲為止。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1734年清雍正年間,清帝國與準噶爾汗國議定邊界,左哈薩克即中玉茲、右哈薩克即大玉茲

“雙控”期間,準噶爾汗國支援在中玉茲握有實權的阿布赉蘇丹,噶爾丹策零汗(準噶爾第三代大汗,處于号稱擁有三十萬大軍的鼎盛階段,數次擊敗清雍正朝西征軍)曾作主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阿布赉蘇丹。1751年準噶爾汗國發生内讧,策零汗其子阿占汗被殺,阿占汗的異母兄喇嘛達爾紮上位,失利的達瓦齊台吉(即準噶爾猛将策零頓多布之孫)和阿睦爾撒納台吉(即輝特部首領)投奔了西邊的親戚—中玉茲的阿布赉蘇丹,阿布赉熱情地接納了兩位台吉,并作主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阿睦爾撒納(按輩分,阿布赉是阿睦爾撒納的姨父),“雙向疊加”的和親進一步密切了雙方的政治聯盟。在中玉茲部阿布赉蘇丹的支援下,達瓦齊反敗為勝,奪得了準噶爾汗國的政權。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聳立在新疆昭蘇邊境格登山上的《平定準噶爾勒銘碑》,清乾隆帝親撰拟,記載達瓦齊叛亂經過,遠方是哈薩克

1753年達瓦齊登位後,倒行逆施,且由于沒有滿足阿睦爾撒納所要求分給他的領地,于是兩人反目,大動幹戈。阿布赉蘇丹支援女婿對抗達瓦齊汗,緻使達瓦齊三戰皆敗,退兵博羅塔拉(今新疆博爾塔拉)。據查閱鄂木斯克當局儲存的檔案資料記載,這一時期有許多準噶爾戰俘和難民進入哈薩克中玉茲,成為又一次移民潮。但次年,阿睦爾撒納在達瓦齊和烏梁海兵的夾擊反攻下慘遭失敗;達瓦齊轉而懲治哈薩克人。這些暫短、戲劇性的曆史發展也為中國西域的再次統一提供了機遇。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清王朝滅亡準噶爾後,漠西蒙古全部納入管轄,阿睦爾撒納因功晉封為雙親王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1754年戰敗後的阿睦爾撒納率4 000餘戶,計2萬餘口部衆向東投順了“當全盛之時”的清王朝。于是清乾隆帝“應邀”順勢出兵西征,于1755年春分南北兩路進攻達瓦齊。達瓦齊軍在清軍和阿布赉軍的東西夾擊下,很快就潰逃瓦解,達瓦齊也被擒獲,西域自此納入清朝疆域。阿睦爾撒納雖然因功晉封為雙親王,食親王雙俸,但其欲重新割據西域的企圖受挫。1755年8月,阿睦爾撒納在烏倫古河畔舉起反叛清朝的旗幟,1756年3月,清軍攻入伊犁,阿睦爾撒納兵敗,僅帶随從8人倉皇逃入哈薩克中玉茲,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哈薩克汗國與準噶爾從互相傾軋到姻親聯盟

鹹豐年間清帝國全圖:剿滅準噶爾後,西北疆域以巴爾喀什湖為界

雖然阿布赉蘇丹答應武力支援女婿阿睦爾撒納,于是哈薩克與清軍追捕隊伍在中玉茲境内發生了正面的武裝沖突,其結果是哈薩克人失利。現實鬥争使阿布赉蘇丹意識到不可能再依靠支援準噶爾殘餘勢力來達到穩定東部的目的,遂順應潮流,轉而支援清王朝統一西域的行動。自此準噶爾勢力消失,清軍徹底完成對西域的統一,也揭開了哈薩克人與中國清王朝往來的曆史篇章,,哈薩克人與中國(西域)傳統的同宗親緣關系得到進一步深化,為後續哈薩克民族成為跨界民族奠定了文化基礎。

備注:下期《哈薩克大、中玉茲與清朝建立松散的“宗藩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