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今兒和大家來聊聊在北京茶文化中,很有特色的一類,那就是大碗茶
早年間,大碗茶曾經風靡于整個老北京城,在北京四九城的大街小巷中,常常能見到挑着擔子,沿街叫賣大碗茶的小商販。這些小商販挑着的扁擔,一頭兒的筐子裡挑着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另一頭是個荊條筐,裡面兒放着幾個大粗碗兒,還挎着倆小闆凳兒和一張小桌子,那是一邊走一邊吆喝着。碰上了買主兒,擺上桌椅闆凳,抓上一大把茶葉末子擱裡面,倒滿開水,這就算開張了。這大碗茶的喝法兒,在舊時分為兩種:一種是成茶,就是在銅制或瓷制的大瓦壺裡放置着提前煮好的茶,客人來了随喝随到。還有一種是煎茶,它就是等到主顧兒來了以後,再把茶葉投入另外一個,小一點兒的瓦壺中,然後再在裡面兒倒入開水,進行沖泡。這種方式屬于現喝現沏的喝法兒。舊時,北京城裡這些走街串巷,挑着挑子售賣大碗茶的,都是随叫随停,随停即喝。這大碗茶的茶葉,一般都是用的最為普通的茶葉,也就是碎茶沫兒來沖泡的。喝茶時,是5個人分為一組,一組一壺茶水。這價格也很是低廉,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當年北京人出去逛街、辦事,或者路過走累了,尤其是到了夏天,想歇一會的時候,如果見到這些賣大碗茶的,就會叫住他們,順帶來上怎麼一碗兒大碗茶,這樣既可以解解渴,又可以歇歇腳兒,侃侃大山什麼的。那時候的大碗茶就像一個個流動的旗幟,遍布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并且是深受大家的喜愛。
到了後來,在街道邊兒,什刹海海沿邊兒、各個城門門臉兒附近、還是碼頭天橋一帶,隻要是人流密集的地方,漸漸的形成了許多相對固定的茶攤兒和茶亭。這些茶攤兒,一般都選在陰涼處,或在大樹下。幾張闆凳條椅,幾張小木桌,其茶攤上面還有一面大碗茶挑旗、在桌子上放着幾個粗瓷的大碗兒,旁邊的地上或是桌子上放着一個碩大的,銅制或者挂綠釉子的大茶壺,這茶壺有半米多高,上粗下細,還有個大壺嘴兒。再加上個肩膀上披着一塊早已擦得烏黑汗巾的茶小二……這些活生生的場景交織在一起,立馬兒就成為了北京大碗茶的“标配”畫面了。
這街邊兒的大碗茶,喝的是随意。到了夏季,賣茶的商販,會把桌上的大瓷碗兒裡都倒滿茶水,那些早就晾好了茶水,很是能吸引過路的,口渴的行人們的目光。這為了防灰塵,還在每個碗上都加上了蓋兒,或者放個玻璃片兒蓋着。這景緻,就透着那麼幹淨,那麼涼快。顧客來了後,一口氣能多喝下好幾碗去。到了冬季,寒氣入侵,氣溫驟降。為了保溫,那些售賣大碗茶的商販,會在大瓦壺外面套上個棉被套。這茶攤兒上冒着熱氣兒的大茶壺,是十分惹眼的。路過他們的主顧兒,受不住嚴寒的天氣,就會坐在長凳上,慢慢灌上這麼一碗大碗茶,身上立馬兒就能熱乎起來,精神也随之是好了很多。
老北京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顯得是特别的講究,唯獨是在喝大碗茶時,卻顯得是那麼地自然,那麼地随性。它一般不太講究茶葉的形狀,隻講究茶水的味道。老北京人的大碗茶講究的是“喝茶要喝濃茶,那才有味兒”。茶攤上的茶水,都是用鍋把茶葉末子加熱水後給熬出來的,它有茶水的淡黃色,但味道上要是和小蓋碗兒沏出來的茶比,那可就差遠了,故此呢,也隻能稱之為“飲”,不能說是“品”了。過去賣大碗茶的都是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的窮人,他們無以為業,才從事的這一行。”就像老舍先生在小說《駱駝祥子》裡寫的人物一樣,拉不動洋車了,就隻能挑着擔子沿街賣茶,進而是勉強為生,生活很是凄慘。
在茶攤兒上喝茶的,大多數也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群,例如拉洋車的、挑擔的小販、做苦工的等等。他們為了節省,往往自己帶着貼餅子、窩窩頭,外加一塊鹹菜疙瘩什麼的。然後在茶攤兒上買上這麼一大碗兒茶,就着茶水吃下這些幹糧,那這就算是一頓飯了。是以他們也是把茶水當做“菜湯”來喝的!
大碗茶由于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自然受到人們的稱道。在那個娛樂項目匮乏,資訊閉塞的年代,喝大碗茶便成了一種社交和娛樂的方式了。直到現在一些老茶館都還有這樣的習氣。即使是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飲茶方式。
現如今在北京城裡還有賣大碗茶的,隻是今非昔比了。它已然成為北京民俗文化的名片。“前門大碗茶”也已成為個旅遊觀光項目了。再加上那首傳遍京城的,京味兒十足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在此回響着,這着實是能引來不少外地朋友的光顧。
不過說到這首歌兒倒是着實的不錯,它将我國的傳統戲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聽起來都那麼親切自然,富有韻味。這首歌承載着許多老北京人的回憶,大碗茶也早已是北京獨特的文化符号了。一碗清香的“大碗茶”,一條手帕,一把蒲扇,一群嬉笑的人……這既是回憶,也是生活!喝大碗茶,看北京老百姓的平常生活,亦是如此。
那好了啊,今兒呢,就先和各位聊到這兒,咱們回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