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這本《少年維特的煩惱》讓我想到最近在出版圈熱傳的一則資訊。大意是有家長因為《伊索寓言》裡有“螃蟹掐死了自己壞心腸的蛇朋友”的内容而向“12345”投訴,“要求出版社删去此篇并追回全部已出版書籍”,以免故事内容對自己的孩子留下極大的心理陰影。
我突然不知道該如何談論《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不是一個新的故事。它是歌德寫下的關于一個少年與他的愛情的悲劇故事,解讀也好,解析也好,《少年維特的煩惱》自出版至今已擁有不下于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時至今日,我們該以怎樣的态度去了解這個故事?

嚴格來說,按照當下普遍的審判标準,《少年維特的煩惱》内含好幾個“敏感詞”:少年、愛情與自殺。如果單從故事表面去了解,這些詞彙足夠讓第二個家長打電話投訴。不同的是,當今世界上最出色的插畫家加裡·凱利(Gary Kelley)卻用一種童話風格來描繪這個讓人窒息的故事。
這個故事原型據說是歌德本身的經曆,隻是現實中他并沒有像維特那樣結束自己的生命。歌德當初寫這個故事的目的,在于批判歐洲封建專制統治對人民思想的禁锢,封建制度與等級觀念對人們的個性與婚姻等等各方面的束縛,歌德他們正試圖以激烈的,具有強烈叛逆性和反抗性的文本風格來歌頌生命,歌頌自由,贊美愛情。
如果要求歌德用單一的贊美方式去歌頌生命,歌頌自由,贊美愛情,恐怕不會給動搖歐洲封建制度帶來什麼影響,還有“助纣為虐”的嫌疑。時代雖然不同了,經典的故事不是說改就能改,說删就能删,它們之是以成為經典,在于它們内含的精神為我們保持自省與反思的态度。
如果從《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頌生命與愛情這方面去了解,加裡·凱利關于這本書的插畫創作就是對歌德,對這個故事很好地诠釋。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少年關于愛情的煩惱。那些青春萌動的沖突心理,歌德确實描述得淋漓盡緻,少年面對傳統的現實的規矩産生的疑惑,包括對愛情的向往,也都有詳細的心理刻畫。但要注意,故事中的女主角,維特深愛着的那個名叫綠蒂的女人,并不愛維特。甚至在她看來,維特就是個小心眼的瘋子。當綠蒂把手槍——不管她有沒有意識到悲劇即将發生——遞給維特之時,結局已注定。
問題在于,我們該如何跟身邊的少年去述說少年維特的心情與最後的行為?糾纏不愛自己的人不可取,輕易結束自己生命更不可取。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維特于今天的我們來說,簡直是一個壞榜樣,但它因為挑戰與抗議封建制度而誕生,這一點精神需要我們銘記。
誰在少年時期沒有過煩惱?那些沖動的不知是以的煩惱,總是影響着我們的思緒和心情,甚至可能會支配我們的行為。此時,難道我們也要屏蔽一切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嗎?當然不是。要用當下觀念去了解維特,他的孤獨,他對愛情有限的認識,都源于身邊的人與他所處的社會對他的不了解,讓他自感與外界格格不入,孤獨感油然而生,悲劇其實早就埋伏。以他作為壞榜樣的話,我們反而應該把這個故事拿出來與少年少女們分享,讓大家共情,認識其中正确與不正确之處,這才是活用經典最好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