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作者:東逸簡廬

将近年尾,在家中打掃的時候找出一本兒時的小人書,叫《狼外婆》。當然,這本書不是什麼格林童話或是安徒生童話的舶來貨,而是一本徹頭徹尾的“中國貨”。

這本書怎麼會保留至今的,我自己都忘記了,但一眼看到封面的時候,那種涼意又上心頭,把小時候的“恐怖回憶”給喚醒了,原來在兒時,我被這本書吓得不輕,是以也就故意藏在了某處。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在現在回看《狼外婆》發現故事其實很簡單:說的是晉朝初年有一戶農家,家裡的男主人從軍,家裡隻剩母親和三個孩子。一日母親去城裡賣布,三個孩子留守家中。

母親叮囑孩子們不要給人開門,結果剛走沒多久,狼就來了。它化妝成外婆,使出了各種辦法騙過了三個孩子,給它開門。

一開始,狼外婆也算“盡責”,把三個孩子照顧得不錯。但到了晚上,恐怖的事情開始了。這一段,我摘抄原文,相信大家會回憶起“兒時”的感官:

半夜裡,姐姐好像聽到外婆在吃東西,就問,”外婆在吃啥呀,咯嘣咯嘣的“。

“外婆”道:”我在吃花生“。

姐姐道:”我能吃一些嗎?“。

“外婆”不作聲,好像在思考着什麼,聲音也停止了。

不一會,又傳來了“咔吱,咔吱”聲。

姐姐又問道:“外婆,你又在吃啥呢?”

“.….吃炒豆。”外婆回答道。

“我也想吃….”姐姐說道。

“外婆”隻好遞給姐姐一些,但是,姐姐接在手裡感到不像是花生,黏糊糊,刺峋峋卻好像是手指骨頭。再一摸床上,小妹和小弟不見了。這下她明白了,外婆把弟弟,妹妹都吃了,馬上就要吃自己了。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這段詳細的細節描寫,直到現在看還是會有“心理陰影”。當然最後,姐姐憑借智慧“逃出升天”。因為是這本小人書屬于是單本“連環畫”,曾經我一度認為是從“聊齋志異”中挑出的。因為當時買這本書的時候正是電視劇《聊齋》熱播的時候,感覺電視劇中的那些細節描寫與書中有異曲同工之處。現在再來回看這則故事,發現其實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說對氣氛的烘托都十分出色,而這《狼外婆》的故事,其拓展性比《聊齋志異》中任何一篇小說更大。

《狼外婆》這個故事起源自魏晉,是魏晉六朝玄撰異史小說。編入部分版本的《六朝怪談》之中。另外還在《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法苑珠林》、《幽明錄》這幾本書中出現過故事的“重置”。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這些被“重置”的故事情節都差不多,三個孩子,一個狼外婆,但結局都“全滅”的悲劇收場。是以由此看來,可能故事的本源要更早于魏晉,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如北韓、日本、馬來等地區都有流傳。

在中國古代,并不像現在有如此發達的電子網絡,資訊的傳播其實很難。但是從亞洲到歐洲,都會有這個類型故事的存在,家長是怎麼知道這個故事,并口口相傳的呢?

當然,這類型的故事在歐洲也有出現,那邊最著名的“狼外婆”就是這就《小紅帽》裡的,但故事内容與亞洲地區的差異頗大,但細想一下這“主線”還是一緻的。

首先,在大人不在的情況下,狼穿上衣服假扮“外婆”。然後用一系列的花言巧語騙過孩子們的信任,最終把孩子“拿下”,而且時間線上都是在“晚上”。這就好似是一貫的“套路”。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當然,歐洲的《小紅帽》要比中國的“和諧”許多,最後全員無傷亡,包括那狼也隻得了個“肚子裡縫了石頭”的教訓。而中國版本裡能最好的結局也隻有一人逃出。

作為給孩子聽的睡前故事,《狼外婆》簡直可以說得上是驚悚。“動物成精”的鬼怪傳說,狼學會了穿衣打扮,還能變換成“外婆”模樣。特别是孩子還無法辨認其真相。完全可以将孩子唬得一愣一愣的。

當然,依照中國的地方特色,狼外婆的形象也會有稍許的變化。嶺南、閩越地區,也有一個類似的人物,叫“虎姑婆”。這個故事其實出自清代黃之隽所寫的《虎媪傳》。

講的是一隻成了精的老虎,欺騙兩個探望姑婆的小孩子,并變作姑婆的樣子,将姐弟倆誘入深山之中,然後吃掉弟弟。姐姐僥幸逃脫,最終在樵夫的幫助下,殺死了老虎。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整個故事也屬于《狼外婆》的“翻版”,但行文的風格更趨向于《聊齋志異》。而且這個“虎姑婆”還有源頭可以追溯,在明清時期的嶺南虎患嚴重,本來作為“蠻夷之地”一下子因為人口劇增的關系,生态平衡被打破,很多地方縣志中有“虎入村鎮傷人”的記載。

老虎吃人那當時屬于大事件,作為一樁可以唬孩子的“案例”是再合适不過了,而“老虎成精”那就更不得了了。因為虎患常發生于嶺南地區,而在其他的地區常與人出現“交集”的動物,以狼居多,是以“狼”變成“外婆”也應運而生。再往北的地區,就變成“大馬猴”、“熊瞎子”之類的動物為主角了。從這些變換的動物之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文化變遷。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然而“躺槍角色”為什麼會是“外婆”。而不是“狼外公”或者“狼舅舅”呢?因為在早期農耕生活中,家中除了父母之外,最親的長輩便是“外婆”。一旦“外婆”發生變故,那絕對是最驚悚的事情了。是以這個“精怪當外婆”就成為了一個“類型故事”。

早期的童話故事,很多都出自這類的“志怪小說”。雖然說這類型的小說以及述神異鬼怪傳中帶有很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但其意義是為了教化世人,作為對孩子教育題材的故事,還是很有效果的。

這些故事産生和流行于魏晉南北朝,其中很多故事屬于早期傳說,是以在很多書中都有收錄,像描寫地域風土的《神異經》、《博物志》;記述野史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内傳》;講說鬼神怪異故事的《搜神記》、《列異傳》、《神仙傳》、《後搜神記》,都有一個故事出現幾個“變種”的情況。這都是因為流傳的内容幾經修改後的結果。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狼外婆的傳說,其實說到底,防的是“人”而不是“狼”。我們都知道這類型的故事,其宗旨是希望小孩子提高警惕,不要輕信陌生人。

這個童話故事編的如此“驚悚”,這最終是為了将這種“防人信号”直接植入孩子的潛意識中。而那些要防的人, 就是俗稱的“老拐子”。

所謂的“老拐子”,就是現在說的人口販子和乞丐幫。曆史上是這麼記載說明的“拐得兒,令自擇木人,得跛者,瞎者、斷肢者,悉如狀為之,令之作丐求錢。”意思就是将小孩騙去之後,弄成各種殘廢,然後以此為其乞讨牟利。

在《清稗類鈔》上有一個“人熊”的故事,講的是乾隆年間,蘇州虎丘一帶,有一隻特别神奇的狗熊,能作字吟詩,人們覺得驚奇非常,往往掏幾個錢讓狗熊寫字作詩。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結果有一次,狗熊趁乞丐頭子外出,向觀衆寫字求救。原來他本是長沙人,小時候被乞丐拐走,然後乞丐先是把他刺的渾身是血,割掉舌頭。接着找來一隻狗熊,殺死之後将熊皮披在他身上,以此充當狗熊來賺錢。

觀衆大駭,随即報了官。官府派出捕快,擒丐送有司,照采生折割律,杖殺之。押“人熊”至長沙,還其家。”

這個案例被稱為“采生折割”,直到現代社會都有出現,其駭人程度絲毫不弱于“狼外婆”。這從另一方面來講,和“狼外婆”的故事是如出一轍的。

為什麼有“狼外婆”而沒有“狼外公”?國民驚悚童話中隐逸的故事

《狼外婆》的恐怖童話故事一代一代流傳,從根本上來講,是源自于真實的恐怖的事件。而且作為“警示”類童話,流傳的速度快,成本也低,還可以結合各種地域文化,效果也比一般的“講道理”更為有效。就像我自己本人,小時候完全是被這故事吓怕了,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就特别警惕。

是以,作為一本小有名氣的童話,《狼外婆》裡面所包含的不僅僅隻“驚悚”,他讓每一個孩子都意識潛藏的威脅,這也是踏出社會的第一步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