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
《紅樓夢》中的石頭,作者以女娲補天的神話故事為基礎,加了女娲補天石有剩餘的情節,又因為唐宋時期盛行的将“補天石”作為追求經濟仕途學問的暗喻,作者将此暗喻寫入文中,賦予石頭新的來曆和寓意。
一、《紅樓夢》“石頭”意象的來曆
《紅樓夢》這部文學巨作原名石頭記,這個說法起源于甲戌本的脂硯齋批注。甲戌本第一回提到《石頭記》時,脂硯齋批注:“本名也”。關于石頭的來曆,甲戌本開篇就講述了故事的起因:女娲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頑石,補天之後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此石頭眼見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忽一日,眼見遠遠來了一僧一道,席地而坐,談起人間繁華之處,石頭便動了凡心。央告兩位老師想跟着一起去見識一下,僧道曰:“人世的繁華雖好,可是并不長久,轉瞬即過。你既想去,便随我走一朝。” 袍袖一展,卷了石頭而去不知所蹤。
一僧一道将此石攜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經曆一段人間生活。而此頑石也變成了賈寶玉出生時口中所銜的一塊晶瑩剔透的美玉,賈寶玉日日将其挂在項中,時時不離。也就是說這塊石頭和賈寶玉合二為一。石頭的經曆也就是賈寶玉的經曆。
二、“石頭”的神話來源
《紅樓夢》石頭的起源來自于女娲補天的故事,最早記載于《列子·湯問》,這個故事在中國古代流傳甚廣,但是《列子·湯問》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并沒有說女娲補天之後五彩石還有剩餘,更沒有說補天石還有說話和變大小的神奇之術。曹雪芹紅樓夢中所寫的石頭,與女娲補天的神話故事并不相同。這是因為在這個故事流傳過程中逐漸賦予其新的社會意義,即補天石具有崇高的濟世情懷的政治寓意。
女娲補天
女娲所煉的補天石有剩餘并沒有發揮其所能的設想也不是起源于曹雪芹。這起源于蘇轼。紹聖元年,哲宗親征,朝廷裡有一股新的政治勢力。蘇轼幾次被貶,紹聖四年,蘇轼從惠州的甯遠軍節度使再一次被貶,這一次,他被貶在了海南島任瓊州别駕。昌化地處偏僻,連藥食都很匮乏,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轼在《儋耳山》中寫: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馀。
蘇轼這首詩的意思大概是:突兀而起的儋耳山,是其他山峰不能相比的,你看那道路旁邊的石頭,都是女娲補天剩下的。這首詩表達了蘇轼不被重用的憤憤不平之氣。蘇轼自喻為被遺落的補天石不被朝廷重用,被驅逐在這小城不能施展抱負。在南宋時期的抗金英雄辛棄疾這裡,蘇轼的“補天石”有了更進一步的寓意和意象,有“我笑共工緣底怒。觸斷峨峨天一柱。補天又笑女娲忙,卻将此石投閑處”的詩句。
三、《紅樓夢》“石頭”意象的寓意
1、交代故事的神話背景
紅樓夢第一回女娲補天典故的運用即是全書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于不便處委婉表意。表現了“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悲慘景象,而自己确是女娲補天被遺棄的石頭,縱然天賦非凡,卻也沒有辦法去改變這一切,美好的願望最終成空。
女娲煉石補天的傳說當然是無稽之談,但裡面所蘊含的資訊卻真實可信,毋庸置疑。它透露的資訊有以下幾點:第一,這塊頑石屬于天上,很有天賦,暗喻賈寶玉也是如此,出生就有非凡的才能;第二、它雖然有着獨一無二的天賦,但是他卻時常嗟歎,它的的慚愧來自藏于深山人未識的遺憾和煩惱,因為它立足于“大荒山”,且不得不與“無稽”為伍,被當作了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他想去感受富貴溫柔鄉的凡間。
賈寶玉
以女娲煉石的神話來說明它的來曆,作者想表達的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說,故事裡面有實有虛,他把虛的東西實寫,把實的東西虛寫,以此來達到以虛掩實,以假傳真的目的。雖然作者曹雪芹在卷首曾反複表白強調“此書不敢幹涉朝廷”,“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聲稱“大旨談情”,為“閨閣昭傳”,寫幾個異樣的女子”的“小才微善”與“或情或癡”。其實,作者以神話為背景,說自己在寫閨閣之事是在為了逃避文字獄。
從哲學角度來說,作者以神話為背景,可以看作是定在這類存在都不是單憑自己就能産生的,然後也肯定會面臨終結。就比如榮華富貴,榮華富貴都是人艱難掙來的,然後也不管人願不願意,最後總有消散的一天。就是所謂的“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那麼這樣我們就可以用結果否定人努力的這個過程,達到一種似夢似幻的境界。
2、點明了人物形象
曹雪芹賦予石頭意象的根本意蘊:女娲煉就的這塊補天石堕于“青埂峰”下,故與補天事業無緣;作為“石頭”幻形入世的賈寶玉,因為“堕落情根”,故 無“補天”之用,也不去從事“補天”之事業。這句點明的,正是賈寶玉形象的根本特征。
從寶玉降生的那一刻開始,靈魂的救贖就開始了,就是最完美的愛,就是接近神的完美,而且是希望人人都向往愛,而不是佛家的那些壓制和滅絕,救贖的過程沒有承諾,就像是賈政告訴寶玉的功利之路,現實、索取和功利永遠是朝着靈魂的相反方向,于是就有了寶玉的反抗,他孤獨守護愛的短暫一生,這是條靈魂神往之路,有人就說這是通往天堂的方向。
賈政與寶玉
凡間的賈寶玉,他和這塊石頭一樣,在賈政眼裡是沒用的,不能為家族帶來榮華富貴,不能給自己加官進爵,賈寶玉就是這樣一個悲劇,從古至今我們一直遵循“學以緻用”的道理,然而總有一些标準之外的人,他們認為有用即無用,無用即有用。賈寶玉就是這樣一種悲劇,在那個時代《紅樓夢》第三十二回,因為炎夏午後賈雨村來訪偏要見寶玉,寶玉心中不自在,史湘雲對寶玉說:“也該常會會這些為官作宦的,談講談講那些仕途經濟,也好将來應酬事務。”寶玉當時就變臉而且還要攆湘雲走。
作者憎惡“仕途經濟”,因而他筆下的賈寶玉更多具備世俗眼中無用的潛質,而在“仕途”與“經濟”以及“仕途經濟”方面可謂是“百無一用”。
3、揭示了全書的主題
所謂棄石,還是那種形狀樣貌皆無益于世的棄石。幸虧,被幻化了可以入世曆劫,見證一段傳奇。不過,最終要看清的,是俗世浮華的幻滅,是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由色而空,個人精神世界由空而色的演變。
書中對寶玉的設定是,女娲補天剩下的石頭和神瑛侍者的結合。先說補天石,這既點明了寶玉的資質,又說明了他的命運。他是可以用來補天的,是以他資質超群,天生的能力禀賦是一流的。有敏感的心靈,有聰明的頭腦,還有一副好皮囊。但是他最終又沒有能夠補天,說明他一輩子隻能是天地之棄材,他的天資是用不到正道上的。而書中說,寶玉入凡間的時候,是為了去那第一等的富貴溫柔鄉受享幾年。是以,他一開始就是去享福的,不是去承擔責任的。他在世間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享福,為了自己體會美,體會那種溫柔的意趣,是以做起來不享受的事,他是拒絕的。
然後又有賈雨村和冷子興說正邪之氣,将寶玉與各種古人相類比,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他的确就是低配版的宋徽宗,李後主。可以說寶玉的資質,命運,性情,禀賦,在前兩回就已經說盡了。而且後來他的确就是這麼樣走下去的,至少前八十回沒有什麼變化。
以上是從理念層面說寶玉。在這點上來說,去指責他不負責任之類是沒什麼意義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來承擔責任的,而他最後要做的正是跳出這世間的枷鎖。枷鎖指的不僅是仕途經濟,還有執着與美好。寶玉從設定上,就沒有世俗的責任這一說。
寶玉落難
寶玉他的一生,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悟道。這是神瑛侍者下界很重要的目的,曆劫悟道。他最後是要悟得紅粉骷髅,黃金糞土,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所有的美好都要崩壞,一切的世事隻是無常。關于這點,甄士隐出家,一僧一道的表現,也展現得非常明确了。他十幾年對美好事物的執着,他對世上有情無情人的情感投入,最後都是為了破。破執着,破七情六欲。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這才是寶玉最後的歸,也是全書的主題。要好便要了,這也是好了歌裡所唱的真谛。
三、總結
《紅樓夢》是一部寫實風格的“世情小說”,寫的是人間故事,所謂“按迹循蹤,不敢稍加穿鑿”。曹雪芹以“無才補天”的石頭神話作為這部小說的中心意象,其神話色彩和奇特意蘊,不僅使讀者感到這部小說運思的神奇、格調的新鮮、情味的隽永,更重要的是,使得否定仕途經濟的人生之路這一主題具備了深廣的曆史哲學意蘊和耀眼的浪漫主義色彩,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乃至整個文學史上,具有翻天地的巨大意義。
【來源:鳳凰新聞用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