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石头,作者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为基础,加了女娲补天石有剩余的情节,又因为唐宋时期盛行的将“补天石”作为追求经济仕途学问的暗喻,作者将此暗喻写入文中,赋予石头新的来历和寓意。

一、《红楼梦》“石头”意象的来历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作原名石头记,这个说法起源于甲戌本的脂砚斋批注。甲戌本第一回提到《石头记》时,脂砚斋批注:“本名也”。关于石头的来历,甲戌本开篇就讲述了故事的起因:女娲为了补天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补天之后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头眼见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忽一日,眼见远远来了一僧一道,席地而坐,谈起人间繁华之处,石头便动了凡心。央告两位老师想跟着一起去见识一下,僧道曰:“人世的繁华虽好,可是并不长久,转瞬即过。你既想去,便随我走一朝。” 袍袖一展,卷了石头而去不知所踪。

一僧一道将此石携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经历一段人间生活。而此顽石也变成了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贾宝玉日日将其挂在项中,时时不离。也就是说这块石头和贾宝玉合二为一。石头的经历也就是贾宝玉的经历。

二、“石头”的神话来源

《红楼梦》石头的起源来自于女娲补天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流传甚广,但是《列子·汤问》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说女娲补天之后五彩石还有剩余,更没有说补天石还有说话和变大小的神奇之术。曹雪芹红楼梦中所写的石头,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这个故事流传过程中逐渐赋予其新的社会意义,即补天石具有崇高的济世情怀的政治寓意。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女娲补天

女娲所炼的补天石有剩余并没有发挥其所能的设想也不是起源于曹雪芹。这起源于苏轼。绍圣元年,哲宗亲征,朝廷里有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苏轼几次被贬,绍圣四年,苏轼从惠州的宁远军节度使再一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在了海南岛任琼州别驾。昌化地处偏僻,连药食都很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在《儋耳山》中写: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馀。

苏轼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突兀而起的儋耳山,是其他山峰不能相比的,你看那道路旁边的石头,都是女娲补天剩下的。这首诗表达了苏轼不被重用的愤愤不平之气。苏轼自喻为被遗落的补天石不被朝廷重用,被驱逐在这小城不能施展抱负。在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辛弃疾这里,苏轼的“补天石”有了更进一步的寓意和意象,有“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的诗句。

三、《红楼梦》“石头”意象的寓意

1、交代故事的神话背景

红楼梦第一回女娲补天典故的运用即是全书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于不便处委婉表意。表现了“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悲惨景象,而自己确是女娲补天被遗弃的石头,纵然天赋非凡,却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切,美好的愿望最终成空。

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里面所蕴含的信息却真实可信,毋庸置疑。它透露的信息有以下几点:第一,这块顽石属于天上,很有天赋,暗喻贾宝玉也是如此,出生就有非凡的才能;第二、它虽然有着独一无二的天赋,但是他却时常嗟叹,它的的惭愧来自藏于深山人未识的遗憾和烦恼,因为它立足于“大荒山”,且不得不与“无稽”为伍,被当作了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他想去感受富贵温柔乡的凡间。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贾宝玉

以女娲炼石的神话来说明它的来历,作者想表达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故事里面有实有虚,他把虚的东西实写,把实的东西虚写,以此来达到以虚掩实,以假传真的目的。虽然作者曹雪芹在卷首曾反复表白强调“此书不敢干涉朝廷”,“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声称“大旨谈情”,为“闺阁昭传”,写几个异样的女子”的“小才微善”与“或情或痴”。其实,作者以神话为背景,说自己在写闺阁之事是在为了逃避文字狱。

从哲学角度来说,作者以神话为背景,可以看作是定在这类存在都不是单凭自己就能产生的,然后也肯定会面临终结。就比如荣华富贵,荣华富贵都是人艰难挣来的,然后也不管人愿不愿意,最后总有消散的一天。就是所谓的“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结果否定人努力的这个过程,达到一种似梦似幻的境界。

2、点明了人物形象

曹雪芹赋予石头意象的根本意蕴:女娲炼就的这块补天石堕于“青埂峰”下,故与补天事业无缘;作为“石头”幻形入世的贾宝玉,因为“堕落情根”,故 无“补天”之用,也不去从事“补天”之事业。这句点明的,正是贾宝玉形象的根本特征。

从宝玉降生的那一刻开始,灵魂的救赎就开始了,就是最完美的爱,就是接近神的完美,而且是希望人人都向往爱,而不是佛家的那些压制和灭绝,救赎的过程没有承诺,就像是贾政告诉宝玉的功利之路,现实、索取和功利永远是朝着灵魂的相反方向,于是就有了宝玉的反抗,他孤独守护爱的短暂一生,这是条灵魂神往之路,有人就说这是通往天堂的方向。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贾政与宝玉

凡间的贾宝玉,他和这块石头一样,在贾政眼里是没用的,不能为家族带来荣华富贵,不能给自己加官进爵,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遵循“学以致用”的道理,然而总有一些标准之外的人,他们认为有用即无用,无用即有用。贾宝玉就是这样一种悲剧,在那个时代《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因为炎夏午后贾雨村来访偏要见宝玉,宝玉心中不自在,史湘云对宝玉说:“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宝玉当时就变脸而且还要撵湘云走。

作者憎恶“仕途经济”,因而他笔下的贾宝玉更多具备世俗眼中无用的潜质,而在“仕途”与“经济”以及“仕途经济”方面可谓是“百无一用”。

3、揭示了全书的主题

所谓弃石,还是那种形状样貌皆无益于世的弃石。幸亏,被幻化了可以入世历劫,见证一段传奇。不过,最终要看清的,是俗世浮华的幻灭,是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由色而空,个人精神世界由空而色的演变。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书中对宝玉的设定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和神瑛侍者的结合。先说补天石,这既点明了宝玉的资质,又说明了他的命运。他是可以用来补天的,所以他资质超群,天生的能力禀赋是一流的。有敏感的心灵,有聪明的头脑,还有一副好皮囊。但是他最终又没有能够补天,说明他一辈子只能是天地之弃材,他的天资是用不到正道上的。而书中说,宝玉入凡间的时候,是为了去那第一等的富贵温柔乡受享几年。所以,他一开始就是去享福的,不是去承担责任的。他在世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享福,为了自己体会美,体会那种温柔的意趣,所以做起来不享受的事,他是拒绝的。

然后又有贾雨村和冷子兴说正邪之气,将宝玉与各种古人相类比,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的确就是低配版的宋徽宗,李后主。可以说宝玉的资质,命运,性情,禀赋,在前两回就已经说尽了。而且后来他的确就是这么样走下去的,至少前八十回没有什么变化。

以上是从理念层面说宝玉。在这点上来说,去指责他不负责任之类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来承担责任的,而他最后要做的正是跳出这世间的枷锁。枷锁指的不仅是仕途经济,还有执着与美好。宝玉从设定上,就没有世俗的责任这一说。

品读《红楼梦》:透过女娲补天神话故事,聊聊“石头”意象的内涵

宝玉落难

宝玉他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悟道。这是神瑛侍者下界很重要的目的,历劫悟道。他最后是要悟得红粉骷髅,黄金粪土,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有的美好都要崩坏,一切的世事只是无常。关于这点,甄士隐出家,一僧一道的表现,也体现得非常明确了。他十几年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他对世上有情无情人的情感投入,最后都是为了破。破执着,破七情六欲。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才是宝玉最后的归,也是全书的主题。要好便要了,这也是好了歌里所唱的真谛。

三、总结

《红楼梦》是一部写实风格的“世情小说”,写的是人间故事,所谓“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曹雪芹以“无才补天”的石头神话作为这部小说的中心意象,其神话色彩和奇特意蕴,不仅使读者感到这部小说运思的神奇、格调的新鲜、情味的隽永,更重要的是,使得否定仕途经济的人生之路这一主题具备了深广的历史哲学意蕴和耀眼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乃至整个文学史上,具有翻天地的巨大意义。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