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塔洛》,一個藏族男人無處安置的身份

《塔洛》,一個藏族男人無處安置的身份

《塔洛》整部影片圍繞着塔洛身份的确認展開

在極其有限的排片面前,為了不錯過萬瑪才旦的新片《塔洛》,早起趕了影院的第一場。取票的時候,售票的小夥說,這片子賣得還不錯,有四個人看。看來,消費者和影院人士,對這類影片的票房,本質上都沒什麼期待。

《塔洛》開場,一個藏族男性用誦經腔十足的國語背着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十來分鐘的固定機位,黑白畫面,無趣且冗長,挑戰着觀衆的忍受能力。但回頭一望,這個片段卻意義非凡。影片男主角塔洛就上過國小,在他人生中對“知識”不多的記憶中,可能就隻有這篇《為人民服務》,在他常年的記憶與背誦中,“為人民服務”和“重于泰山”之死逐漸演化成了他的人生信條。也正因為此,他才能多年如一日的,為他人放羊,并且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被遺忘成了一個沒有身份的“Nobody”。

《塔洛》整部影片,也就圍繞着塔洛身份的确認展開。電影開場在派出所,所長和塔洛就着“身份證”對話,平常又富有意味。塔洛樸素的人生哲學裡,我知道自己是誰就行了。但這種邏輯在現代社會顯然無法行得通,在都市的宏大架構中,每個人并不全然地屬于自己,個人身份的明晰,很多時候,對他人更有意義。有段對話很有意思,所長問塔洛叫什麼,塔洛說小辮子。所長說真名,塔洛說叫塔洛。所長說塔洛,這個名字很美。塔洛腼腆地笑了,說已經很久沒有人這麼叫我了。于是,小辮子和塔洛,成為眼前這個藏族男人的二重分身,前者是隐匿的傳統和自我,而後者成了小辮子需要去追尋和确認的身份。

小辮子帶着拍身份證照片的任務,來到了縣城,開始了他的都市浪蕩記。他在照相館“漫遊”了北京和紐約,幕布背景成了全球化的一種象征,不費氣力對世界主義的一種感覺,讓任何偏遠地區、任何民族的居民,都有可能與世界、現代共存。塔洛和他的羊,以懵懂、怯懦的形象出現在縣城,一種相對的現代化場所。坐在照相機對面的他顯得不安,依然是固定中景的攝影機凝視,引導觀衆審視熒幕上的這位男性。帽子、雜亂的頭發、脖子上的護身符等等,都成為被審視的奇觀,是與現代格格不入的、急需被改造的。于是,在照相館老闆的引導與勸誡下,塔洛又來到對面的理發館洗頭發,在這裡,他遭遇了人生的又一次“啟蒙”。

叫楊措的藏族姑娘,理發館裡貼着的是SHE的海報,梳着藏族姑娘少有的短發,還抽着女士香煙。她成了一個現代性的誘惑,主動挑撥塔洛的身體與意念,她化身成了一個邪惡的啟蒙者,與縣城一起為塔洛制造了幻景,一個有女人和都市拉薩的美夢。塔洛開始對自己的身份又了更多的想象,影響了他作為一個放羊人的職責,最終被人打着耳光訓導:你隻是一個放羊的。但欲望開啟後的塔洛,顯然不再滿足于這個身份,他賣光了自己的羊,帶着十六萬的現金和重獲身份的夢想找到了楊措,卻最終黃粱一夢,楊措找不到了,錢與拉薩的美夢也随風而去。

《塔洛》,一個藏族男人無處安置的身份
《塔洛》,一個藏族男人無處安置的身份
《塔洛》,一個藏族男人無處安置的身份

做一個本雅明筆下的“都市浪蕩者”,顯然是要資本的。塔洛并不夠格,他以為自己可以與楊措帶着錢去拉薩,卻不知道都市浪蕩的前提是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和對都市的審慎。塔洛對現代化都市中的人并不設防,妄想了化身成現代自我的美好生活。但實際上在萬瑪才旦的鏡頭中,他始終和現代生活是隔離的。即便與他有了身體之親的楊措,銀幕上他們總是恰好地處于鏡像的兩端,大多數場景都是被分離的。而在另外一些場景中,塔洛又總被置于畫面的極下方,似乎總是被壓制着。是以,塔洛自始至終都沒法在現代社會中做一個自由人,始終被規範、引誘、被勸導,名義上是尋找身份,實質上卻是在喪失身份。對塔洛進行規訓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所長、照相館老闆、路遇的警察和楊措,但潛藏在背後的,卻是現代社會背後的權力運作機制。

是以影片結尾,當小辮子既沒能成為塔洛,又失去了自我象征的辮子的時候,他就徹底成為了一個Nobody,在廣袤甯靜的青藏高原上,他再一次失去了身份的蹤迹,成了無處可去又無處可歸的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場現代性的悲劇,沒有技能、沒讀過書、甚至于好記性都喪失了的塔洛最終被抛棄了,他既不屬于過去,也不屬于未來。

萬瑪才旦的鏡頭文法依然冷靜,卻又無所不在地醞釀着構思。長鏡頭和固定場景的大量使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與沖突,民族文化的逐漸式微,黑白畫面的儀式感,讓整部影片洋溢着冷靜與沉思。但客觀言之,影像符号的過多植入,角色本身的蒼白無力,對楊措/女性的片面描繪,以及二進制并置的思維,無疑還是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在當下的電影環境中,《塔洛》又無疑是一股清冽的力量,值得每一個愛電影的人珍視。

《塔洛》,一個藏族男人無處安置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