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1深度丨“個人系”公募基金大起底:大佬“創業”豈可錦衣夜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媛媛 上海報道

2021年,公募行業風雲變幻。

春節以來,市場将結構性行情演繹到極緻,各大排行榜變動頻繁,部分明星基金業績出現大幅調整,甚至跑不過同期市場指數的表現。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規模不斷增長,曾連續5個月重新整理曆史最高紀錄,并一度突破24萬億元。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網站上的資料,截至2021年10月26日,我國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51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産淨值合計23.90萬億元。

機遇與挑戰并存,業内一些大佬的選擇也出現了分歧。

<h4>大佬創業:公募還是選私募?</h4>

興全基金正式釋出公告,董承非卸任基金經理,其管理的興全趨勢基金增聘謝治宇和董理為基金經理,與原基金經理童蘭共同管理;興全新視野基金則由喬遷接任管理。

董承非以穩健的投資風格聞名,被稱為“基金界郭靖”。公開資料顯示,董承非從業18年,擔任基金經理近15年,任職期間基金獲獎次數高達24次。

對于他的“下一站”,市場的主流猜測是“奔私”。

所謂的“奔私”,即投奔私募行業。

與此同時,亦有公募大佬摩拳擦掌,意欲以“創業”的方式征戰公募江湖。

9月底,“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泉果基金設立申請獲證監會回報意見。其中,東方紅資産管理(現“東證資管”)前董事長王國斌和東證資管前總經理任莉這兩位在資管行業頗具影響力的人物現身股東名單之列,引發市場關注。

這其實是王國斌的一次公轉私、再轉回公的曆程。

2016年,王國斌離任東方紅資管董事長一職,創辦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君和資本。5年後的今天,其又與從東證資管總經理一職離任的任莉合作,創辦了泉果基金。

王國斌并不是個例。

繼私募後,“個人系”公募成為了明星級大佬離開老東家後“再出發”的新陣地。

比如睿遠基金的陳光明、傅鵬博,堪稱國内價值投資的标杆人物;鵬揚基金的範勇宏,曾一手創立了華夏基金,在業内一直有“行業教父”美譽。

實際上,自2015年開始興起的個人系公募,到現在為止,已獲批成立了23家。不過,同樣都是業内“大佬”出來的再創業,這些公募的發展情況分化則較大。單以管理規模這一名額來看的話,有人管理規模已達千億,有人管理規模尚不足1億。

本篇報告中,我們将聚焦“個人系”公募,試圖在和私募發展規律的對比中,發掘造成“個人系”公募分化格局的共性特點。

<h4>“個人系”公募、私募的相同點</h4>

<h4>一、以創始人為發展核心</h4>

“個人系”公募雖然是公募平台,但與私募基金一樣,其發展模式和特點,與核心創始人的從業經曆緊密相關。

甚至有些基金本身,例如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博道基金這3家基金公司,前身就是私募基金,是以,亦帶有私募基金以創始人為發展核心的特點。

一個鮮明的特征是:保險/銀行系創始人債券管理規模比較大,公募系創始人的股票管理規模較大。

在23家個人系公募核心創始人中,有2家創始人有保險背景、2家創始人有銀行背景,這為他們帶來了較大的債券基金管理規模。

由于保險、銀行一直以來投資金額較大,在傳統意義上投資債券型産品更多,且這些創始人中,亦有人出身于固定收益部投資總監,是以,其個人将投資債券的經曆,也帶到了創辦的公募基金中。

這一點和創業型私募較為相似。

例如泓德基金創始人王德曉,擁有多年的保險從業經曆,是以泓德基金在管基金中債券型基金占有一定的比例。截至10月26日,泓德基金的非貨币型基金規模為1170.98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為217.09億元。

鵬揚基金的總經理楊愛斌則曾經在浦發銀行做過信貸員,後至平安保險擔任債券研究員、組合管理部副總經理,後進入華夏基金擔任過固定收益總監。截至10月26日,鵬揚基金管理的非貨币基金規模為858.56億,其中,債券型基金規模為454.03億。

這一特質最為明顯的其實是蜂巢基金。創始人唐煌曾任廣發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創始人陳世湧曾先後從業過廈門國際銀行、興業銀行,在興業銀行時,一度擔任過金融市場總部副總裁、資金營運中心總經理、同業業務部總經理。這導緻蜂巢基金的全部在管規模為281.58億元,但其中有281.41億元都是債券基金。

明亞基金的創始人之一徐岱,亦曾在中信銀行工作過。不過這家公司的管理規模總共隻有0.52億元,目前均是混合型基金産品。

而以投資股票知名的陳光明,其創辦的睿遠基金自不必多說,其管理總規模為537.32億,這些資金全部都是混合型基金。

<h4>二、牛市之後“創業”基金更具機遇</h4>

目前市場上全部23家個人系公募中,其獲批展業的時間集中在2018年,共有8家個人系公募在這一年拿到監管批複,可以開始其公募業務。(因為獲批日期一般早于基金成立日期,故采用獲批日期作為名額)

2015年2月,泓德基金作為個人系公募,拿下了第一張批文。自2015年-2021年,每年獲批的個人系公募數量分别為:1家、2家、5家、8家、1家、5家、1家。

這些公募基金成立的時間,遵循着私募基金的創業規律——在一輪牛市行情後,不少公募基金經理拿着傲人的業績奔向私募,以此來吸引投資者并進行募資。

實際的經營成果,亦或多或少證明這一政策的有效性。

上述23家“個人系”公募中,共有11家機構管理規模過百億。

而在百億以上規模的個人系公募中,成立于2015年的隻有泓德基金一家(中庚基金以獲批時間算),有2家基金成立于2016年、3家基金成立于2017年,另有5家基金成立于2018年。

雖然2018年市場表現并不好,但經過2015年的大挫後,2016年初-2017年,市場有一段上升的行情,部分基金經理借着這波行情,獲得了不錯的收益,這将成為他們的個人營銷故事。

<h4>三、投研團隊是否控股可能影響機構穩定性</h4>

我們的另一項發現是,在百億規模以上的基金中,公司的總經理和大股東傾向于是同一個人;而規模較小的公司中,總經理和大股東更傾向于不是同一個人、屬于“合夥創業”。

由于在創業型的私募和公募中,核心投研人物往往扮演上述某一個角色(總經理或大股東),并不全是控股了創業公司,是以我們非常關注——投研團隊是否控股——投研團隊控股的創業公募/私募,其團隊發展似乎更穩定、也更容易将管理規模做大、實作較大的發展。

例如睿遠基金,總經理和大股東都是陳光明,是投研團隊控股的典型;在博道基金中,有投研經曆的莫泰山是大股東、有市場銷售經曆的沈斌是總經理,這是典型的投研控股合夥創業基金;在恒越基金中,有投研經曆的黃小堅是總經理、連續創業并在娛樂公司擔任過CFO的李曙軍是大股東,這是典型的投研不控股合夥創業基金。

盡管目前全市場總共隻有23家個人系公募、樣本案例較少,但上述發現和業内部分研究私募基金的人士觀點吻合。

有券商私募産品代銷引入的負責人稱:“一般情況下,投研核心人物不控股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在私募基金中,資金都是認準核心投資經理的投研能力,才會購買其産品,是以核心投資經理的穩定性對一家私募很重要。如果私募基金規模做大,但核心投資經理沒有控股,後續其可能産生利益配置設定不均衡的感覺,最後影響機構穩定性。”該負責人稱,近期鳴石投資發生的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在個人系公募中,這種情形的負面影響會削弱,因為部分公募的創始人甚至不具備投研經曆,核心創始人就是營銷/銷售背景。

但是,創業初期要在市場上打名聲,優秀的投研團隊仍然是一個最佳的賣點。營銷背景的創始人依舊需要引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投研團隊或基金經理,并可能賦予後者足夠多的話語權。

這樣的做法并非完全無憂。與成熟的大公司不同,成熟的大公司的核心人物與主要方向,往往是明确的,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卻往往在某個發展階段很容易發生沖突,甚至創始人與賦予了足夠多話語權的額投研團隊亦有發生沖突的可能。

例如此前泓德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邬傳雁,自2015年泓德基金創立之初就加入了公司,在近期“被”共同管理了某隻基金後,敢于硬剛公司,使得公司一度陷入負面輿情中。

<h4>“個人系”公募、私募的差異</h4>

<h4>一、公募營銷負責人的下海方向</h4>

在所有個人系公募創始人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創始人此前在大型基金公司擔任過銷售/營銷/市場總監。

23家個人系公募中,有10家公募的核心創始人來自于知名公募的營銷/銷售崗,占到所有公募系出身創始人數量的一半。

這10家公司中,有些是投研+營銷/銷售的創始團隊組合,有些是純營銷/銷售的創始人。

這是個人系公募與私募基金的顯著差異。

一般來說,私募基金的核心創始人必然的要具備非常強的投資能力,由于私募基金不能夠對所有市場投資者無差别的做營銷、其通常100萬元的起購門檻,這兩點決定了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都是具備較強連接配接或者說粘性的高淨值客戶。

擁有上百萬可投資資金的高淨值客戶,往往看中的是私募管理人的投資能力/擷取超額收益的能力,關注的是投資經理本身,是一種具備更強粘性的信任。

但公募基金不是這樣,其面對的本身就是市場上更為廣泛的、可能不具備投資經驗及基本知識的投資者,是以營銷和銷售,在公募基金做大規模方面非常重要。盡管近年來公募基金的營銷政策,往往有意打造明星基金經理、加強個人投資者與基金經理之間的信任,但這依舊是一種做大規模的營銷手段。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個人系公募創業者中,為何有如此多的營銷/銷售負責人——對于他們來說,在大公募中的營銷經驗,亦可以帶到創業公募中去使用。

目前來說,這些營銷/銷售背景的個人系公募中,做的比較好的有:彙安基金、中庚基金、惠升基金、淳厚基金、博道基金5家公司,它們的基金管理規模都達到了百億以上,分别是:390.19億、249.23億、248.20億、232.23億、196.22億。

而在所有個人系公募中,百億規模以上的基金隻有11家,營銷/銷售背景創始人的基金有5家,占了半壁江山,幾乎可以算是非常成功了。

上述5家公司的成立時間分别是:2016年4月、2015年11月、2018年9月、2018年11月、2017年6月。

這樣的成績無疑是讓私募基金創業者羨慕的——最長不過5年、最短隻有3年,這些“創業公司”便跻身到了百億之列。

這或許與它們的創業時間分不開,2015年之後,恰逢股民、基民投資信心嚴重受挫。随後,2016-2017年好不容易經曆了兩年的複蘇行情,2018年整個市場又是一片悲觀的聲音——多數基金産品大幅回撤的背景下,營銷/銷售在穩定客戶方面或許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此外,上述5家百億個人系公募中,除了博道基金的核心創始團隊是“投研+銷售”的組合——公司總經理沈斌曾經擔任過交銀施羅德銷售總監、重陽投資市場總監,公司大股東莫泰山曾任交銀施羅德總經理、重陽投資總裁、并獲得了4座“金牛獎”榮譽——另外4家公募的創始人就是純營銷/銷售背景。

例如彙安基金的大股東何斌,曾在建信基金任副總經理,分管市場、背景營運和産品創新等業務,而總經理劉強之前擔任過霍尼韋爾、阿特維斯(中國)的CFO,幾乎沒有金融機構從業背景。

而惠升基金的張金鋒,此前在華夏基金擔任網際網路金融部執行總監、行政負責人;淳厚基金的邢媛,曾在華泰柏瑞基金、财通基金兩家公司擔任管道/營銷等部門的副總監、總監;中庚基金的孟輝,之前曾在民生證券、國金證券分别做過區域銷售總監、銷售副總監,後來到海富通擔任過副總經理。

<h4>二、董事長、總經理們的集中創業方向</h4>

現存的個人系公募另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核心創始人幾乎都在基金公司、證券公司、資管公司、銀行、保險等機構,從業至董事長、總經理、總經理助理等進階職位。

例如本次受到市場關注的泉果基金,創始股東裡最受到關注的就是東方紅資産管理(現“東證資管”)前董事長王國斌和東證資管前總經理任莉。

在我們統計中的23家個人系公募中,共有14家機構的創始人此前在知名公司從業到了上述進階管理職位。

這亦是與私募基金對比的一個顯著的差異。

由于私募基金的客戶更“看人”,核心創始人的投研能力非常重要,是以市場上不少知名私募的創始人此前都是明星基金經理。這些基金經理們不一定在此前的公司擔任行政管理職位,隻要業績足夠好、足夠穩定,就在市場上有足夠的資金募集号召力,是以也就能輕松創業。

但個人系公募仍然像傳統公募一樣,需要營銷的加持,是以,創始人的管理能力、資源号召力、甚至包括引入保險等大資金的能力,顯得非常重要。這或是董事長、總經理們熱衷于投身此處創業的原因。

<h4>“個人系”公募産品現狀</h4>

目前,全市場23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共發行了269隻私募産品、264隻公募産品,對應管理的投資經理分别是74名、99名。實際上,我們前述統計的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均是以其管理的公募産品為計算對象。由于私募産品資訊不公開,我們尚無法統計到全部私募産品的管理規模。

<h4>一、創業公募良莠不齊:基金經理可能“跨行”管理</h4>

在我們統計的23家個人系公募中,除去管理規模超百億的11家,以及尚正、易米、興合3家尚未發行公募産品的機構後,剩下的管理規模大都在20億以下。

出現這樣的局面并不難了解。多數機構的創立者的确曾在業内有很好的口碑,但創業就是重頭再來。在與傳統的機構系公募同台競技中,想要赢得廣大基民的口碑和市場認可,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此外,“個人系”公募始終是平台型的公司,其中的基金經理們投資能力差異較大,表現在具體的産品業績上,則同樣是分化較大。

例如東方阿爾法基金,其年化收益最高的東方阿爾法優勢産業A,截至10月27日,年化收益為99.20%;但其年化收益最低的東方阿爾法招陽C,截至10月27日的年化收益為-12.83%。

恒越基金亦存在産品業績表現分化較大的情況,甚至更為“離譜”。

截至10月27日,其年化收益最高的恒越優勢精選,年化收益為77.54%;而年化收益最低的恒越品質生活,年化收益為-48.41%。

上述兩隻基金的基金經理均為葉佳。

在加入恒越基金前,葉佳曾在銀華基金、申萬宏源證券資管部、東亞前海證券資管部任職,其過往的從業經曆以投資債券為主。但到了恒越基金,卻擔任了多隻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經理,開始管理股票!也難怪其管理的兩隻混合型基金的年化收益差距會如此之大!

這樣的情況在市場上傳統的老牌公募基金中,出現的機率是極低的。

但即使出現這樣的債券經曆的基金經理管理股票的案例,2017年成立的恒越基金,目前非貨币資金的管理規模也已經超過百億。

這表明,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個人系”公募的産品,還是要保持足夠的警惕和鑒别能力。

新創辦的公募基金,在團隊人員方面,必然會弱于已存的大公募。在大公募中,完備的投研團隊、中背景團隊,可以讓其在具體業務上配置設定足夠的人手,而“創業公司”們卻很有可能發生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

此外,從前的投資大咖,在創辦了公募後,其産品業績未必會重複其往日輝煌。

目前,發行公募産品最多的是鵬揚基金,共發行有53隻公募産品(A/C份額不分開計算),總規模為865.62億。

從類别來看,債券型基金以454.03億的規模占據了半壁江山,而股票型基金僅41.35億元,混合型基金為363.18億元。

業績上,已發行的22隻債基産品中,表現靠前的是鵬揚彙利A/C,資産規模合計為66億元,現任基金經理是楊愛斌,焦翠。鵬揚彙利A今年以來(截至10月26日)的收益率為4.14%。

上述業績表現不算亮眼。畢竟,今年以來,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5.25%。

<h4>二、新模式:挂公募的“頭”、賣私募的“肉”</h4>

在這些基金中,發行公募産品最多的是鵬揚基金,共發行有53隻公募産品;發行私募産品最多的是睿遠基金,共發行有124隻私募産品。

我們發現,部分公募基金的私募業務,做的可能要優于公募業務,似乎是采取一種——以公募營銷,實則發展私募業務的模式。

例如睿遠基金,目前僅有2隻公募産品,4名基金經理在管;但有124隻私募專戶産品,配置設定了10名基金經理管理。

鵬揚基金發行了53隻公募産品,16名基金經理在管;發行了67隻私募産品,有16名基金經理在管;

此外,彙泉基金、百嘉基金、達成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亦有此類情況——即,私募産品多于公募,管理私募的基金經理多于或等于管理公募的基金經理。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