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阿爾帕西諾主演的《熱天午後》</h1>

故事原型:
Wojtowicz(阿爾帕西諾飾)和基友Sal Naturale(約翰·凱澤爾飾,教父裡阿爾帕西諾二哥)于1972年8月22日計劃搶劫銀行,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同行女友做變性手術。搶劫的銀行位于格雷夫森德東三街交叉街布魯克林區450 Avenue P的大通曼哈頓銀行分行。銀行應該是沒開業多久。
作案失敗後,1973年Wojtowicz被判20年,在蹲監獄的時候他的事迹被改變成電影,雖然搶劫銀行沒有搶到錢,但是電影故事版權費付給他7500美元,外加票房1%分紅。
John Wojtowicz1945年出生于紐約,在15歲之前生活很平淡,高中畢業後就去了越南,退伍後開始在大通曼哈頓銀行工作,在這認識了他後來的合法老婆Carmen Bifulco。兩人于1967年結婚,但是John Wojtowicz對自己結婚這事保守的很嚴密。
在越南服役的時候發現自己性取向有問題,退役後結婚兩年就與老婆分局,而且還加入了同志激進主義聯盟(Gay Activist Alliance),認識了很多男性戀人。
1971年遇到了Ernie Aron,潛意識性别為女性,後來改名為Liz Eden,同年兩人在非正式的儀式下“結婚”。
同志女友想做變性手術,但是Wojtowicz不同意,Liz Eden自殺未遂後,Wojtowicz決定資助他來做變性手術,沒有錢怎麼辦,那就隻有搶銀行。
人手不夠,Wojtowicz就找來兩個在同志酒吧認識的真·基友,Bobby Westenberg和Salvatore Naturale,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說幹就幹,沒有計劃就是他們的計劃。
搶銀行這個想法可能是因為看了《教父》來的靈感,後來這件事件改變的電影由阿爾帕西諾來主演,事件原型在監獄裡還誇獎了阿爾帕西諾,說演的很像!
其實電影中就隻呈現了“成功”的案例,在事件原型中,他們還有一次在剛進銀行後槍掉了出來,三個人就跑了,後來合夥人Bobby Westenberg因為害怕就退出了,三個人就剩下倆,另一個Salvatore Naturale才剛18歲。
後來進去銀行,發現銀行的保險庫是空的!最後隻能把櫃台裡的錢全部搜刮了隻有38000美元,外加17.5萬美元的旅行支票。在搶錢的時候其中一名職員按了警報。
然後,劫匪将銀行内的所有八個人全部劫為人質,原本隻要十分鐘的事情拖到了四個小時,後來十個小時,最後一整天,剛開始鬧劇變成了實況直播,超百萬人觀看。銀行門口大街上的人群聚集了2000多人,現場記者描繪說“這是一場盛大的表演”。
最後結局與電影描述的差不多,警察和特工在機場等候他們,兩人一抵達,Salvatore Naturale就被槍殺(當天唯一的傷亡),Wojtowicz被捕。
都是因為這個“女人”Liz Eden
神還原
最後,Wojtowicz把版權費給了Liz Eden作了變性手術,但是沒過多久于1983年因為艾滋病去世,Wojtowicz出獄後與母親定居紐約,後來他還去大通銀行面試過保安,說“我就是《熱天午後》裡面的那個原型”有我在你們銀行肯定不會有人來搶,結果肯定是沒被雇傭,最後于2006年癌症去世。
電影花絮:
電影名字雖然叫《熱天午後》,呈現的也是夏天的感覺,其實拍攝時間應該是在冬天,演員們為了避免嘴裡說話吐出熱氣,他們在拍戲前都需要在嘴裡含上一會冰塊。
電影中的室外場景在布魯克林溫莎露台的Prospect Park West街17至18号之間拍攝,銀行内部場景是攝影棚搭建的。
電影中有很多即興表演,當阿爾帕西諾問約翰凱澤爾想去哪個國家的時候,回答俄懷明就是脫口而出。以及阿爾帕西諾在後窗開槍後,銀行門口與查爾斯·德恩(警長)的對話(吵架)[電影53分30秒]全是自由發揮。
該片最後獲得了第48屆奧愛卡金像獎6項提名,并獲得了最佳原創劇本獎。
<h1 class="pgc-h-arrow-right">《何以為家》</h1>
這部電影的主角,小男孩就是本色出演。曆史上第一位告自己父母的人,告他們為什麼生了自己,而又不負責任。撫養不起還要不斷的生,生了的女孩來了初潮就要賣給人做老婆,與他關系最好的妹妹12歲因為難産去世。
<h1 class="pgc-h-arrow-right">《美國田園下的罪惡》</h1>
本片根據1965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女孩西爾維亞(艾倫•佩姬 Ellen Page 飾)因遊樂園工作的父母事務繁忙,與妹妹簡妮(哈蕾•麥克法蘭 Hayley McFarland 飾)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單親母親格特魯德•巴尼澤夫斯基(凱瑟琳•基納 Catherine Keener 飾)家暫住。格特魯德的大女兒寶拉(阿麗•葛雷勒 Ari Graynor 飾)未婚先孕,西爾維亞無意中聽到這一消息,失口告知同學,沒想消息洩露。寶拉遷怒西爾維亞,緻使其被格特魯德體罰。這之後,酗酒成性的格特魯德将一切家庭問題均歸于西爾維亞的到來,背着鎮上人将她囚于地下室,并慫恿子女用酷刑折磨西爾維亞。不僅如此,鎮上其他兒童也參與到這殘酷的摧殘中,共同實施了美國曆史上針對個人犯下的最嚴重的罪行之一。
被寄養在别人家的兩姐妹受到非人的虐待到大小便失禁,最後死亡。
犯案人員被庭審,格特魯德·班尼斯維斯基(Gertrude Baniszewski)否認對西爾維亞·李肯斯(Sylvia Likens)的死負有責任。她選擇因精神錯亂而認罪。四名未成年人科伊·哈伯德(Coy Hubbard),理查德·霍布斯(Richard Hobbs)以及寶拉(Paula)和約翰·班尼瑟夫斯基(John Baniszewski)遭到酷刑和謀殺。
1966年5月19日,格特魯德被判一級謀殺罪,5月25日被判處無期徒刑。 Paula Baniszewski被判二級謀殺罪,并于5月25日被判終身監禁。同一天,因西爾維亞(Sylvia)的過失殺人罪被判有罪的Richard Hobbs,Coy Hubbard和John Baniszewski Jr被判處21至21年徒刑。
格特魯德(Gertrude)于1985年12月4日從監獄獲釋,并于五年後61歲因肺癌去世。
http://www.mysticfiles.com/true-story-behind-the-movie-an-american-crime/
<h1 class="pgc-h-arrow-right">《晨曦中的女孩》</h1>
1918年,加拿大某村莊,小女孩奧若蕾(Marianne Fortier 飾)的母親瑪麗安(Hélène Bourgeois Leclerc 飾)感染肺結核,病入膏肓。她的父親(Serge Postigo 飾)非但沒有對妻子表現出應有的關心,反而和表妹(Stéphanie Lapointe 飾)勾搭成奸。不久,瑪麗安在憤怒和憂郁中死去,父親旋即與表妹成親。
三個姐妹兄弟中,奧若蕾對父親和繼母尤其抵觸。父親忙于工作,對家事鮮少過問。而奧若蕾和繼母的沖突則不斷加深,繼母從最初的體罰,逐漸演變成赤裸裸的虐待。嬌弱的小女孩命懸一線……
根據事實改變的犯題材肯最讓大衆熟知的是南韓的電影,回答中最高贊回答已經列舉了很多。
對于南韓,雖然一部電影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改變不了現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的“N号房”事件。
這就說明了電影拍得再好也沒有用,改變了法律又怎麼樣? 南韓的男權社會和奴性是很難改變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放眼全世界,我們能夠知道的事情就這些,還有非常多你看不到的,他們永遠而且隻能在布滿罪惡的泥潭裡慢慢掙紮,最後消失不見。人真的很卑微。
決定一個國家水準的永遠都不是帶頭的那些人,有多少富人,有多少高科技人才,不錯,他們是社會發展的前進力量,但是想要提升一個國家的形象,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底層人民的道德、文化、經濟的平均水準。
以上。
如果不知道看什麼?點個關注,高分最新電影推薦。
或者評論區留下你想看什麼類型,或者某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