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所有喜歡藝術的人來說
藝術就像一個女神
也像一個惡魔
它讓你生有所值
也讓你迷戀癡狂
甚至為它而死
所謂生命中的藝術
就好比讓人生美麗的花朵
讓生命有質感的可卡因
或是
這個世界諸種情景的一個縮影
好像巴黎最能展現藝術的韻味
于是導演伍迪·艾倫把場景選擇了這裡
他集合了三位奧斯卡得主
《危情十日》女主凱西·貝茨
《鋼琴家》男主艾德裡安·布洛迪
《玫瑰人生》女主瑪麗昂·歌迪亞)和
兩位奧斯卡提名——《天才一族》編劇歐文·威爾遜
和瑞秋·麥克亞當斯
巴黎對于西方人來說确實有特色
白天晴朗的日光,來回奔波
或者坐着享受生活的人們
塞納河畔的漫步,巴黎鐵塔的挺拔
凡爾賽宮的金碧輝煌,莫奈私家荷塘的寬闊和绮麗……
都是國際化都市獨有的現代文化象征
于是好萊塢編劇吉爾偕未婚妻英妮茲
及她父母一同前往巴黎度假
并準備他們的婚事
已頗有名望的吉爾其實還身懷壯志未酬的理想
他已撰寫了一部小說
隻是毫無自信将它公諸于世
英妮茲表面上看似支援他
其實更在乎她自己本身
身為上流社會的物質生活
盛産名人的法國在 Gil 心裡
就是個烏托邦
每天漫步在巴黎的街頭
自覺心靈都高尚了幾分
而未婚妻卻現實很多
認為愛上了巴黎的吉爾
隻是愛上自己幻想的烏托邦
總是奉勸他還是活在當下
巴黎的早上很漂亮
下午充滿魅力
夜晚讓人心醉
而午夜之後的巴黎則具有魔力
它既浪漫又神秘
既讓人神往又叫人心情起伏
吉爾似乎受到了某種情緒的“蠱惑”
屢屢于午夜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
吉爾便以“尋找靈感”為借口
在午夜的巴黎漫步
此時适時到來的一輛馬車
将他帶入一場他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名流派對
在派對中,不僅與海明威(寇瑞·斯托爾飾)
菲茨傑拉德夫婦,達利(阿德裡安·布洛迪飾)
布努埃爾等不同時代的名人相遇
還以藝術為名開懷暢聊
吉爾每天在巴黎上演着“午夜奇遇記”
今天遇見菲茨傑拉德夫婦
明天遇見海明威
後天遇見畢加索……
當他穿越到 1920s 時
和畢加索情人阿德裡亞娜相遇
并鬼使神差地相愛
阿德裡亞娜又和吉爾一起
穿越回 1890年
遇見了保羅·高更
亨利·德·圖盧茲·勞特雷克等名人
來自 2010 年的吉爾
羨慕阿德裡亞娜生活在 1920年
而阿德裡亞娜卻羨慕名人齊聚一堂的 1890年
這群藝術家卻都在說文藝複興時期好
他們覺得前一代人更香
熱愛藝術的人們心中有什麼樣的夢
面對當今的物質世界
他們用當代藝術和各種變形
究竟要反抗和擺脫什麼
吉爾和阿德裡亞娜的相愛
說明了一個寓意
此處生活不得已和想要
逃離到别處去開展另一種人生
隻是一個美好的渴望
可是通過兩者跨越世紀的生活對比
就會悲哀的發現
其實他們糾結的事情本身
就帶着一種生活的悖論
——你就算逃離到别處生活久了
别處其實也就成了此處
又成為你想逃離的一個新的原點
其實生活和藝術不都是這樣嗎
一輩子想要逃離的不是地點
而是庸常的生活本身
而生活有着龐大的惰性
讓人們所有逃離的努力
最後全數歸于平靜的日常
我個人覺得,電影中那些不同時代的大師
他們的出現是導演的一個“暗筆”
他通過電影告訴人們
好好地把握當下,享受此刻
卻也在暗示:那些大師
都是突破舊有的人
隻不過,他們是極少數而已
吉爾在電影中告别了夢幻
回歸到現實生活裡來
悠閑而無所事事的融入巴黎的日常裡
享受午後的陽光,傍晚河畔的微風
和夜深街頭的一場大雨
午夜的巴黎
提起藝術淚不幹——
是固執地實作自己的夢
還是回歸的平凡生活
擁有看清眼前美景的機會
巴黎的午夜
一個所有愛好藝術的人
都會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