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國病人》:勇敢去愛,活出真我

《英國病人》:勇敢去愛,活出真我

作者:金晶

來源:《清風苑》2021年4月刊

《英國病人》是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傑創作的小說。本書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意大利一處廢棄建築裡,四個有故事之人的因緣際會。他們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風景中,卻無法享受和平與安甯。品讀此書時,讀者會感受到一種神秘、一股激情。作者将讀者引入另一個世界,并清晰揭示這個世界與我們自身之間的關系。

1939 年,德國閃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本書的創作背景正是二戰末期。戰争的本質是掠奪,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溝壑與沖突異常尖銳。“你叫什麼?你來自什麼地方?”這些似乎變成了關乎存亡的問題。

時局動蕩,生死未知,個體如蝼蟻般渺小。貴族、醫護、小偷、工兵四種不同身份的人由于種種原因偏安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北面一處廢棄建築中,他們在傾訴和對談中揭開一個個謎團,并且互相依偎取暖、救贖創傷。

本書文筆細膩,堅硬與柔軟兼具。細細品讀,“英國病人”這個稱謂本身就是一種諷刺。“英國”是當時環境強加給主人公——匈牙利探險家奧爾馬希的标簽,“病”則是指當時那個世界失去了秩序。奧爾馬希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夫妻凱瑟琳,不得不向英軍求救,但因為姓氏有德國味而被拘捕。

奧爾馬希設法逃脫後與德國合作,用非洲地形圖換來德軍汽油。他駕駛着英國飛機,卻遭誤會被德軍擊落。全身燒傷的奧爾馬希,被阿拉伯貝都因人救起,之後随盟軍部隊在意大利鄉間轉移。他的醫療卡上赫然寫着——英國病人。

凱瑟琳最終撒手人寰。她在彌留之際留言:“我們雖死,但卻飽含着愛與經曆。”

動亂年代,讨論愛情和自由是件奢侈的事情。可曾經為之向往過、努力過、擁有過,那一瞬間的美好,會化為永恒,留在自己心中,也留在奔騰不息的曆史長河中。

奧爾馬希最憎惡标簽。在他看來,一個人最可貴的便是真實,哪怕缺點和優點一樣顯著,那也因為“真”而顯得有血有肉、生機勃勃。

學識淵博、英俊帥氣、談吐優雅,這是奧爾馬希;全身燒傷、面目全非、奄奄一息,被猜測是英國人、德國人、外星人,同樣也是奧爾馬希。無論是燒傷前的奧爾馬希,還是燒傷後的,他都展現着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希望的等待追尋。

書中有一些細節,非常動人。比如照顧奧爾馬希的戰地護士将剝好的李子肉一點點喂到他嘴裡,在緩緩咀嚼後,奧爾馬希微弱的味覺有了一絲觸動。他張開滿是疤痕的嘴唇說 :“很有李子味的李子。”李子雖然微小,但它促使身處痛苦中的人再用力走下去,提醒他正和世界一同活着。

可以說,《英國病人》呈現了愛情的悲壯唯美,更展現了對生命的悲憫之情。

在太多條條框框的統治下,人容易被異化,成為被貼标簽、扮演各種角色的機器。然而,每個個體都是獨立而偉大的存在,這份獨特性無關于頭銜、身份、家世、名望、容貌等。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值得被珍惜、被善待。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一個人越是反抗命運枷鎖,就越顯得強大。《英國病人》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掙脫世俗的枷鎖、卸下沉重的負擔,探究本真。

金庸曾表示:“人生就是大鬧一場 , 悄然離去。”奧爾馬希也是如此,跟随心的方向前行,守護心靈一方綠洲。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肆意痛快生活,書寫一個真實而無悔的人生。

投稿轉載說明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