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笙之是以能夠成為一代枭雄,其實與他小時候的經曆,有着很大的關系。
光緒光緒十四年(1888年),杜月笙出生于江蘇省川沙廳高橋鎮南十裡的杜家宅(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他的本名叫杜月生,因為出生的那天正好是中元節,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鬼節。他父親杜文卿看到月亮懸在半空,便直接給他起了“月生”兩個字。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的人是真的沒有什麼文化,取個名字這麼草率。
杜家原來的境況還行,但在杜月笙出生之前,家道就開始衰落,杜文卿不得不出外謀生,先後做過茶館的“堂倌”,碼頭的“扡子手”,後來與人合資,在楊樹浦開了一家小米鋪,聊以養家糊口。
杜月笙出生後不待滿月,杜文卿為生計所迫棄下妻兒重返米店。杜月笙出生的第二年,江蘇一帶鬧災荒,他母親在家裡待不下去了,抱着剛滿周歲的杜月笙去上海灘投奔丈夫。可是杜文卿的米店也因災荒而無法營業,不能養家糊口,朱氏為了生計,懷着身孕進楊樹浦的紗廠去做工,每天幹12個小時。吃飯都是清水粥,幹活又那麼累,朱氏最終積勞成疾,在生下女兒後撒手人寰。杜文卿無錢安葬,買了一口薄皮棺材,将亡妻的棺木放在杜家祖宅旁邊的地壟上。
杜文卿帶着一雙兒女,艱難地生活着,終因不堪負擔,把女兒送了人,從此杜月笙兄妹永訣。成為上海大亨的杜月笙,還多番尋找自己的妹妹,可惜都沒有消息。
待日子稍微好了一些,杜文卿續娶了張氏為妻,張氏為人善良,待月笙猶如親生,一家人和和美美的過日子。可是好景不長,兩年後,杜文卿因操勞過度,突發疾病而亡。張氏變賣了店鋪,帶着月笙扶柩回鄉,也拿不出安葬的費用,隻得讓杜文卿與原配朱氏的棺木,就那麼露天地放着,隻在上面蓋了一個小草棚。
奇怪的是,在杜月笙離家之前,杜文卿與朱氏的棺木旁邊,長出了一棵黃楊樹,而且越長越大,猶如一把巨傘遮住了棺木。杜月笙重修祠堂的時候,想過替父母風光大葬,但是有人建議不要亂動,說那就是杜月笙發迹的根源。杜月笙隻好替父母修了宗祠,而父母的棺木則一直放置在了黃楊樹下面,專門找人看守着。
且說杜月笙的繼母張氏年輕守寡,但她敦厚仁慈,處理完丈夫的後事,帶着杜月笙回到楊樹浦,租了一間小屋,一邊賣點米面,一邊幫人洗補,艱難度日。就在杜月笙6歲那年,繼母張氏無故失蹤,有人說被人拐走了,也有人說,是跟着别的男人逃走了。
沒了依靠,杜月笙回到高橋,寄宿到自己的娘舅和舅母家。
年輕時候的杜月笙
不過正所謂冷飯冷粥好吃,冷言冷語難受,寄人籬下的杜月笙自然是遭到了不少的嘲諷和冷嘲熱諷。再加上年齡越來越大,這就導緻了杜月笙對人情世故還有心性,都比同齡人成熟了不少。
加上後來上海遭遇了自然災害,導緻莊家顆粒無收,在這種尴尬的境地之下,杜月笙的娘舅和舅母也沒有辦法照顧周全,不得已之下,杜月笙隻能選擇和一群同齡大小的孩子流入到了社會上。
對于别人來說,無人管,無人問的生活,幾乎是把那些孩子送上了一條死路,但是對于杜月笙來說,這卻成為了他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在高橋鎮的大街小巷,因為比同齡人更加的成熟,杜月笙俨然成為了這一群人的頭頭,帶着一群遊手好閑的野孩子,浪蕩在各大茶館賭棚,幹着明奪暗搶的勾當。
在高橋鎮的鎮中央,有一家叫客來香的茶館,江浙一帶的茶館,一般都有說書的先生,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根響木,一把折扇。客人在喝茶的時候,聽得“啪”的一聲響,随之傳來說書先生那抑揚頓挫的聲音:“話說曹孟德看到關雲長……”
往往這個時候,羸弱得像個猴子,穿着一身破衣服的杜月笙,就靠在茶館的窗台下面,津津有味地聽着。
有野孩子想蹭書聽,老闆可不答應,讓夥計出來趕。别看杜月笙長得瘦小,可膽子并不小,他直接和老闆談條件:你要是讓我聽說書,我保證你的店子平平安安,否則,等着瞧。
老闆一聽這話,心裡也打了鼓,都是一個鎮上的,杜月笙的為人,他不是不清楚。與其惹事,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老闆答應了,但是有條件,條件就是:每個月一毛錢的聽書錢,另外隻準許在外面聽,不準進堂驚擾了客人。
就這樣,杜月笙成了客來香茶館說書先生的忠實粉絲,他最愛聽《三國》,風雨不阻,從不拉下一節,有時候甚至重複重複再重複地聽,百聽不厭。聽到絕妙處,他發出哈哈大笑,大叫着:“很好,很妙!”
别人都以為他是個瘋子,可内中的奇妙,隻有他自己才知道。
後來他與章太炎談及三國,說他從小最佩服的人,就是三國裡面的曹操,不但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且重賞有功之人,是以手下的謀士和戰将如雲。
而現代的人看三國,有幾個人能夠由此領悟呢?
每當鎮上有戲,隻要是演《三國》的,他早早就占了位置,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看。
他從小就喜歡看戲,經常對夥伴們說:“長大後,我一定要好好唱一出!”
後來他發迹上海灘,為了募捐善款,在那次義演中,他決定也露一下臉,票一出戲。為了甩足派頭,杜月笙特地定做了一套平劇界有史以來少有的漂亮行頭,頭盔用水鑽制成,一身湘繡精工裁制,這段戲出場4次,他也做了4套行頭,并由名優苗勝春幫他着裝。為了面子好看,他的票賣到十元一張,比平劇大師梅蘭芳的票價還貴一倍。
軟求硬讨,隻要能夠弄一口吃的,他是真的什麼都幹過。套用一句現在比較流行的話,那就是這貨妥妥是個禍害。
但是生不逢時,在那個年代,為了一口吃的,這些招根本不算是什麼,況且在我看來,如果真的把現代社會的一群不良少年扔到當時的那個年代當中去。且不說能不能翻出點浪花來,被吃的連個骨頭渣子都不剩這是一定的。
見天的浪迹在各大賭場茶館裡面,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是沒有,但絕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
雖然杜月笙之後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佬,但是現在的這個時候,他才不過十一二歲,各種金錢的誘惑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劃過,讓一個如此小的孩子抵擋住誘惑,這是怎麼也不可能的。
就拿現今社會的各種電子用品來說,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都能夠熟練地操作平闆電腦和手機,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可想而知,在當時吃不飽,穿不暖,有上頓沒下頓的年代裡,白花花的票子放在你面前,不受誘惑,那絕對是扯淡的。我覺得如果是放在現代人過去,雙眼冒綠光可能不太至于,但是見天去賭的可能性并不低。(預知杜月笙如何敗家,請關注我,繼續往下看)
有喜歡看杜月笙和他女人故事的,請點選下面的連結,支援作者的辛苦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