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無限渺小,同樣也是無限恢宏
由宮崎駿執導的卡通片《千與千尋》于2001年上映,自上映以來廣受好評,曾榮獲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今年又在大陸上映了,有人說能在電影院裡看到這部電影是這個時代的幸運。
初次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裡充滿了感動。能讓我真正把這支筆撿起來的是周深的《親愛的旅人啊》,這首歌在我的單子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可看完電影之後,這首歌所帶給我的感覺又發生了變化,是以我決定再刷一遍。
沒人會真正了解《千與千尋》,因為在不同的時代,我們可能會對這部電影有不同的解讀。也許多年以後我回首這篇影評,會笑那個時候的小丫頭見識短淺。不過,一部好電影本來就是一份人生禮物,每次看一遍就好像打開了一個新的盲盒,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盒子裡有什麼。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老爺子希望能喚醒人們,不要讓日本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電影開拍之初,千尋家車開進分叉口,意味着日本經濟也開始走下坡路。也是那個時代日本泡沫經濟下的成人代表千尋的代表,在這條未開發的道路上飛馳,一味探索,貪婪的開拓,吃了自己不該吃的“食物”,最後被湯婆婆變成了豬。

而千尋的經曆則是這部影片的主旨所在——自我迷失、自我尋找、自我成長。一開始千尋是個愛哭得沒有禮貌的小孩,但随着劇情的發展,她變得勇敢堅強有禮,懂得為朋友們搭上往返不往返的水車,是什麼讓她改變了。也許白龍為她提供了不求回報的幫助,或者鍋爐爺爺的善良,或者小玲對她的照顧。總的說來,是愛在那個虛幻的世界…
或許兒時我們都需要像白龍這樣的朋友,陪我們胡鬧,在遇到困難面前能挺身而出保護我們,但是生活沒有劇本。白龍不是那世上千尋的保護人,而是千尋的出現使白龍找回了自己。為學法術,他被湯婆婆利用,替她幹了壞事。他丢掉了名字,失去記憶,他正是我們迷失自己的縮影。那段與千尋的對白,使他褪去羽翼,逃離湯婆婆的禁锢,重新找回那曾經的自我。終于與千尋道别,讓我明白了,有些再見也許是再也沒有。
電影裡還有一個角色令人印象深刻——無臉男。你能看穿他面具下的孤單嗎?千尋第一次遇到無臉男是在湯屋的橋上,路人行色匆匆卻沒有人看他一眼,隻有千尋向他點頭示意,大概就是這簡單的一點頭,溫暖了無臉男人的心。千尋在給河神洗澡時需要藥浴的牌子,無臉男變出一堆給她,可是被千尋拒絕了,那是無臉男第一次顯出失望的表情。無面男看湯屋的人都很愛金子,于是他拿出一堆金子給千尋,但是被千尋拒絕了。愛而不得加大了無臉男内心的欲望,于是他不斷地吃,不停地吃。他吃得越多,就代表了他從前孤獨孤獨得越多,同時也代表了他的欲望越多。金錢能買到朋友,卻帶不走内心的孤獨。沒有臉的男人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一代,不被别人注意和忽視,是以他的内心隐藏着許多孤獨。一旦遇到一個人對他好,他就拼命地輸出自己無法施展的愛,可遭到拒絕之後,這種愛變得開始畸形起來。最後,千尋讓無臉男吃下了河神送給她的藥丸,那藥丸是千尋用她的善良和童真換來的,是善良的結晶。無臉男吃完這藥丸,把肚子裡的食物(欲望)都吐了出來,我可以了解為千尋用自己的善良打敗了欲望。
電影裡也有許多富有教育意義的人物,比如湯婆婆是個貪婪的壓迫勞工的官僚階層,而她的孿生姐妹錢婆婆則與她截然不同。“大孩子”就是那個時代被父母寵壞的溫室孩子,父母給了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忘了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自己闖江湖。老爺爺是受壓迫的勞動人民,一把年紀還能有三頭六臂,每天都在工作崗位上奔波。小玲是那個時代勤儉節約的青年,但内心世界卻有着對未知的無限向往。
在看電影時,我想起了電影的名字——“千與千尋”。千尋本應是失落的我們,千尋的意義是千百萬次的尋覓,隻有為了找回曾經的自己。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千尋,我們每一個人何嘗沒有這樣的旅程,其實千尋走過的路也是我們走過的,我們從最初的膽小懦弱變成了勇敢堅強。自我迷途中,我們不斷地尋找自我,在自我渺小的道路上尋找自我。一路上,我們收獲了親情,收獲了友誼,收獲了愛情,我們的一個小舉動也許會改變别人,甚至幫助他們找回曾經的自己。
人生路就像那條不往返的水車,有個人會在中途下來,有人會陪你走完全程。長大總有失落的時候,即使留戀也不要回頭,因為沒有風無浪,沒有孤寂,還有悲傷,還有希望。小時候我們羨慕千尋的旅行,其實那是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在這條生命之路上,我們都是旅人…
但願你曾看到各種風景的雙眸依舊清澈明亮
「做最輕柔的夢,滿世界行色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