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園女權”這個詞我想很多人聽說過,意思就是嘴上喊着“要求男女平等”,實際上卻是要男性承擔主要責任,并以女權為借口追求女性收益最大化,泛指“利己的女權主義”。
。
各種拳師們動不動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不停發動網絡暴力,讓很多無辜的男性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甚至“社會性死亡”,
比如之前的清美學姐事件就差點讓一位男生蒙冤終身,如果不是有視訊證明清白,這幾年一定不會好過。
但是這些拳師們再厲害,無非也就是網絡上到處找茬,雖然對于社會的和諧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但對于男性的“真正殺傷力”并不強。
然而,在英美曾有這樣一批戰力極強的女權主義者,她們嘴上說着要為了女性參政地位奮鬥,可在行動上卻是走上街頭用一根根的白色羽毛當面羞辱男人,将他們逼上絕路。
為何一根羽毛有這麼大的魔力?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曾經風靡英美的——“白羽毛運動(White Feather Campaign)”。
白羽毛運動漫畫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5">工業革命後,婦女參政運動興起</h1>
工業革命後,英國整體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随着各類工廠的不停湧現,資本家搶占市場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婦女和兒童因為體力上的原因,在很多崗位上效率不如男性勞工,但是相對的工資也要低廉不少。
而資本家在招工時以工作效率為由拼命壓低婦女兒童的工資,卻在真正工作時延長工作時長,彌補效率的不足。
這樣一來,産量上并沒有受太大的影響,工資成本還降低了,更是能通過女性來排擠男性勞工,作為壓低男性工資的砝碼。
,她們在十九世紀上半葉便開始舉行各類罷工運動,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勞動環境。
而随着婦女參與社會運作的程度不斷加深,其社會貢獻程度和政治權利地位的不符問題愈發凸顯。
于是,大批英國婦女開始了争取自己社會地位的鬥争,紛紛成立了各種争取參政權的婦女組織,比如“女權同盟”、“婦女社會與政治同盟”、“婦女參政權同盟”等。
雖然英國的婦女參政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男性主導的社會體制下卻一直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
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各類婦女組織對未來的行動規劃一籌莫展之時,一個天賜良機到來了,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5">一戰爆發,婦女全身心投入“白羽毛運動”</h1>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随後的四年多時間裡,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等三十多個國家開始了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我就不多說了,至少在英國就累計動員了570萬軍隊參戰,最終90萬人陣亡。
在戰争過程中,英國的大批青壯年男性紛紛走上前線作戰,國内生産力空虛,導緻女性的社會參與度更高,重要性也更加凸顯,這對于女權組織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當時,英國皇家陸軍上将查爾斯·菲茨傑拉德正在為焦灼的戰局發愁,于是便想通過一些方式來刺激後方的青年,鼓勵他們積極參軍。
在苦思冥想之後,他突然靈光一現想出來一個損招,這就是——“羞辱式激将法”。
查爾斯·菲茨傑拉德
為了讓後方的青年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參軍,他鼓勵後方的群眾公開羞辱身體健康的青年為懦夫。
因為羞辱對方的表現方式是給對方一根象征着“懦夫”的白色羽毛,是以這場運動便被稱為——“白羽毛運動”或“白羽毛戰役”。
為什麼是白羽毛呢?
因為在小說《四根羽毛》中,年輕的英國軍官哈裡從英國軍隊辭職,試圖逃避戰争,而回到家的他收到了四根白色羽毛,三根來自戰友,一根來自未婚妻,象征着懦弱和失去尊重。
這個運動一經推出,一些激進的婦女組織們便如同蒼蠅一般圍了上來,表示全力支援将軍的倡議。
但凡看到健康的男性,她們便會三五成群地将其攔下,在言語羞辱的同時,将一根根的白色羽毛塞進他的衣服,随後揚長而去。
反應女拳分子侮辱男性的畫作
如果你認為盡量少出門,躲在家裡總行了吧,那你就太天真了。英國的婦女們是有一張情報網的,你去沒去當兵難道鄰居還不清楚麼?。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5">激進婦女盲目羞辱,英國男士慘被逼死</h1>
“白羽毛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也确實産生了效果,因為對于男性來說收到白羽毛是極大的羞辱,基本等于宣判社會性死亡。
然而,一個男士沒有參軍除了膽小之外還有“很多原因”,比如因為身體不符合條件無法參軍,又比如國家安排了比參軍更重要的工作,再比如因為家庭原因暫時無法參軍,甚至還有一些是已經從戰場上退役回來的士兵。
如果說婦女們确實有一雙火眼金睛,能夠識别每個男士的狀态,確定白色羽毛全部都給了未參軍的健康男士,那便也罷了。
被贈送白羽毛的男士
但是這些婦女上街之後是如何判斷一個男士的狀态呢?
事實就是她們根本不會仔細詢問男士的情況,隻要看到面前的男人沒有表面上的傷殘,便會認為是符合參軍的條件,随後便二話不說就沖上前瘋狂的羞辱和硬塞白羽毛。
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一些女性認為白羽毛運動是在幫助國家,提升女性參政地位,但實際上卻在很多時候造成了惡劣影響。
(1)1914年戰争剛剛爆發時,一位男士立即報名應征入伍,卻因為視力不佳而被拒之門外。但視力缺陷并不能看出來,是以在随後的時間内,他數次被激進女性硬塞白羽毛羞辱。
不堪忍受羞辱的他終于在1916年再次嘗試應征入伍,而此時士兵的選拔标準已經大幅降低,是以視力不佳的他成功參軍。可以想象這種身體條件在戰場上的生存機率,是以這一去便成為了永别。
他的家人也永遠記住了這場悲劇,這名男士的女兒即使在晚年已經罹患老年癡呆症,卻仍然能記住父親離去時的場景,并對“白羽毛運動”和“遞給父親白羽毛的女人”感到憤怒。
(2)1916年,一名叫作諾曼·德米特(Norman Demuth)的退役士兵正在乘坐公交汽車,戰前本是一名音樂家的他作戰十分英勇,受傷後才被迫退伍。。
德米特感到十分恥辱,憤怒的他用羽毛擦拭了自己的煙鬥,并表示這根潔白的羽毛他十分需要,因為在戰壕作戰時從來看不到任何幹淨的物品。而車上的乘客此時也開始憤怒的大罵那名女性。
(3)更加讓人無語的是,一名叫作喬治·薩姆森(George Samson)的上士因為在加利波利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獲得了“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這也是英國的最進階軍事勳章。
他曾在戰鬥中幫助了數百名受傷士兵,使他們能夠在猛烈的炮火下幸存和繼續戰鬥,最後自己卻深受重傷,可見這絕對是個大大的英雄。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英雄,卻在被國王親自授予勳章之後,在當天晚上散步時被一名女士硬塞了白羽毛。
連戰鬥英雄都不能避免被羞辱,很多前線的士兵聽說這種情況後甯可戰死疆場,也不想按時退役回家被塞白羽毛,進而為家人帶來恥辱。
比如一名15歲男孩謊報年齡參軍,在作戰一年後才因為生病被醫生發現年齡造假,随後被軍隊送回家。
而就在回家途中,他被四名女孩塞了白羽毛,不堪受辱的他隻好再次走進了征兵處造假參軍,最後在戰鬥中被“炸成碎片”。
因為白羽毛運動導緻的慘劇越來越多,英國政府不得不設計出了一款能夠證明退役身份的銀質别針,并發給每位因傷或因病退役的士兵。
證明參戰後退役身份的别針
而一些本就沒有參戰過的男士則更加焦慮,如果能夠參軍可能還好,那些無法參軍又無法忍受持續不斷羞辱的男士,則選擇了自殺,被一根輕飄飄的白色羽毛逼死。
而白羽毛運動更是在二戰期間繼續“發揮餘熱”,1943年,一名叫作席瑞爾(Cyril R Wray)的18歲的男孩報名參軍,但是卻沒有收到參軍通知。于是便收到了夾着白羽毛的書信,不堪受辱的他竟然選擇了“瓦斯自殺”。
同年,一名因為未成年被拒絕參軍的17歲男孩伯納德(Bernard Sills)也在一封信件中收到了白羽毛,而且還是被拼成問号形狀的兩根白羽毛,信中還有懦夫的字樣。
相關報道
然而,白羽毛運動者們不但沒有覺得自責,反而繼續向這名男孩的朋友繼續寄送羞辱信函,幸好收到信件的男孩比較堅強,沒有選擇自殺。
“白羽毛運動”的最終效果不得而知,但卻産生了極壞的社會影響,這些自以為是的激進婦女為了引起公衆關注,提升所謂的“政治地位”,絲毫沒有任何理性和同情心。
她們不顧他人的感受,利用白羽毛運動逼迫無數本不應上戰場的男士走上前線,讓很多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參戰的男士羞憤自殺,而她們自己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不得不說真的是“殺人誅心”。
就像英國陸軍征兵處的庫爾森·克納漢中士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