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日本會偷襲珍珠港,把美國這個龐然大物,硬生生地推進了同盟國的懷抱中。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日本海軍上将——“山本五十六”。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
說起山本五十六,我們從他對日本的各項政策表述中可以發現,他與當時日本極端右翼勢力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場,那就是竭力阻止日本加入軸心國,并盡力争取避免日本與美國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與沖突。
然而,最終卻又是這樣一個親美的日本海軍上将,發動了珍珠港襲擊,這又是為什麼呢?
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說說,為什麼山本五十六這位親美的日軍進階将領,會對美國發動攻擊。
中日、日俄戰争的勝利,為日本培養了十足的賭性
1884年,山本五十六出生在明治維新中的日本,那一年中法戰争爆發,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原本以為強大的清朝國,竟然這麼的軟弱,于是日本上下将自己的野心對準了此時還看似強大的清朝。
十年後,日本借口北韓“東學黨”農民起義,入侵北韓。清朝應北韓請求進入北韓平亂,自此拉開中日甲午戰争的序幕。
中日甲午戰争
在這場東亞怪物房裡的崛起之戰中,更加重視革新,砸鍋賣鐵賭上自身全部身家的日本獲得了這場戰争最後的勝利。
而又過了十年,日本更是通過日俄戰争再次通過賭上自己全部的身家,打敗了沙俄,真正确立了自身在東亞的絕對優勢。
中日甲午戰争和日俄戰争日本都傾盡全力去發動全國力量,賭上自己的所有身家,最終獲得了勝利,但這種勝利往往使得日本在國家戰略的方向選擇上充滿了賭性。
少壯軍官留學美國,見證了美國工業戰争潛力的強大
山本五十六就是在日本嗜賭癡狂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不僅在1904年參加了日俄戰争,見證了日本的瘋狂,其在1916年從日本海軍大學校畢業後,也曾一度表現出對戰争的狂熱。
第一次世界大戰局勢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19年,他獲得了日本派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的機會,這讓他看到了美國的真正實力,徹底改變了他與普通日本軍官所持有的那種狂熱自信。
當時,已經完成初步現代化改造的日本,從根本上還未将自己的經濟及軍事體制改造徹底。
當山本來到美國,竟然發現,原來在美國白砂糖是敞開供應的,而日本國内采用的則是配給制。
在這裡,女性不僅可以讀大學,還承擔着社會需要的工作,這和日本國内女性除了相夫教子、躬耕養家以外,就隻能在歡樂屋工作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美國流水線
最讓他震驚的是,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和德克薩斯的油田為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着強大的動能,還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國家建造軍艦就像下餃子一樣的完成。
原本以為日本已經十分強大的山本,本來以為美國是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戰,大發戰争财的暴發戶,并不十分重視。
但在了解了美國在經濟、人員、物資及戰争潛力等全方位的資訊之後,他認識到,以當時日本的體量和畸形的依靠戰争發展模式,日本與美國存在着極大的差距,日本最好的選擇就是不與美國開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白艦隊
隻有等到日本自身實力發展到能夠與美國抗衡的那一刻,才能與之為敵,否則勢必過早地将美國這座世界工廠喚醒,帶給日本的則是必敗的結局。
日本發動侵華戰争,越陷越深,急需新的資源市場,彌補前期的損失
從美國回到日本後,山本擔任日本海軍大學教官,成為了日本國内最為堅定的親美派和航母派,并着力推動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建設。
但此時的日本早已不滿足在中日甲午戰争和日俄戰争中所擷取的戰争紅利,受限于畸形的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模式,其國内經濟早已十分脆弱。
1923年,日本發生裡氏8.1級關東大地震,期間地震引起的火災、海嘯等問題,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損失。由此産生了非常嚴重的社會及經濟問題。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
但當時的日本政府不願正視問題,解決自身内部沖突,反而利用“北韓人要舉行暴亂”的流言,出動軍隊和警察殺害6000多名北韓人和600多名中國人,以此轉移日本國内對政府不信任的沖突和壓力。
為此,日本加快了對中國的入侵計劃,1925年制造五卅慘案、1928年制造濟南慘案,同年在沈陽皇姑屯炸死張作霖,妄圖侵占中國東北。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正式開啟侵華戰争序幕。其後不斷制造事端,侵占中國領土。其後更是在1937年7月7日,制造“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争。
但是日本在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後,便發現他們原來叫嚣的三個月就可滅亡中國的口号十分可笑。
雖然日本在侵華戰争發起的初期,迅速占領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大量領土。但是,當他們繼續向中國内陸發動進攻的時候,卻發現日本軍隊對中國軍隊的優勢開始逐漸減退。
中國軍民硬是采取空間換時間,以退為進的方式,使日軍在中國的戰線,在無形中變得漫長無比,陷入了中國龐大作戰空間的戰争泥沼之中。
日本二戰戰死人員分布
以1937年初為例,日本在中國戰場上總計投入了135萬人的軍力,而此時日軍總兵力也才200萬人左右罷了,幾乎占據了日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投入如此之大,卻無法像之前中日甲午戰争和日俄戰争那樣令自己的對手迅速服輸,借以補償日本的戰争損失,這樣一來對日本脆弱的經濟而言,無疑就是雪上加霜。
那麼對于無法迅速取得成果,又無法迅速脫身的中國戰場。此時,在日本國内就出現了“南下”和“北上”這兩個聲音,而相對于南下的東南亞侵略方向,由于盤踞此地的主要是英法美等老牌殖民強國,日本暫時還沒有這個自信去實作該目标。
于是,他們便把主意打到了北上的蘇聯身上,為此,日軍在北方諾門坎地區發動了對蘇聯的試探戰。
日軍諾門坎戰敗
卻不成想日軍這次碰上的是蘇聯名将朱可夫,朱可夫一眼就看出了日軍的試探之舉。于是他便以西伯利亞大鐵路幾乎滿負荷運作兩個月,直接消耗量31000噸炮彈的代價,用巨量的炸彈消耗将日本關東軍的進攻氣焰直接打消。
此戰,蘇軍以自身損失比日軍更大的代價,将日軍直接打懵,迫使日本不敢向北挑起戰争,為蘇聯的東線擷取了難得的穩定。
而被打懵的日軍,在北向被蘇軍打傻了以後,出現錯誤的判斷,叫停了繼續開往前線的日本關東軍精銳部隊,開始将自己的戰略目标轉向南方,殊不知此時的朱可夫所上司的蘇軍東線部隊,已經将自己辛苦積累2個月的庫存幾乎消耗殆盡。
英法美發動對日本的資源禁運,逼迫日本對他們動手
日軍開始轉為“南下”戰略之後,開始在東南亞地區擴大自身影響力,這就使得東南亞地區的主要殖民國家英法美與日本的沖突開始不斷加深。
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
1940年,日本與德國、意大利在德國共同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加入三國軸心。同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陸續打敗波蘭和法國,嚴重威脅英國的安全,日本開始加快對東南亞地區的戰略。
此時,作為英法最大支撐的美國,為了給予日本警告,于1940年7月宣布對日本實行“道義禁運”、“出口許可證”、“經濟禁運”等措施,在日本進駐中南半島後又對日本實行廢鋼鐵出口許可證制度,而在美國對日本實施以上經濟制裁措施之前,日本鋼鐵及石油的90%都來自于美國,而美國的經濟制裁開始後,日本的石油庫存僅夠其運轉不足一年,這對于沒有石油産地的日本而言,無疑是緻命的。
這就使得日本面對兩個選擇,要麼被英美勒緊經濟命脈,被活活困死,最終被英美控制。要麼選擇孤注一擲,發動對英美等國的戰争,實作“南向”戰略,攻占東南亞等地,獲得諸如印度尼西亞等地的石油和礦石資源。
而“南向”,也幾乎成了日本的唯一選擇。
日本民族的賭性,讓他們瘋狂的發動對美國珍珠港的偷襲
此時的日本上下,早已被侵華戰争的表面勝利所誤導。以為他們能夠繼續如中日甲午戰争和日俄戰争那樣,可以打敗他們的敵人。
美國太平洋艦隊
為此,他們不惜賭上整個國家。
但在實施“南向”戰略之前,他們必須消滅日本海軍最大的威脅,那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
而要削弱美軍,則需要選擇對美軍最為熟悉的人來進行指揮,而這個人毫無疑問便是山本五十六。
本來作為日本國内最為親美且強烈反對日本加入德意日軸心的山本五十六,對這一戰略是抗拒的。
太平洋戰争
但是,在看到日本已下定決心之後,發現也隻有他能将太平洋戰争的作用發揮到最佳的效果,于是才會接下這一項任命,當然其中他或許也抱着那麼一絲僥幸,認為自己或許能夠指揮日本海軍獲得太平洋戰場的勝利,取得如之前一般的賭局勝利。
結語
曆史的發展,最終還是證明了日本的短視,聰明的山本五十六即使自己的判斷再有先見之明,但終究阻止不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的擴張野心。其自身也最終成為其中的助推者,難逃正義的懲罰。